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08|回復: 2

[成语典故] 不觉技痒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28 09: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觉技痒〗相关人物

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

〖不觉技痒〗涵义

技:技艺。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一遇机会,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

〖不觉技痒〗出处

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筑〗:“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伎痒,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

〖不觉技痒〗词语辨析:

〖不觉技痒〗读音:bù jué jì yǎng

〖不觉技痒的近义词〗:见猎心喜

〖不觉技痒〗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用于人急于表现自己的特长

〖不觉技痒〗造句

1、他看到孩子们打乒乓,不觉技痒

2、在圈外站了很久,看手下兄弟动手不觉技痒,吆喝一声也加入战团,流川枫的压力大增。

3、俞大猷在旁看了,不觉技痒,仔细看完,发现他们的棍法似是而非,心中十分诧异。

4、原来,她看到彼得渡河打架的水平都不错,不觉技痒,就要和彼得练手过招。

5、听说果然有湖,而且风光旖旎,田裕民不觉技痒难耐,断然不肯放过。

6、赵匡胤不觉技痒,登上华山去找老道下棋。

7、次年举行第二届全国棋赛,他仍在大会主持赛事,比赛结束后,他不觉技痒起来,提议和全国冠军杨官?对弈一场。

8、自从师兄走后,谷中无人与我切蹉,这武功就此搁下了,今日一见,不觉技痒,想与师兄教量一番。

〖不觉技痒〗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燕国的击筑高手高渐离与荆轲是好朋友,两人常在一起击筑唱歌。荆轲前往秦国时,他曾亲自到易水边为荆轲送行。

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下令追捕太子丹和高渐离。高渐离逃到偏远的地方隐姓埋名给别人当佣人,日子久了就觉得很苦闷。

有一次,主人家请客,席间有人击筑,高渐离忍不住评论起来,哪里弹奏得好,哪里需要改进,主人听了他的谈论,就让他表演。主人和其他客人听了他击筑之后纷纷赞叹,主人见他技艺不凡觉得他不是普通人,就问他的身世,高渐离告诉他自己的经历,此后这家主人便像对待贵客一样招待他。

〖不觉技痒〗成语接龙:

不觉技痒→痒磨树者→者也之乎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31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觉技痒"之艺境与士人风骨》

"不觉技痒"一词,实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意蕴之精神写照。考其本源,当溯至《风俗通义》所载高渐离事。燕赵壮士隐于庖厨,闻筑音而技痒难耐,此非单纯技艺炫耀,实为士人"艺以载道"精神之外显。高渐离与荆轲刎颈之交,其击筑绝艺实乃燕赵慷慨悲歌之气韵寄托。

细究此典,可见三重境界:其一为"艺臻化境"之专业修养,非炉火纯青者不能有"痒"之感;其二乃"发乎本心"之真诚态度,如《礼记》所云"诚于中形于外";其三则为"士志于道"的精神追求,高渐离之"出言指瑕",实含"以艺观道"的深层意蕴。

较之"见猎心喜","不觉技痒"更显技艺与人格的浑然一体。观俞大猷校棍法而诧异的典故,正是武者"以艺证道"的典型表现。今人用此语,当知其不仅描摹技艺展示之冲动,更暗含中国文人"游于艺"的传统精神。故《论语》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诚为"技痒"现象最精当的注脚。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4-6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不觉技痒"之艺能境界与文化意蕴》

"不觉技痒"一典,源自《风俗通义》所载高渐离事,实为华夏艺术精神之绝妙写照。此四字非仅形容技艺者见机而作之态,更深蕴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艺与道合"的至高境界。高渐离隐姓埋名之际,闻筑音而忘形置评,恰似伯牙之遇子期,非刻意求显,实乃艺术生命之自然勃发。

考其词源,"技痒"之"技",当溯至《周礼》六艺之教。古人云:"游于艺"(《论语·述而》),正谓技艺修养已达"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高渐离闻筑声而技痒,非特逞才炫技,实为长期艺术积淀形成的条件反射,犹如庖丁解牛时"奏刀騞然"(《庄子·养生主》),乃技艺内化为生命本能之体现。此种境界,与《礼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的艺能修炼观一脉相承。

观其近义"见猎心喜",二者虽同表见机而动,然文化意趣迥异。猎者外向求取,技者内向抒发。高渐离之技痒,本质上是艺术人格的觉醒,正如《乐记》所谓"情深而文明",当内在艺术修养达到一定高度,必借外缘显发为具体艺术行为。宋代理学家程颢言"万物静观皆自得",正可移评此境——艺能者静观万象而技痒,实为艺术生命与天地精神往还的自然流露。

细究成语接龙"痒磨树者",暗含技艺精进之道。《庄子》载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恰似高渐离击筑之艺,必经"磨树"般的苦修,方可达至"者"的境界——即《周易》"大人虎变"的质变阶段。由技痒而磨砺,终成"者也之乎"的大家风范,此乃中国传统艺术修为的完整路径。

今人用此成语,多止于表面词义。若能深味高渐离故事背后的文化密码,当知真正的"技痒",实为艺术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语)的创作冲动。在当代专业领域,这种情不自禁的技艺展现,仍是判断真才实学的重要标准。犹如苏东坡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专业造诣深厚者,其技痒非为炫技,实乃专业素养的自然外溢。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