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8|回覆: 1

[成語典故] 風聲鶴唳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17 2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風聲鶴唳】相關人物

苻堅(338年——385年),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着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

【風聲鶴唳】涵義

唳:鶴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風聲鶴唳】出處

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風聲鶴唳】辨析

【風聲鶴唳】讀音:fēng shēng hè lì

【風聲鶴唳】近義詞:草木皆兵、土崩瓦解、潰不成軍

【風聲鶴唳】反義詞:所向無敵、所向披靡、望風披靡

【風聲鶴唳】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

【風聲鶴唳】造句

1.敵人如驚弓之鳥,白天夜裏都覺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步也不敢離天炮樓。

2.這些罪犯從獄中逃出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每天都心驚膽戰地過日子。

3.這個月股市裏風聲鶴唳,從受到可怕經濟消息到不斷虧損的美國保險公司,即美國國際集團。

4.一聽到敵人來了,土匪們個個風聲鶴唳,不被打敗才怪呢。

5.狼狽逃竄的匪徒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被警車聲嚇得魂不附體。

6.在那一段風聲鶴唳的日子裏,只要外頭一有聲響就緊張得不得了。

7.公司裁員名單尚未公佈,同仁間已是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了。

8.所有這些已經使我們對未來供應預測變得風聲鶴唳

9.那廝見大勢已去,慌張逃跑,心虛所致沿途風聲鶴唳提心弔膽慌不擇路地亂竄。

10.局勢也許真的很糟,否則怎麼會連一點小道消息都搞得風聲鶴唳,人心惶惶。

【風聲鶴唳】成語典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紮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而不是速戰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更好嗎?”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衝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於是,秦軍決定後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謝玄見敵軍潰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倖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這就是“風聲鶴唳”的典故。

【風聲鶴唳文言文】:

決戰肥水南,堅中流矢,臨陣斬融。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

【風聲鶴唳白話文】:

東晉和前秦的軍隊在淝水的南面展開決戰。苻堅身中流箭,苻融被殺。苻堅的軍隊潰敗逃命,自相踐踏與落水而死的人不計其數,淝水也因死者堵塞而斷流。殘餘的人都丟棄兵甲,連夜逃跑,聽到颳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晉軍追了來,他們在草叢中奔走,在野外歇息,加上又餓又凍,有十之七八的人都死了。

【風聲鶴唳】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不能驕傲自大,以為自己比別人厲害,要不你接受的只是失敗。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4-1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風聲鶴唳"的軍事心理學意涵及其歷史鏡鑒】

"風聲鶴唳"作為源自淝水之戰的經典成語,其價值不僅在於文學修辭,更蘊含着深刻的軍事心理學原理。前秦苻堅率百萬之眾南征東晉時,其軍隊在戰略相持階段表現出的群體性恐慌,實為古代戰爭史上典型的心理崩潰案例。考【晉書·謝玄傳】所載"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揭示的正是優勢兵力在特定情境下可能產生的認知扭曲現象。

從軍事組織角度分析,前秦軍隊存在三重結構性缺陷:其一,民族構成複雜,氐族核心部隊與鮮卑、羌族等附屬軍團缺乏有效整合;其二,指揮體系僵化,苻堅拒絕諸將"阻淝水以待眾集"的正確建議;其三,情報系統失靈,將自然界的鶴鳴誤判為敵情。這種組織脆弱性在謝玄"退軍決戰"的心理戰術誘導下,最終導致戰術誤判演變為戰略潰敗。

該典故的現代啟示在於:任何組織的強大表象下都可能存在系統性風險。當代管理學中的"黑天鵝理論"與"群體性恐慌"現象,均可在此找到歷史原型。成語中"風聲"與"鶴唳"的意象組合,恰揭示了人類在壓力情境下容易將中性刺激災難化的認知特點。東晉軍隊8萬之眾能擊潰十倍之敵,本質上是對【孫子兵法】"攻心為上"原則的完美實踐。

在文化傳播層面,"風聲鶴唳"與"草木皆兵"構成互文關係,共同塑造了中國戰爭文學中的心理戰敘事傳統。值得注意的是,房玄齡在【晉書】中刻意將自然意象與軍事行動並置,通過視聽通感的文學手法,強化了歷史事件的戲劇張力。這種書寫策略使該成語獲得超越具體戰事的隱喻功能,成為描摹群體性焦慮的經典語碼。

今人運用此成語時,當知其不僅形容驚慌狀態,更暗含對決策者風險評估能力的警示。觀當下國際局勢變幻、金融市場波動,諸多"風聲鶴唳"現象的背後,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對稱與認知偏差的複合作用。歷史雖已越千年,然人類面對不確定性時的心理反應機制,仍與淝水畔的前秦士卒有着驚人的相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