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5|回復: 2

[芒种(阳历二月三-四号)] 新闻随笔·芒种教给我们的大智慧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7-6-8 2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时雨及芒种,四海皆农桑。南方农民已经挥镰割麦,北方农民还在挥汗插秧。尽管沈北新区的稻田画还『八字没一撇儿』,但辽宁沈阳市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小兔子』,纷纷跑到『稻梦空间』放牧心灵。

中国人往上数三辈,都是农民。虽然肩头已抖落了高粱花儿,但心底总有一片黑土地。起伏的稻浪稍一招手,就欣欣然跑到乡下。不是迷恋那地,而是忘不掉那时。

那时虽然很穷,甚至买不起笔和本,但不妨碍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有多少人是在吟诵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时,有意无意掀开了古老农耕文明的门帘,与几千年前的智慧祖先撞了个满怀。

芒种芒种,先收后种,连收带种。二十四节气中,没有哪一个节气像芒种这样,让人们同时分担、分享稼穑的艰辛和欢愉。在这个节气里,金黄的麦浪和碧绿的稻田南北相应,如火的骄阳和如烟的细雨相映成趣,成熟的小麦和成长的水稻比肩而立,像母亲的手亲切地拉着孩子。

记得那时候每逢芒种,学校都要放农忙假,黎明,伴着全村的鸡鸭鹅叫,骡马嘶鸣,父兄早早起床下地,母亲的眼中既有对劳作收获的期待,也有对不能让大家吃饱吃好的愧疚。日子在这愧疚和期待的轮回中被揪成一段一段,如今都变成蒙太奇,不断回放在记忆的屏幕上。原来,世界上最美的季节不是秋天,而是站在能够望见秋天的地方,看着种子发芽、出土、拔节、抽穗,知道秋天的地里有足够饱满的惊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过: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也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当人们像抢收麦子一样抢收政绩,抢收GDP,抢收地球的资源,我们是否也像祖先一样,多安排一些孩子,捡拾起我们慌乱中遗失在地里的麦穗?

遥想几千年前,在黄河岸边,那群与黄河一样肤色的先民,没有望远镜,没有温度计,甚至没有纸和笔,他们有肉眼去观察太阳运行,用肌肤去感受地球体温,用耳朵去倾听种子在大地里的每一次心跳,然后用绳子、用甲骨、用竹简把节气精准地刻在岁月的表盘,指导耕织,安排稼穑,甚至教我们做人。

芒种前面一个节气是小满,小满的含义是指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依通例,『小暑』之后有『大暑』,『小雪』之后有『大雪』,『小寒』之后有『大寒』,『小满』之后应该是『大满』。但祖先们深知『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于是,便告诫人们『小满』可以,但不能『大满』,于是在『小满』之后,下一个节气是『芒种』。芒种芒种,『小满』之后还要更加勤奋地耕种。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世界对中国先民智慧的一种肯定,然而切莫忘了,医院保温箱里放着的都是亟待抢救的孩子。在当下,现代人如何留住并激活祖先几千年前悄悄埋在我们基因里的智慧种子,是一件比『申遗』更艰巨、更伟大的工作。芒种,教给我们的不仅有『春争日,夏争时』的进取心,还有『田里看年景、场里看收成、仓里定输赢』的大智慧。

付卧丈 發表於 2025-4-2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芒种之智:在收获与播种的辩证中安顿生命

"时雨及芒种,四海皆农桑",此节气之妙,在于其将收获与播种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生命状态,完美地统一于同一时空维度。芒种之"芒",既指麦类等有芒作物之成熟,亦暗含播种之繁忙;"种"之一字,则直指谷黍类作物当下之播种。先民以"芒种"命名此时节,实乃对生命循环本质的深刻洞察。

农事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于看似矛盾的统一之中。北方插秧与南方割麦同时进行,成熟与新生比肩而立,这恰是中华文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生动体现。在《周易》的哲学视野中,万物负阴而抱阳,收获之喜悦必然伴随着播种之希望,二者相生相成,构成生命之完整图景。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特别强调"农时不可失",正是看到了这种生命节奏的精密性。

当代人常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而芒种节气却启示我们一种"亦此亦彼"的生活智慧。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人要么沉溺于过去的收获不能自拔,要么焦虑于未来的播种而惶惶不安,鲜少能够如农人般,在收割小麦的同时从容插下秧苗。宋代大儒朱熹曾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种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的能力,恰是芒种给予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从"小满"到"芒种"的命名演变,更彰显出先民对"度"的精准把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而"大满"之不存在,正体现了"天道忌盈"的古老智慧。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天之道,终而复始。"这种对"不满"的智慧保留,使得中华文明避免了其他古文明因过度发展而崩溃的命运。

芒种时节,最动人的莫过于那种"站在能够望见秋天的地方"的生命姿态。这既非单纯沉溺于当下收获的短视,亦非空想未来的虚妄,而是在播种时已预见收获,在收获时已准备新的播种。清代文人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诗句,正是对这种生命定力的最佳诠释。当现代人被碎片化的时间割裂了生命体验时,芒种教导我们的正是这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智慧。

回望先民观日影、察物候的智慧,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他们通过身体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创造了精确指导农耕的二十四节气体系。这种智慧启示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与自然的疏离,而在于与自然建立更为和谐的对话关系。在气候变化、生态危机的今天,芒种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尤其值得深思。

芒种之智,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命节奏的智慧。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既不在单纯的收获,也不在盲目的播种,而在于把握收获与播种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焦虑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回归这种节气智慧,在忙碌中保持从容,在变化中把握恒常,让生命如四季般有序而丰盈地展开。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4-8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芒种之智:农耕文明的生命辩证法

"时雨及芒种,四海皆农桑",此句道出了芒种节气在中国农耕文明中的独特地位。芒种之为节气,非仅天时之标记,实乃先民生命智慧的结晶。细察之,其中蕴含着中华文明最为深刻的生存哲学。

芒种之"芒",既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亦暗含生命锋芒之意。此时节,南方挥镰割麦,北方弯腰插秧,收获与播种同时进行,构成一幅生生不息的农耕图景。这种"连收带种"的特殊现象,恰如《周易》所谓"生生之谓易",彰显了中国人对生命延续的深刻理解。先民将此种生命循环的观察升华为节气智慧,使芒种成为教导后人把握生命节奏的天然课堂。

尤为可贵者,乃芒种所体现的"时中"之道。观二十四节气命名,小满之后不称"大满"而名"芒种",此中深意令人叹服。《尚书》云"满招损,谦受益",老子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皆与此节气命名暗合。先民深知天道忌盈之理,故以"芒种"替代"大满",警示后人保持"小满"状态,为生命留白。此种智慧,较之现代人追求"最大化""极限化"的思维模式,更显深邃。

芒种时节,金黄的麦浪与碧绿的秧苗相映成趣,成熟与新生并存,构成一幅天然的阴阳和合图景。此情此景,恰如《黄帝内经》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体现了中国人"执两用中"的思维特质。现代人常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芒种智慧则教导我们:收获时不忘记播种,成功时须准备新的开始,此乃生命持续繁荣的不二法门。

当今之世,人们"抢收政绩,抢收GDP"的疯狂节奏,恰与芒种智慧形成鲜明对比。农耕文明教导我们尊重自然节律,而现代文明却鼓励不断突破极限。回望先民用肌肤感受大地体温、用耳朵倾听种子心跳的朴素实践,不禁令人感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工具日益精良,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却可能正在退化。

芒种之智,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命辩证法。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一味追求增长,而在于把握进退之度;不在于独占秋实,而在于参与春华秋实的全过程。当我们在"稻梦空间"放牧心灵时,或许应当记取:最美的不是秋天的丰收,而是站在能够望见秋天的地方,体会生命成长的过程。此乃芒种节气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