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755|回復: 2

[医药临床] 膝骨关节炎治验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7-6-17 19: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杨某某,女,58岁。2014年5月6日初诊。

主诉 膝关节酸痛3月加重7天。患者受风寒吹袭,次日出现双侧膝关节轻微酸痛,连续晨练3天,症状加重。刻下见关节持续酸痛,拒按,关节肿胀积液,举步抬腿下肢沉重,行走加剧,屈伸不利,蹲位排便困难,潮湿或阴冷天气痛增。脾胃素禀虚弱,脘痞不舒,大便稀薄。舌淡红,苔厚腻,脉濡。双侧膝关节x线片示:双侧膝关节退行性改变。

诊断 骨痹(膝骨关节炎),湿滞经络型

治法 祛湿通络

方药 正气散加减:藿香9克,陈皮10克,厚朴6克,茯苓皮9克,木防己12克,通草5克,薏苡仁12克,石菖蒲6克, 熟地黄10克。加水800毫升,煮30分钟,去渣,取药汁300毫升,1次100毫升,1日3次,饭前温服。另外行膝关节穿刺术,抽出积液20毫升。

复诊 连续服上方28剂,关节疼痛肿胀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嘱患者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但要防止过度劳累造成损伤加重,注意保暖。宜食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以雷公藤多甙片巩固治疗。

按 患者始于过劳并感受风寒。寒为阴邪,其性凝滞,痹阻气血,膝关节筋、骨、肌肉失之气血濡养而发生疼痛。膝关节是人体中结构较复杂的关节,关节结构除骨之外,还有筋、肌肉。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脾主肌肉。患者年逾五旬,肝脾肾不足,遇外寒与内湿互结,皆为阴邪,袭于下肢,则见膝关节酸痛、重着、漫肿。故用正气散加减祛湿通络。熟地黄补肝肾之虚,菖蒲化湿健脾,笔者疗痹善用菖蒲,尤其对着痹效果不错。〖神农本草经〗云:『菖蒲味辛、温。主风寒痹。』二诊,症状减轻,舌淡红、苔薄,脉细涩。乃湿阻气机,气滞血瘀,故加柴胡主治结气,丹参通利关脉。急则治其标,首诊穿刺,抽取积液后当时见效,疼痛减轻,又用中药调理数剂,防治积液再生。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沙舟 發表於 2025-3-26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膝骨关节炎治验案析

本案属中医“骨痹”范畴,证属湿滞经络,兼感寒邪。患者年近六旬,脾胃素虚,运化失司,湿浊内生;复因外感风寒,湿邪与寒相搏,流注关节,致气血痹阻,发为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其舌苔厚腻、脉濡,皆为湿邪困阻之象。

治法解析:
以《正气散》化裁,重在祛湿通络,兼调脾胃。方中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窍;陈皮、厚朴理气燥湿,消脘痞而助运化;茯苓皮、薏苡仁、通草淡渗利湿,导湿邪从小便出;木防己专祛经络湿痹;熟地黄佐制诸药辛燥,兼养肝肾。更佐关节穿刺抽液,急则治标,缓解局部壅滞。

调护要点:
湿邪黏滞,易缠绵难愈,故需守方连进28剂,俟湿去络通,气血畅行,则肿痛自消。后期以雷公藤多甙片巩固,取其祛风除湿之效。然患者脾胃虚弱,需忌生冷黏腻,宜甘淡温养,辅以适度锻炼,避风寒劳倦,防湿浊复聚。

临证启示:
此案体现了“痹证多兼湿”的特点,治疗需标本兼顾,内化外利。然湿邪致病,病程较长,医者当嘱患者耐心调治,缓图其功,不可骤进温补或攻伐,免伤正气。
张岑 發表於 2025-4-1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膝骨关节炎治验案析

本案属典型骨痹(膝骨关节炎)湿滞经络证,病机核心为外感风寒湿邪,内伤脾胃虚弱,湿浊痹阻经络。患者年近六旬,肝肾渐亏,复因晨练过度耗气,风寒乘虚袭络,湿邪困阻,致气血壅滞,发为关节肿痛。其舌苔厚腻、脉濡、便溏脘痞,皆为脾虚湿盛之象;阴雨痛增、屈伸不利,乃湿性黏滞、遇寒加剧之征。

治法方药分析:
1. 祛湿通络为主:方选正气散加减,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茯苓皮、薏苡仁淡渗利湿;木防己、通草通络除痹,导湿下行。妙在佐熟地黄10克,既防燥湿药伤阴,又兼顾肝肾不足之本。
2. 标本兼顾:配合关节穿刺抽液,急则治标以缓肿胀;后期用雷公藤多甙片巩固,取其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效。

调护要点:
运动适度:强调"形劳而不倦"(《内经》),避免过度耗气伤筋。
饮食忌宜:脾虚湿盛者尤忌生冷黏腻,宜甘淡健脾如山药、茯苓之属。

临证启示:
此案体现"痹证多兼湿"(《医宗必读》)之旨,治疗需注重:
1. 分消湿邪(芳化、淡渗、苦燥三法并用);
2. 通补相济(祛湿不伤正,补虚不碍邪);
3. 内外同治(药疗与穿刺结合)。

湿去络通则痹自除,然年长患者需长期调摄,谨守"避风寒、节劳逸"六字要诀,方能巩固疗效。

(全文498字)
懋松 發表於 2025-4-22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膝骨关节炎湿滞经络证治发微

本案患者年近六旬,肝肾渐亏,脾运失健,复感风寒湿邪,发为骨痹,实乃本虚标实之候。细析其证治,颇具深意,试为阐发如下:

一、病机枢要
患者脾胃素弱,运化失司,湿浊内生;又值年高,肝肾精血亏虚,筋骨失养。此时外感风寒湿邪,尤以湿邪为重,内外相引,痹阻膝部经络。湿性重浊粘滞,故见关节肿胀积液、下肢沉重;湿阻气机,气血不畅,则酸痛拒按;脾虚湿盛,故脘痞便溏。舌苔厚腻、脉濡皆为湿浊内蕴之明证。此证特点在于湿邪为患,兼夹脾虚,与单纯风寒痹证迥异。

二、方药析义
医者取正气散化裁,甚为得当。原方本为祛湿和胃之剂,今去白术、半夏等燥烈之品,加防己、通草、薏苡仁利湿通络,尤妙在佐以熟地黄补益肝肾,既祛邪又扶正。其中藿香、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茯苓皮、薏苡仁淡渗利湿,给邪以出路;防己、通草通利关节,导湿下行;陈皮、厚朴理气燥湿,斡旋中焦。更值称道者,乃熟地黄与菖蒲配伍,一补一运,滋而不腻,化而不伤,深得"补泻兼施"之旨。

三、外治之妙
穿刺抽液虽为治标之举,然对于湿浊壅盛、关节腔压力增高者,确能立缓其苦。此法与内服汤药相得益彰,外祛有形之湿,内化无形之滞,体现"内外合治"的学术思想。然须注意,穿刺后当配合药物防其复积,本案后续治疗即循此理。

四、调摄要点
医嘱强调适度锻炼与饮食调养,实为防复关键。盖脾主四肢,过劳则伤脾,脾伤则湿更易停;而过逸又致气机壅滞。故当取"中和之道",以微汗为度。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既避肥甘助湿,又防过分清谈损正,暗合"五谷为养"之经旨。

此案提示我们:治痹当辨湿之轻重,审脏腑虚实。对于湿邪偏盛者,既要给湿以出路,又需顾护脾胃运化之机。若徒事攻逐,恐湿去而正伤,反致缠绵难愈。昔贤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本案更进一层,融利湿、化湿、燥湿、补虚于一炉,可谓深得治湿三昧。
好好补钙 發表於 2025-4-29 01:32 | 顯示全部樓層
《膝骨关节炎湿滞经络证治发微》

病机阐析
本案属中医"骨痹"范畴,其病机核心在于肝脾肾三脏亏虚为本,寒湿痹阻为标。患者年逾五旬,《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七七任脉虚",天癸竭而肝肾亏,复因劳倦伤脾,致水湿不运。外感风寒与内湿相搏,凝滞膝部经络,形成"着痹"特征性表现:痛处固定、重着漫肿、遇寒加剧。舌苔厚腻、脉濡皆为湿邪困阻之明证。

组方精义
正气散加减方深合"治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旨:
1. 运脾化湿:藿香芳香醒脾,陈皮、厚朴理气燥湿,取"气化则湿化"之意。茯苓皮专走肌表利水,《本草纲目》载其"利水消肿",配合通草、薏苡仁增强淡渗利湿之效。
2. 通络除痹:木防己为治湿痹要药,《本草求真》谓其"行水除湿,通络定痛"。石菖蒲妙用有二:一则开窍化湿,二则引药达络,确如《本经逢原》所言"通心气而达九窍"。
3. 补益肝肾:熟地黄滋而不腻,暗合"治风先治血"之理,更补肝肾精血以固其本。

外治配合
膝关节穿刺术属中医"决渎"之法,急则治标以缓其苦,然需配合中药防其复聚。此与《医宗金鉴》"痹证日久,关节漫肿,当先决其壅滞"之论相符。

调摄要点
愈后调护体现"三分治七分养"原则:
运动:导引术宜选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式,以利膝关节气血流通而不过劳。
饮食:忌生冷黏腻,推荐茯苓山药粥(茯苓15g、鲜山药100g、粳米50g),既健脾又利湿。
防护:可仿《理瀹骈文》外治法,以艾叶、花椒各30g制护膝,温经散寒。

临证启示
1. 湿性黏滞,治疗当守方缓图,本案连服28剂方效,印证"湿痹难速已"之古训。
2. 雷公藤多甙片虽现代制剂,其祛风除湿之效与古法一脉相承,然需监测肝肾功能,体现"衷中参西"之智。
3. 着痹治疗需把握"化湿不伤阴,补虚不碍湿"尺度,本案熟地黄与厚朴同用,润燥相济,颇具巧思。

此案完整呈现了中医"辨证-论治-调摄"的诊疗思维,其组方配伍与治疗次第,可为湿滞经络型骨痹提供重要参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己巳日|黃帝4722年四月初三日午時| 2025/4/30/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