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04|回復: 0

[家庭教育方法] 警惕!你可能正在跟孩子『假交流』,对孩子『假关心』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0-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5f0d1324ead8a2b5e37d0c1f24c60f4.png

我之所以分享这个主题,是因为前一段时间,我跟我们学校成绩特别好的孩子有过一次对话,对话的内容让我很震惊,当时,我问了两个学习特别好的孩子一个问题:『你们愿意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么?』,他们两个人都摇头,不愿意在闲暇时与自己的父母相处,而这两个孩子,都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他们俩都因为物理竞赛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我问:『为什么不愿意与父母相处呢?』他俩异口同声的说:『因为父母老是讲一些大道理』这让他们不胜其烦,所以不喜欢与父母待在一块。

然后,我就问他们:『什么叫大道理?你举个例子来说说?』同学就举了个例子:『我爸爸反复告诫我,除了学好物理以外,还应该多关注其他学科,比如,数学和化学,要进行跨学科的学习,然后,我的物理专业才能走的足够远。』他觉得这些话是大道理,他听不进去。

之所以我觉得很诧异,乃至震惊,因为我觉得,他爸爸说的不是大道理,是人生实实在在的体验、体会。如果只是钻研一个学科,你可能不会在这个学科走的很远,很多时候,需要跨学科的学习,才能有可能触类旁通,在自己的学科里有所建树,有独特的发现,所以,我觉得他爸爸说的很好呀,根本不是大道理,如果我是他爸爸的话,我也可能跟孩子说同样的话。

740bff0a02b96f56fc17de01be0b838d.png

这事情让我思考了良久,我觉得,孩子所认为的大道理,不是说大人讲的不对,而是,大人讲的道理,是大人的人生体验,而孩子自己却没有体验过,对于孩子们没有亲身体验过的道理,孩子们往往就认为,这是『大道理』,即便这是大人认为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道理、真理。所以,我就在反思,我自己在给学生讲的道理中,有多少是我自己的人生总结、体验,而并非孩子有过体验的道理呢?我想,这样的『道理』是有很多的。

我们大人,常常会讲很多道理,但是,这些道理在孩子那里不起作用。之所以不起作用,是因为这些经验、体验没有与孩子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所以,他不可能往心里去,顶多只是表面上尊敬你,听你把道理讲完,然后这件事情就过去了,仅此而已。原先,我们以为孩子不喜欢大人讲『大道理』,是讲那些国家呀,民族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远大抱负远大理想这些…这理解其实是不对的,这只是大道理的一部分。

刚才我们说的大道理,在我们大人看来是人生经验的分享,但是,在孩子看来,却是大道理,这就使得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特别的考虑孩子的经验世界已经有的经历经验,是否跟我们将要阐明的道理有联系,如果孩子没有办法把你的道理与自己的经验世界建立起联系,那么,你讲的内容就没有办法被孩子理解和接受。这就让我想起,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讲过的道理。

比如,孩子,只要你足够努力,只要你尽了力,尽力而为就好,至于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尽力而为。以前,我觉得我讲的没错,但是,现在,我觉得自己讲的是有问题的。『尽力而为』不但是一个大道理,而且,不可操作。对孩子来说,什么是尽力而为?没有标准,很难理解。所以,我觉得,与其跟孩子说学习要尽力而为,不如,给出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孩子,你的数学要考98分,语文考98分,达到这个标准,爸爸妈妈就觉得你是做到尽力而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虽然看起来没有『尽力而为』来的高端,但『98分』是一个可以捕捉到的具体目标,所以,我认为,我们讲『尽力而为』的时候是一句大话,似乎不如『98分』。

又比如,学校现在会教育孩子『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其实,对学生来说,这也是『大道理』。因为没有给孩子具体的操作和实现方式,怎么做是『团结同学』,怎么做又没有做到『团结同学』?是不是跟同学搞好关系,迎合同学,才叫做团结同学呢? 这方面,家长没有清晰的明确的提供可操作方案,只是讲一些大道理,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头痛的,也是很难去遵守的。

我们可以明确的给孩子阐述,什么是团结同学呢?同学跟你讲话的时候,要看着人家,专心致志的听,不要走神,这就是团结同学;当同学被老师惩罚的时候,你不要在旁边看笑话,不要幸灾乐祸,这就是团结同学;当同学在课上,回答问题出彩的时候,你要真诚的表示赞叹,或者是用眼神,或者是用表情,或者是轻微的发出一点点声音,如果是特别出彩的时候,在体育场,运动场一类的地方,你要为同学出彩的地方喝彩,鼓掌,这就是团结同学。

总之,如果我们讲的话、传递的信息是清晰的,可操作的,那孩子才愿意听,他才愿意去做,清晰的目标是他可以实现的,他觉得做起来不难,看得见,摸得着,有标准。不然的话,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就会遇到一些困惑。我们大人总是习惯的给出一些原则、愿景、目标,去激励孩子,但是,不太愿意思考怎么能够铺垫,一步一步的让孩子去接近这个目标,最后,回过头来还往往抱怨孩子不听话。在很多时候,我觉得是冤枉了孩子。

04140eb8f64958f360efddbfe0510167.png

最近,我见了一位学生家长,他带来了他的孩子,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反应比较慢。我问他,在哪个学校上学?他要想半天才回答我,要是再问复杂一点,深层一点的问题,他就好像是没听见一样,我问孩子的父母,孩子在家里的情况,父母说,如果在家的话,可能在回答问题方面要敏捷一些,但是,做事情比较拖拉,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完成,学习成绩也很不如意,家长对孩子的表现很不满意,也很着急。他们鼓励孩子,要勤奋,要上进,要向榜样学习,也会给他讲一些励志的故事,但是却没什么作用。

然后,我就问家长,这孩子在家里,吃饭快么?我又问,早上起床,洗脸刷牙快么?家长就说,还是很慢,就连上厕所,在厕所里面待得时间都很长,总之,他做每件事情吧,就是特别拖拉,特别慢。然后,我问家长,你们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什么措施?他说,我们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说,一块儿看一本书,一块儿看一部励志的电影,也带他出去旅行过,也发现了他的一点点优点,及时的给予过鼓励,也没有使劲的批评和打压孩子,但是呢,就是效果不明显,这孩子好像慢慢废了一样,让家长感觉特别头痛。他们问我,老师,您觉得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

我提出的建议是:第一,要督促孩子,吃饭快,如果他吃饭慢,超过了规定时间,比如,20分钟,那你就把饭菜撤掉,没吃饱,活该;早上起床,必须快,从穿衣到洗漱完毕,10分钟之内,全部搞定。然后,家长马上就给我提出了一个反驳的意见,他说,吃饭太快了,不利于消化,不利于肠胃,如果,起床动作快了,孩子可能会丢三落四,甚至有可能把衣服穿反。这个看法,让我觉得很无语,而且,我也发现,这可能是很多家长习惯性的一个看法。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看法不对呢?是因为我觉得,如果孩子一旦节奏加快,穿衣服就可能穿错,就可能丢三落四,那是因为,他没有习惯快节奏;他在短时间内吃不完饭,也是因为他没有习惯很快的吃饭,而事实上,对这个孩子来说,或者说,对这样的拖拉成习惯的孩子来说,吃饭快比消化好更重要,穿衣洗漱快,比丢三落四、穿错了更重要。宁可他吃饭的时候有些没消化,宁可他穿衣服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和问题,也要把这样的习惯培养起来。

其实,各位放眼周围,在这个营养过剩的时代,哪有孩子因为消化不良而营养不足呢?即便有,也是极少数的案例。然而,我们忽略了对孩子行动敏捷的培养,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我们作为成年人,自己都有体会:在社会上,在单位里面,跟朋友打交道,那些拖拉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单位里面是缺少竞争力的。可见,敏捷这样一个习惯,对人安生立命,有多么重要。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清晰、明确、不允许讨价还价的要求而提出来。而是考虑了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接受孩子拖拉和不敏捷。

比如,刚才说的,吃饭要慢一些,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这就是一个很错误的借口。这种敏捷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一旦孩子行动快,有雷厉风行的特质,他整个人的人格气质就发生根本的变化。他可能会从一种消极人格,变成一种积极人格,这种积极人格,体现在:乐观、专注、勇气、勤奋、雷厉风行,当他有这样一种人格,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将来的事业,我们还担心他么?

所以,像我们这些教了一些年书的老师,都发现了一个规律:孩子学习成绩好,其实,主要的功劳,不是他找到了一所好学校,找到了一位好老师,而是因为他有好的父母,有好的家庭背景,有好的习惯的养成。

所以,要让孩子听大人的话,我感觉,首先,要扭转孩子的人格特质,从一种无所事事、拖沓、消极、等待的人格特质中,改变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当他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当中,这个时候,大人说的话,他才容易听进去,他的信息接收系统才是全部开放的,否则的话,他的接收系统或者是半开半闭的,或者完全就是封闭的,你就会感觉,说什么对这孩子都不好使,其实,听话与否,跟孩子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中的关系是极大的。

基于我最近接触的这两个案例,我在想,我们大人怎么讲话,孩子才愿意听呢?

f0a060b785b573508239326464866c95.png

我给出的建议是,大人首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不要忘记我们当孩子的时候,希望大人如何跟我们讲话。那时候,我们希望大人有耐心,能够弯下腰来,能够用我们听得懂得话来跟我们讲话。讲话的时候,能给我们有选择的机会,能够给我们提供可操作的样本和清晰的目标。

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还希望,大人不要讲那种太遥远的事情。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包括一些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你现在不努力,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呀?这个话道理上是没有错的,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肯定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以后的人生的道路,但是,你要知道,你面对的是儿童,是孩子。儿童和孩子的特点就是想不了那么远的事情。你说的再正确,也是白搭,顶多是属于政治正确,而对孩子来说,实践不正确,就意味着,你讲的那些遥远的正确的道理,对他们来说,没有用。

我们是应该回过头来,站在孩子的立场,讲一讲当下他能够做到的,能够实现的目标,然后,这个目标又是跟他未来的遥远的理想是连接的,就可以了。我们不用反复去提,20年后你怎么怎么样,那些话,我们自己当孩子的时候,听家长说过很多次,有用么?没用。除了增加烦躁以外,一点用处都没有。

最终,我们还是要还原成平等的身份。为什么呢?因为不平等,就意味着迫使受教育者关闭他的信息接收系统,他天然的就树立了一个屏障,来屏蔽你的信息,只有平等,才能打开这个屏障。

我们作为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一个体验,如果领导居高临下要训斥我们,我们就把这个屏障树立起来,甚至,我们可能会反击他,建立一个爱国者反导系统,去反击他,根本就听不进去,即便,表面上好像听进去了,实际上内心里面可能是抵触的,甚至是逆反的。我们成年人都是如此,更何况孩子。所以,大人讲话,孩子要愿意听,特别需要有一个平等的态度。

这个平等的态度,是去掉大人和孩子之间隔阂的基本条件。作为大人,尽可能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教育、教训的口气说话,而用分享的口气说话。比如,我曾经经历过跟你一样的事情,当时,我是怎么怎么处理的,你看,这个处理方法是不是适合你,如果你觉得不适合,我们再讨论一下,商量一下,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别的方式适合你。这种分享的姿态特别重要。

第二个建议,就是不要讲大道理,尽可能把大道理化成事情,案例,化成孩子经验世界范围内的事情,他可能更愿意吸收,更愿意听。

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大人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可能是所有教育当中,最核心的,那就是,我们要千方百计的,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的,去帮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当孩子有『成就感』的时候,你说的话,孩子才愿意听。很多孩子数学不好,语文不好,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在家长和老师眼里,可能就觉得这个孩子没戏,似乎没有可以改变的可能性,其实,不是这样的。

因为,任何一个人,他都有相对的优势,相对的劣势,学习成绩不好,也许他在运动方面好,或者艺术方面好,或者人际关系好,等等。如果,他在学习以外的某个领域,相对擅长一些,那我们就应该创造条件,让他在这个领域取得他力所能及的成绩,获得成就感。一旦他有了一次成就感,这就非常非常的厉害了,这对他的人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就有可能把这次获得成就感的那种体验,那种方法,复制在别的领域,从而产生自信,从而建立起乐观,专注,毅力,勇气,勤奋等品质。

这种成就感打个比喻,就相当于火车头,它可以拽着这个孩子,在人生轨道上前进。这个火车头可以是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可以是体育,也可以是艺术的某一科,也可以是他的组织能力,他的商业才能,他的手工等等。

千方百计让他体验,并千方百计鼓励他,让他的这种相对的特长,蔓延开来,蔚为壮观,声势浩大。那这样的孩子,你再跟他沟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比较好沟通。

有这样一个案例,讲的是40多年前,有个英国女孩,上课的时候,老是坐不住,被学校认为,是一个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被很多学校赶走过。她的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带她去看医生,看了很多医生,没有能够解决问题,最后找到了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很有办法。这个医生对小女孩说,我要跟你妈妈私下谈谈,你在这里等会儿,我们很快就回来,然后,医生拧开了桌上的收音机,音乐响了起来。他们刚刚离开,这个小女孩就随着音乐动起来了,自己跳起舞来了,医生和家长在窗户外面看了,医生告诉这位家长说:『夫人,你的孩子没有问题,她应该进舞蹈学校。』

到了舞蹈学校,女孩如鱼得水,后来就考入了英国皇家芭蕾舞蹈学校,成为了知名的舞蹈家,此后,她与人合作,创造了一部音乐剧,她担任编舞,这场音乐剧已经连续上演了7000场,成为了百老汇历史上最经典的剧目,这部剧目就是〖猫〗,这个舞蹈家就是吉丽安·莱尼(Gillian Lynne)。

第四个建议,就是要给孩子创造有规律,有条理,父母经常在家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孩子会比较听话,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为什么这么讲呢?2007年,日本有一个教育家叫三浦展,他发表了一个调查报告〖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在这个报告里,他发现,那些父母经常不在家的孩子,学业成绩相对较差,父母经常在家的孩子,学业成绩会相对较好。那些经常在便利店吃饭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不如在家里面,由妈妈规律做饭的孩子。所以,三浦展给出的建议是,父母要经常在家,跟孩子一块儿吃饭。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

其实,他提出的这个建议,我们不应该感到意外,我们想想历史上很多名人,比如,胡适、鲁迅、毛泽东,他们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常常写到,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往往是他们的母亲。而他们的母亲都没啥文化,甚至有可能是文盲。为什么文盲的母亲还能培养出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呢?我想,这跟他们的家庭背景有关系,这跟他们的母亲做事有条理,很勤奋,有规则,是分不开的。

我常常遇到这种家长,他们很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听话,于是,他们寄希望于学校,希望老师教好,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为此,他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这其实是偷懒的想法。他们是想把孩子扔给学校,扔给老师,让他们帮助去掉孩子身上不良的习惯,然后,他们在家里维持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比如,经常不着家的生活方式,或者是因为事业,或者是因为应酬,或者是因为娱乐等等。

其实,这是开错了药方,因为,孩子的病根不在学校,而在家。只有家校之间相互的配合好了,孩子才可能有所转变。学校当然要承担学校的责任,学校有义务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任老师是我们家长。而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迁移到学习上的。我们很少看到那种生活上很拖拉,做事很拖拉,做事不仔细,粗枝大叶的孩子,能够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学习上精益求精,没有这样的孩子。

最后,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面对面的教育不如肩并肩做事,肩并肩做事孩子更愿意听家长的话。我自己也有这个体会,我相信我们家长都有这个体会。当一家人都忙活起来干家务,各有分工,你扫地、我洗碗、他归置物品,全家人凝聚在一块然后把家务活给干完了的时候,无论是大人或孩子,情绪都比较好,都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当中,这时候你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要给他讲什么道理,相对而言效果要好得多。

肩并肩一起做事,当然不止是一起干家务活,还可以是一起出去登山、一起做手工、一起打球、一起做游戏,甚至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参与家庭的决策,充分调动他的主人翁精神,让他有一种担当和责任感,使他有这样的体验,当他有这样的体验之后,俨然他就不是一个独生子女了,而是一个多姊妹家庭中的老大。各位,您不觉得多孩子家庭中,通常老大更有责任感和更容易沟通吗?

所以我的建议是,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决策当中,和孩子并肩做事,这时候他更能容易听话,他成长的更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