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07|回覆: 1

[醫藥臨床] 化濁解毒法治療食管神經內分泌癌一例

[複製連結]
李佃貴馮元琦 發表於 2018-4-12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消化道內分泌細胞發生的腫瘤多分布於胃、十二指腸、大小腸等部位,發生在食管者十分罕見,治療l例食管神經內分泌癌患者,現報告如下。

患者凌某,男,72歲。主因反酸、燒心1個月,加重3天,以食管癌於2017年5月5日收入院。患者於1個月前因飲食不節出現反酸、燒心,偶有胃脘堵悶,就診於當地醫院,予奧美拉唑等口服,未見好轉。3天前反酸、燒心加重,當地醫院胃鏡示『食管癌』,遂就診於我院,收入病區。刻症:反酸、燒心,間斷胃脘疼痛,口乾口苦,納差,舌質暗紅,苔色黃,苔質膩,脈象滑。既往冠心病史10年,口服酒石酸美托洛爾片等,2010年因冠心病行心臟支架術。

治療:化濁解毒爲治療大法,處方如下:茵陳12克,藿香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藤梨根6克,百合12克,烏藥12克,生白芍30克,川芎9克,炒白朮6克,茯苓15克,紫豆蔻12克(後下),三七粉2克(沖服),兒茶6克,浙貝母15克,砂仁6克(後下),全蠍6克,山藥12克,甘草12克,穿山甲6克(先煎)。日1劑,水煎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以上方加減治療半月,患者無明顯反酸、燒心,偶有胃脘疼痛,納可,夜寐安,二便調。舌質暗紅,苔色黃,苔質膩,脈象滑。經治療患者症狀明顯減輕,要求出院,回家繼續以中藥治療。隨訪該患者,一直口服中藥,症狀控制尚可,5個月後因肺部感染去世。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組起源於肽能神經元和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異質性腫瘤,治療目前尚無指南可循。本例患者出現燒心、反酸、胃脹等症狀時,即做胃鏡檢查,診斷爲食管癌,病理回報爲食管惡性腫瘤。從胃鏡檢查看病灶較局限,但彩超示: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胸骨CT可見兩肺多發小結節,考慮轉移瘤,縱隔及肺門有腫大淋巴結,已有臟器轉移,說明病變發展較快,不適合手術治療,並且對放化療不敏感。綜合上述情況,與家屬溝通,最終採用中藥保守治療。本例患者發現時即有臟器及淋巴結轉移,所以預後較差,存活期短。

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筆者認爲本病病因多由素體脾虛,加之外感之邪侵襲,飲食不節,嗜食菸酒,損傷脾胃,諸病因可致脾胃功能失調,脾失健運,導致水濕不化,濕濁中阻,蘊積化熱,釀生濁毒,日久入絡,因此濁毒內蘊爲本病病機關鍵,故治療當以化濁解毒爲大法,在化濁解毒的同時,要時時顧護人體胃氣。基於此法,自擬化濁解毒基礎方,方中茵陳、藿香、砂仁芳香化濁爲君藥;白花蛇舌草、藤梨根清熱解毒,全蠍、穿山甲通絡解毒爲臣藥;山藥、茯苓健脾化濁爲使藥;甘草調和諸藥,配合滋陰理氣中藥,諸藥合用,共奏化濁解毒、散結扶正的作用。該患者的治療方就是在此基礎上加減而成,患者燒心、反酸,加兒茶、浙貝母,這兩味藥具有清熱解毒、收濕斂瘡作用,能明顯改善燒心、反酸的症狀。在治療過程中,病人會出現周身乏力明顯、面色萎黃、納呆、便溏等症狀,因此予山藥、茯苓、扁豆等健脾胃藥物貫穿治療始終。

化濁解毒法治療食管神經內分泌癌一例,療效較好,爲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由於目前病例較少,仍需進一步觀察總結。(李佃貴 馮元琦 河北省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佷強 發表於 2025-4-7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濁毒論治食管神經內分泌癌的臨證思辨】

食管神經內分泌癌屬中醫"噎膈"範疇,其病機演變深合濁毒致病特點。本案以化濁解毒立法獲效,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核心理念。試析其要:

一、病機闡微
患者七旬之齡,脾腎已虧,復因飲食不節損傷中州。舌暗紅、苔黃膩、脈滑,乃典型濁毒蘊結之象。【醫宗金鑒】云:"濁邪黏滯,如油入面",本案濕熱濁毒膠著食道,更兼久病入絡,形成"濁-毒-瘀"交織的複雜病機。現代醫學所見淋巴結及肺轉移,恰與中醫"毒邪走竄"理論相合。

二、方藥解析
處方暗合三焦分消之法:
1. 上焦:浙貝母、兒茶化痰散結,契合"治上焦如羽"之旨
2. 中焦:茵陳、藿香、砂仁芳化濕濁,白朮、茯苓健脾運濕,體現"治中焦如衡"要義
3. 下焦:白花蛇舌草、藤梨根清熱利濕,符合"治下焦如權"原則
尤妙在用穿山甲、全蠍等蟲類藥搜剔絡毒,正如葉天士所言:"久病入絡,須以蟲蟻疏逐。"

三、臨證啟示
1. 時序用藥:初期重在化濁,中期側重解毒,後期當顧護胃氣。本案用山藥、甘草即含此意。
2. 量效關係:生白芍用至30克,取其酸甘化陰、緩急止痛之效,與川芎相配,動靜結合。
3. 預後判斷:【景岳全書】指出:"噎膈之病,年高病久多不治。"患者年逾古稀且見轉移,雖症狀緩解,終因正氣潰敗而逝,符合"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經旨。

四、現代意義
此案爲神經內分泌癌的中醫治療提供新思路:
1. 診斷方面:微觀病理與宏觀辨證結合,拓展"司外揣內"內涵
2. 治療方面:展示中藥對放化療不敏感腫瘤的獨特價值
3. 研究啟示:提示濁毒理論在惡性腫瘤診治中的應用前景

結語:本案啟示我們,面對疑難重症,當恪守"辨證求因,審因論治"原則。正如【醫學心悟】所云:"醫者,意也,善於用意,即爲良醫。"如何在現代醫學框架下發揮中醫特色,值得深入探索。文末需要強調的是,腫瘤治療需多學科協作,中藥應用當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