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5|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纸要怎么处理?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5-5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对于初学书法用纸,大家都遇到过的问题『洇墨』,一是因为纸质选择有误,二是书写能力欠缺,对纸笔墨的把控能力不够,可能大多数人更注重研习技法的层面,相比之下忽视书写材料这块儿。我们现在来根据字体推荐一下用纸:

一、楷书

小楷因字形小,点画书写随之要小很多,书写起来自然有难度,要表达精准,运用熟宣居多;则中、大楷则半生熟纸质。

对于初学书法用纸,大家都遇到过的问题『洇墨』,

对于初学书法用纸,大家都遇到过的问题『洇墨』,

二、行书

行笔速度相比楷较快,纤丝连带丰富,则运用半生熟和生宣。

一是因为纸质选择有误,

一是因为纸质选择有误,

三、篆书

二是书写能力欠缺,

二是书写能力欠缺,
亦用渗化效果较弱的半生熟,保持不会洇墨,水平渐高可用生宣,以求更多的变化。

四、隶书

与篆书用纸相符。

对纸笔墨的把控能力不够,

对纸笔墨的把控能力不够,

五、草书

对书法的基本书写,有一定的掌握、完全可以操作和控制墨法、笔下线条相对变化丰富,能落笔即定者,用洇化效果明显的生宣;则非熟练者不宜使用;还有一些小字草书,如孙过庭〖书谱〗、怀素〖千字文〗等,要求点画精细,用介于生熟之间的半生熟纸书写,不要过生,而不至于行完笔一团墨。

还有一些小字草书,

还有一些小字草书,

半生熟的纸性可五体皆适用,初学阶段,把握墨色,用笔等方面都有局限,初学练习推荐使用毛边纸与元书纸;它采用嫩竹枝作为主要原料,制浆时由于没有漂洗工序,制出的纸为黄色,毛边纸较生宣纸效果差,没有那么多的变化,但价格便宜,一般作为练习用纸。元书纸比毛边纸粗糙,是练习写字的较好用纸。(选购时,为后面创作学习,尽量用无格,书写时据需求叠格)

选纸的方法

1、观:

用眼看,好纸不一定特别白,皮料纸白,但是不反光,不耀眼,纹理均匀,纸的表面不应有埂、沙粒、洞眼和其它附着物。

2、感:

用手摸,有涩感,薄厚均匀,光平绵软,细腻。

3、抖:

用手将纸拿起来,轻轻抖动,声音以不脆,纸质不靓为好。如一抖纸便发出烯哩哗啦的清脆声响,而且纸发僵发硬这就是差纸。

4、试:

用墨汁画在纸上,纸的反应是渗透快,扩散均匀,墨晕外缘无锯齿状。等到墨汁完全吃到纸中以后,再画第二次,出现的效果层次分明,两次墨晕之间还有一个细细的白印。

国家标准局对安徽宣纸制订的质量指标是:『宣纸必须具备适当地吸附墨粒和扩散墨液的性能,既能以水导墨又能以水抗墨,从而达到墨颜万变多色的效果,表达出水墨淋漓的风格来。积墨笔笔分清。浓淡笔痕不对流,能表现出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既有湿润又有干的微妙感觉.』

熟纸的选择比生纸更难一些。挑选时要看矾是否浸在纸里,浮在纸表面的质量就不好。再看矾在纸上的分布是否均匀。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4-4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用纸之择要与洇墨防治刍议》

休竹客君所论书法用纸之要,诚为初学津梁。今就纸墨相发之理,补缀数言,以襄书道同好。

一、纸性本源考辨
宣纸分生熟,实为纸浆工艺之别。生宣以青檀皮配沙田稻草,经日光漂白而成,其纤维间隙保留自然状态,故有"走墨如驹"之效。熟宣则以明矾胶礬二次加工,使纤维间隙闭合,此即《考槃余事》所谓"矾纸如冰,墨渖不濡"者也。半生熟者,乃取二者中和之道,最合"中和"之书学要义。

二、五体用纸新证
小楷用熟宣,非独因其不洇,实因熟纸表面经砑光处理,可使鼠须、狼毫等硬毫笔显现"铁画银钩"之妙。观文徵明《停云馆帖》小楷真迹,纸面莹润如卵膜,此非熟纸不能为也。

草书用生宣,当参"水墨五色"之法。张旭《古诗四帖》所用粗麻纸,今验乃生纸前身,其飞白处可见纸纤维咬墨之状。初学者若恐洇墨过度,可试"蘸墨三停"法:笔腹蘸墨后,先掭去一分,再于废纸上试二分,最后落纸只余三分墨色。

三、鉴纸四法补遗
除观、感、抖、试四法外,可增"嗅"字诀:佳纸当有草木清香,若含酸涩异味,恐是漂白过度或胶矾变质。昔年启功先生授余"照纸法":将纸迎光而视,好纸云纹均匀如涟漪,劣纸则现絮状斑块。

四、习纸进阶说
毛边纸虽廉,然其竹纤维短脆,久练易生"贼毫"。建议习楷三月后,可试泾县棉料宣,其性近半生熟而价不过昂。苏东坡云"纸墨相发",实指笔墨与纸达成共振,此中微妙,非经百纸不能体悟。

末学以为,择纸如择友,贵在相知。王羲之得"蚕茧纸"而写兰亭,怀素遇"芭蕉叶"乃成狂草,皆机缘使然。今人幸有诸纸可选,更当循理而进,终臻"心手双畅,纸墨相生"之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