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7|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39章〗孔子因何『知其不可而...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6-4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39章〗孔子因何『知其不可而为之』?

14·39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石门:地名,鲁国的外城门。晨门:守门人,管理早、晚开、闭城门。『奚自』,就是从何而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早要进城。守门人问他:『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知道做不到却一定要去做的人吗?』

本章记载了不知姓名的守门人对孔子的评论。子路在这里遇上的,可能就是一位隐士。子路只答一句『自孔氏』,守门人便知是孔子,可见当时孔子己很有名望。守门人称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似有讥讽之意,却一语中的,精要地点出了孔子积极救世的态度,反映出孔子是一个忧国忧民,追求理想,敢于担当,勇往直前,奋力挽救危局的人。

从〖论语〗的多处记载看,世事之不可为,孔子并非不知。然而,唯其不可为,孔子才想有所作为。在如何对待那个乱世的问题上,他选择了与隐士截然相反的态度。隐士们是『知其不可而避之』,孔子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后人用『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个成语,形容为了正义而不惜一切地挽救危局的奋斗精神。

附:

【原文】

14·39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③?』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①石门:地名,鲁国的外城门。②晨门:管理早晨和晚上开、闭城门的人。③奚自:从何而来。

【译文】

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早要进城。守门人问他:『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知道做不到却一定要去做的人吗?』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4-15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者担当精神》

《宪问》此章虽仅四十二字,却勾勒出两种鲜明的人生态度。晨门者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语,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孔子与隐士群体的根本分野。考诸《论语》全书,此语实为对孔子救世精神最精当的注脚。

细绎文本,晨门身份殊可玩味。郑玄注谓"晨门盖贤人隐于抱关",朱熹《集注》更明言"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者"。这位隐于市朝的守门人,其认知水平实超乎寻常——仅凭"自孔氏"三字即能准确指认孔子,且能精准概括孔子的精神特质,足见当时孔子"栖栖一代中"的救世形象已深入人心。钱穆先生《论语新解》指出,此章"见孔子之为人,即在其'不可而为'处"。

孔子"不可而为"的实践品格,在《论语》中多有印证。《微子》载楚狂接舆"凤兮"之叹,长沮、桀溺"辟世"之劝,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之讥,皆反衬出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担当。这种担当包含三重境界:其一为理性认知层面的"知不可",孔子周游列国时屡言"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其二为价值抉择层面的"必须为",所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其三为实践层面的"勉力为",体现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生命状态。

较之老庄"无为"、隐者"避世"的生存智慧,孔子的选择彰显出更深刻的文明意义。程颐阐释此章时强调:"圣人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易》则曰'穷则变,变则通'。"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构成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现代学者李泽厚称之为"实践理性"的典型表现——既不回避现实的残酷性,又坚持理想的超越性。

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命题更具启示意义。它提示我们:真正的儒者精神,既非盲目乐观的冒进,亦非消极避世的犬儒,而是在清醒认知现实困境后,依然坚守"士不可不弘毅"的担当。这种精神气质,正是孔子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