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7|回復: 0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全集.塞下曲其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8-1 14: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李白诗词全集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词赏析: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最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本诗的结尾雄壮有力,与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示如此卓绝的精神。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是因为有了前六句的铺垫。如果一开口就豪言壮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冯反珏 發表於 2025-4-11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塞下曲六首·其一》诗学阐释与审美观照

李白此篇《塞下曲》作为盛唐边塞诗典范,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壮语,更在于整体意境营造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全诗以"天山雪"起兴,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组合,构建出雄浑苍劲的审美境界。

一、意象系统的三重构建
首联"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运用反常时序,以盛夏飞雪凸显边地苦寒。五月本属仲夏,天山却积雪未消,这种时空错位形成强烈反差。颔联"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更进一层,借《折杨柳》曲调与实景的对比,完成听觉(笛)与视觉(春色)的通感转换。前四句通过"雪-花-笛-柳"的意象链,构筑起边塞特有的苍凉氛围。

二、章法结构的突破创新
此诗打破律诗常规起承转合模式,前四句均为"起",以平行铺陈手法渲染环境。颈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转入动态描写,通过"晓-宵"的时间对仗与"金鼓-玉鞍"的器物对仗,展现将士枕戈待旦的军旅生活。尾联陡然振起,以斩楼兰的典故收束全篇,这种"四句起、两句承、两句转合"的结构,实为盛唐律诗变体之典范。

三、历史语境的深层意蕴
"斩楼兰"典出傅介子计斩楼兰王故事,诗人借此表达靖边安邦之志。值得注意的是,此豪语建立在前六句艰苦环境铺垫之上,正如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壮烈,皆因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为前提。这种"以哀景写乐"的手法,正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遗韵,深谙"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四、艺术风格的范式意义
李白将乐府古题的叙事性转化为抒情性,在五律严整格律中注入歌行体的流动气韵。其"逸气凌云"处,在于对仗不拘泥工稳(如"笛中"对"春色"),声律不囿于常规,开创了盛唐边塞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境界。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诗"气象雄浑,句格壮丽",正道出其熔铸汉魏风骨与六朝声律的独特成就。

此诗展现的不仅是戍边将士的豪情,更是盛唐文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精神写照。李白以诗笔为剑,在八句四十字中,既恪守律法又突破常规,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堪称边塞题材的千古绝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