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23章〗何为『恕』道? 15·2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的『一言』,指一字。『其』字,是表示揣度的语气词,指可能,大概。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这个『恕』字呢?古语有云:『以心度物曰恕』,『以己量人谓之恕』。恕,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孔子把它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实践仁爱之道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之一。恕,并不是无原则地妥协、退让,而是强调将心比心,尊重他人,要把别人放在心上。孟子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多为他人着想,真的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他就接近于仁道了。 在1993年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中,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界定为『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的『终极的、绝对的标准』。之后,这八个字作为一条标语,挂在了联合国大厅里。 那么,又怎样理解『恕道』与『忠道』的关系呢?孔子在本章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在〖雍也篇〗第29章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两者合而讲之,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个从始至终贯穿于孔学的『道』是什么呢?他的高足曾参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虽然不能涵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思想,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 『忠』和『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恕,强调的是尊重他人的精神;忠,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朱熹说:『分言忠恕,有忠而后能有恕;独言恕,则忠在其中矣。』这就是说,一个人首先必须要有『忠』,尽己之心待人,真心真意待人,然后才能推己及人,这是『有忠而后能有恕』。而如果他真的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多为他人着想,就可以相信他已经能够做到『忠』了。 有人认为,应以恕为主,而忠不宜提倡。他们的理由是,孔子回答子贡关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时,『几乎毫不犹豫地剔除了忠』。其实,〖论语〗多处讲忠,强调君子『主忠信』,要以忠信为主。只就本章没有提忠,就说孔子剔除了忠,断章取义,割裂忠恕,有悖于孔子思想。 〖论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他人;〖圣经〗讲『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自己。这一差异,恰恰反映出中西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上的不同。 附: 【原文】 15·23子贡问曰:『有一言①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②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释】 ①一言:指一字。②其:可能,大概。表示揣度的语气词。 【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