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36|回復: 1

[儒家学说] 人不厌其取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8-17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延章按:孔子以为公叔文子不言不笑不取,遂请教公明贾,得到的答案是:先听取别人的言辞,再作出自己的说辞;确实有可乐之事,然后才笑;处事符合仁义了,然后才取。为什么呢?用苏东坡的理解,叫『因物中理』,也就是『适度』,如赋税,取之于民,而民不厌者何?适度。国治民富,以朝廷之能,朝廷护民有义,富民有仁,而民税之无不可,然而,苛捐杂税之政,则民必反之。

人不厌其取全文

人不厌其取全文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章·人不厌其取全文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白话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确实吗,先生不太说话、不太笑、一毫不取吗?』

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的人说的过了。先生在恰当的时候才说,别人不厌恶他说话;高兴时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笑;符合道义时才获取,别人不厌恶他获取。』

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注释

公叔文子:即公孙拔,卫献公之孙,是卫国的大夫。文,其谥号。〖谥法〗:『慈惠爱民曰文。』

公明贾:卫国人,在此处是使者。

信:确实、的确。

夫子:孔子对公孙文子的敬称。

过:说得过分了。朱子:『过,谓过其实也。』

厌:厌恶。朱子:『厌者,苦其多而恶之之辞。事适其可,则人不厌,而不觉其有是矣。』

其然,岂其然乎:其然,这个样子啊。岂其然,疑其不能完全做到这样,孔子对此有保留态度。朱子:『曰「其然,岂其然乎」,盖疑之也。』

先贤注疏

程石泉曰:公明贾言公叔文子之言、之笑、之取皆合乎时、本乎义。孔子答语:『其然,岂其然乎?』于赞许中寓有保留之意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卫大夫公孙拔之德行也。孔子旧闻文子有此三行,疑而未信,故问于公明贾。贾言文子亦有言笑及取,但中时然后言,无游言也,故人不厌弃其言;可乐而后笑,不苟笑也,故人不厌恶其笑也;见得思义,合宜然后取之,不贪取也,故人不厌倦其取也。孔子闻贾之言,惊而美之也,美其得道,故曰其如是;又嫌不能悉然,故曰:『岂可尽能如此者乎?』

朱子曰:文子为人其详不可知,卫人言其不言不笑不取,意其必廉静之士也。孔子疑而质之公明贾,贾谓告者之言失之过矣。文子未尝不言不笑不取也,特是三者各当其可,则人不厌而不觉其有是矣。然此必盛德之至,故发而皆中节也。文子虽贤,疑未及此。圣人与人为善,不欲正言其非也,曰『其然』信其然则美矣,曰『岂其然乎』恐其未能如是尔。

张栻曰:公叔文子,意者简默重厚之士,故人之称之如此。圣人质之于其门人,将以察其然也。公明贾之言则善矣,然非公叔文子之所及也。盖如贾之所言,非和顺积中、发而中节者,莫能然。为之疑辞,圣人辞气含洪忠厚如此。(按:温。)

苏东坡曰:凡事之因物中理者,人不知其有是也。饮食未尝无五味也,而人不知者,以其适宜而中度也;饮食而知其有五味,必其过者。此文子所以得『不言不笑不取』之名也。

〖论语稽〗曰:『不言不笑不取』,矫激好名者类能强而制之。至『时言、乐笑、义取』,则时中之圣矣。告者固过,而贾言犹过。孔子论人,誉必有试,故以疑词姑置之,以待后之核其实耳。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随时处中之不易也。

【附录】

〖礼记·檀弓〗曰: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谥于君,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乎?天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或曰非文子事,存疑。)〖论语正义〗曰:〖檀弓〗注:『公叔文子,卫献公之孙,名拔,或作发。』孔疏按〖世本〗『卫献公生成子当,当生文子拔,拔是献公孙也。』案据〖檀弓〗公叔文子谥贞惠文子,而止称文者,郑彼注云:『不言贞慧者,文足以兼之。』

【本章参考书目】

〖礼记〗〖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稽〗〖癸巳论语解〗〖论语读训〗〖谥法〗〖四书解义〗。

遊客  發表於 2019-8-17 22:50
义,可以理解为付出,负担,承负。如果将义理解为道义,这个道就很难讲得清楚,合理是天道,而人道则不仅仅是合理,还要合礼,而义与礼在五德中是并排的。因此,对于义的理解,不能套用其他的涵义,仁,礼,智,信都不是义。
在传统话语里,义与利往往相对而言,因此以义利合为阴阳关系较妥,即道器关系。如果说利是属阴的,是实质的器,那么,义就是属阳的,是器之道。在道德经里,道与器的关系,是当道之无,以成器之用,就是说,道融入于器之中,制造出了器,成就了器的作用。
义与利也是这样的关系,义之无,是利之成,怎么理解呢?比如文中的税与民,税是国之利,来自于民,显然,其义的对象也是民。国家对于国民的义是道,而国家的税收之利是器,当国家融汇了对于国民的道义,就能成就其税收之利。那么,这个道义是什么呢?从道德经来看,当民(辐)之无,以成其国(轂),那么,国家就要多实施仁政,以民为本,反馈于民,这就是国家对国民的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