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注意到了,本文是放置于“无为制度”分类之下的。笔者以为,中国古代虽然是帝制,但思想却是十分自由的。在中国正统政权时期,研究政治思想的道统必须置于治统之上,作为治统的指导纲领。我们现代人读历史时,也会时常遇到这样的现象:面对文官集团,皇权时常一退再退,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汉武帝面对司马迁的史记无可奈何。道统指导治统的最鼎盛时期,是明朝的内阁,甚至集政权军权于一身,这个极端案例实际上是道统逾越了界限,夺治统而融于一体了。
道统来自于学者
道统来自于学者 中国的帝制一直实行的是内黄外儒,不管是哪一家,其政治主张都是无为而治,只不过黄老的无为基于民自治,而儒家的无为基于民教化。有一个最为明显的制度能体现这种主张:皇权不下县,县以下乡里是宗族自治的范围。有人会说中国古代有文字狱,但实际上,在漫长的两千余年里,除了秦朝的特殊案例,其他基本只发生于胡夷殖民政权里,比如蒙元、满清。 为了方便读者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所谓专制,实质是怎样的制度,特摘引钱穆先生《国史大纲》部分文字如下,以飨读者: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博士弟子,补郎、补吏,为入仕正轨,而世袭任荫之恩亦替。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而国家疆域亦逐步扩大,社会文化亦逐步普及。综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惟其如此,“考试”与“铨选”,遂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之两大骨干。
古代科举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 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是问。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若于此等政制后面推寻其意义,此即礼运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旨。就全国民众施以一种合理的教育,复于此种教育下选拔人才,以服务于国家;再就其服务成绩,而定官职之崇卑与大小。此正战国晚周诸子所极论深觊,而秦、汉以下政制,即向此演进。特以国史进程,每于和平中得伸展,昧者不察,遂妄疑中国历来政制,惟有专制黑暗,不悟政制后面,别自有一种理性精神为之指导也。 谈者又疑中国政制无民权,无宪法。然民权亦各自有其所以表达之方式与机构,能遵循此种方式而保全其机构,此即立国之大宪大法,不必泥以求也。中国自秦以来,既为一广土众民之大邦,如欧西近代所行民选代议士制度地广民众不行,乃为吾先民所弗能操纵。然诚使国家能历年举行考试,平均选拔各地优秀平民,使得有参政之机会;又立一客观的服务成绩规程,以为官位进退之准则,则下情上达,本非无路。晚清革命派,以民权宪法为推翻满清政府之一种宣传,固有效矣。若遂认此为中国历史真相,谓自秦以来,中国惟有专制黑暗,若谓“民无权,国无法”者已二千年之久,则显为不情不实之谈。民国以来,所谓民选代议之新制度,终以不切国情,一时未能切实推行。而历古相传“考试”与“铨选”之制度,为维持政府纪纲之两大骨干者,乃亦随专制黑暗之恶名而俱灭。于是一切官场之腐败混乱,胥乘而起,至今为厉。此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坏,轻言改革所应食之恶果也。 中国政制所由表达民权之方式与机构,既与近代欧人所演出者不同。故欲争取民权,而保育长养之,亦复自有道。何者?彼我立国规模既别,演进渊源又不同。甲族甲国之所宜,推之乙族乙国而见窒碍者,其例实夥。凡于中国而轻言民众革命,往往发动既难,收拾亦不易,所得不如其所期,而破坏远过于建设。所以国史常于和平中得进展,而于变乱中见倒退者,此由中国立国规模所限,亦正我先民所贻政制,以求适合于我国情,而为今日吾人所应深切认识之一事。若复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坏,轻言改革,则又必有其所应食之恶果在矣。 钱先生此文已经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专制的原本形态,并指出了西方民主选举制度的不科学不合理处,更明确指出,这种民主选举制度只能在小国寡民的地方实现,在像中国这样地广民多的国家,在通讯欠发达的古代,缺乏实现条件,甚至在民国时期引发 了官场腐败混乱,胥乘而起。 这些是题外话,其中谈到的士族科举竞选制度则是符合中国古代具体国情的民本制度,即政府通过科举选拔的百姓组成。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虽被套以“专制”的概念,但实质是与西方专制不同的,中国古代的帝制,是基于以道统为纲领的自由政治制度,而科举是保障道统的指导纲领地位的基本选举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