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总治焉,六官在手以为辔,故曰:御四马者执六辔,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马者,正身以总辔,均马力,齐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长道,可以趣急疾。此圣人所以御天地与人事之则也。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六官为辔,已与三公执六官,均五教,齐五法,故亦唯其所引,无不如志。」』】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六官』在【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称为『六官』或『六卿』。 『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种官职的合称。在周朝『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 『五教』,五常之教,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举八元,使布五教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五教』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孟子提出『五伦』。五伦大道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法』儒学界称为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常法。 古代统治天下的君主以『六官』来统治国家,把『六官』掌握在手,就如同君王握住了马缰绳。驾驭一辆马车的人,要握好六条缰绳,治理天下的人要统领好『六官』。因此,善于驾驭马的人,必须端正自身,总揽缰绳,使马均匀受力,让马齐心一致。即使道路回旋曲折,到处都随心所欲,这样既可以远行千里,也可以快速奔驰,这也是圣人之所以能处理好天地和人事的法则。天子把内史作为左右手,把『六官』当作缰绳,再同三公一起管理好『六官』,普遍推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五种伦常之教,落实仁、义、礼、智、信五种做人的常法。所以只要是君王想要引导的,没有不如愿的。 这段话就是孔子用驾车比喻治国,主张治国要『以德以法』,把德法作为御民之具。这里的『法』是礼法的法,有法则、法度、规章的意思。和现代所说的法治的法还有所不同,不完全相同。孔子将德法与刑辟对举,提倡德主刑辅。这段话可以说是孔子德主刑辅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 如果说德法,也就是道德礼法,是治国之本,那么正『六官』就是治国的关键。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六官』为辔。这样的做法,就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告诉人们治国,既要提倡刑罚,但是刑罚只是辅助。更重要的是兴起伦理道德的教育,以道德教化来治国,这样即使不用刑罚也可以把国家治理好,达到刑罚搁置不用的治理境界。这对于当今,更好地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也非常有启发意义。 【群书治要·汉书】中说:『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则民怨背,礼义积则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导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导之以德教,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用礼义治国的人,积累起来的是礼义;用刑罚治国的人积累起来的是刑罚。刑罚用多了,人民就会怨恨背叛;礼义积多了,人民就会和睦亲爱。本来世代君主想让人民德行美好的意愿是相同的,但是用以使人民德行美好的办法却不同。有的用道德教化来引导,有的用法令来驱使。用道德教化引导,德教和谐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就表现出欢乐;用法令来驱使,法令严酷,而民风就呈现出哀怨。这就告诉人们为什么要以礼法、道德的教育为主,而以刑罚的惩罚为辅。 在【群书治要·体论】中也讲到:『德之为政大矣,而礼次之也。夫德礼也者,其导民之具欤。』用道德教化是第一位,礼法则紧随其后,道德与礼法,都是引导人们的工具。 『太上养化,使民日迁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古代最上等的教养化育,是使人民日益转向善良,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转向善良,这是最好的治理。最好的治理就是正己化人、无为而治,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人民没有感觉到受约束。没感觉到受限制,自然而然就转向善良了。 『其次使民交让,处劳而不怨,此治之次也。』次一等的治理使人民互相礼让,深受劳作之苦,但并无埋怨,这是次一等的状况。 『其下正法,使民利赏而欢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此治之下也。』再次一等的治理就是用法规来纠正,使人民因利益得到保障而喜欢从善,因畏惧刑罚而不敢做非法之事,这是最末一等的治理。 人们读了历史才知道,『中国之治』所达到的境界是『不忍欺』的境界。它是高出了『不敢欺』、『不能欺』的最高治理境界。怎么达到呢?就是要靠伦理道德、圣贤教育才能够达到。 这些历史上的盛世出现,也都是在制定了善法的同时,特别重视道德教化,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这就是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关于德润人心的作用,我们还要深刻的认识。二零二一年三月一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刻苦钻研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何知其所以然?自己的体会就是要多读经典,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孔子家语】和【论语】,总书记自己都说要好好读一读,广大领导干部更需要认真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