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话题: 德治

相关主题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让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法学制度 顺天道化 2016-9-16 0 3519 顺天道化 2016-9-16 00:20
恃德者昌·秦灭六国是儒家德治思想的破产吗? attach_img 文化自信 顺天道化 2016-12-20 2 4441 遊客 2019-6-20 07:12
西方法治与中国法治有哪些不同 法学制度 懋基 2019-8-10 2 18953 遊客 2019-8-11 09:27
这样讲对吗?有德无才,才不足以助其成;有才无德,德必助其奸 国学热点 延章 2022-11-7 0 3838 延章 2022-11-7 09:18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学热点 刘余莉 2022-11-7 0 3014 刘余莉 2022-11-7 09:50
[论语心得] 2.1 如何在现代职场中顺利升迁 儒家思想 延章 2022-11-14 0 2611 延章 2022-11-14 15:26
[论语心得] 2.21 圣贤拿道德来绑架自己,所以宁守仁义,施于有政,不与无德之政 儒家思想 延章 2022-12-20 0 2588 延章 2022-12-20 13:38
[论语心得] 3.1 做事如果不能坚守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底线和原则,很可能会导致失败及混乱 儒家思想 延章 2022-12-23 0 2913 延章 2022-12-23 20:10
道德教育真能像古圣先贤所说的起到效果吗? attach_img 儒家思想 刘余莉 2023-6-1 0 1988 刘余莉 2023-6-1 19:34
守成最难的是守住自己的德行 attach_img 儒家思想 刘余莉 2023-6-8 0 2128 刘余莉 2023-6-8 15:41
【袁子正书】卷1体政诗解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先仁后法先教后刑通无偏重则治之至 儒家思想 牟向东 2023-9-21 0 1719 牟向东 2023-9-21 20:52
【袁子正书】卷2经国诗解封诸亲戚使少有土地制朝聘会同之义讲礼明职黜陟以讨不然 儒家思想 牟向东 2023-9-21 1 2144 延章 2023-11-27 06:50
【袁子正书】卷3设官诗解先王置官各有分职各以其属达之于王自己职事是非精练 儒家思想 牟向东 2023-9-21 0 1818 牟向东 2023-9-21 20:56
【袁子正书】卷4政略诗解禄厚养足政理则民不扰民富礼设则民贵行分明则事不错设术民伪 儒家思想 牟向东 2023-9-21 0 1820 牟向东 2023-9-21 20:59
【袁子正书】卷5论兵诗解用兵必备礼正而后法明文用而后武法因才处任用兵贵公 儒家思想 牟向东 2023-9-24 0 1414 牟向东 2023-9-24 07:21
【袁子正书】卷6王子主失诗解君主有过奸臣惑乱其心举动日缪常自为是赏罚失正奸邪日滋 儒家思想 牟向东 2023-9-24 0 1515 牟向东 2023-9-24 07:28
【袁子正书】卷7厚德8用贤诗解以贤制爵考能赏功罚罪忠信不疑至公无私与民同忧 儒家思想 牟向东 2023-9-24 0 1414 牟向东 2023-9-24 07:32
【袁子正书】卷9悦近诗解圣人体德居以虚受人简礼法欲简禁令欲约事业欲希亲亲仁民 儒家思想 牟向东 2023-9-24 0 1515 牟向东 2023-9-24 07:34
【袁子正书】卷10贵公诗解治国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明主贵公一心向公而奸自息 儒家思想 牟向东 2023-9-25 0 1717 牟向东 2023-9-25 21:27
【袁子正书】卷11治乱诗解1有民国贫君子伤道小人伤行民富国强务农富国八政 儒家思想 牟向东 2023-9-25 1 2024 延章 2023-11-27 09:51

相关日志

分享 牧民以德,修身以势
热度 91 延章 2024-9-7 10:01
乱民重利,安民重义; 野民先利,正民先义。 人之发也,必: 去乱就安,由野入正,得利执义。 故圣王牧民, 乱则利之,安则义之, 以从其发势也; 野则先之利,正则先之义, 以率其发势也。 故君子修德, 由野而入正,先义而后利, 不由于野,不得其正也; 不先于义,不得其利也。 是以圣贤为政, 非一言以德, 因势而行,循循导率, 以为生民,如此而已。
个人分类: 隨筆| 2128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法制实为不义之温床
热度 91 延章 2024-8-7 23:15
法律, ​本为正义而生, ​却唯置正义于死地。 ​正义, ​情义之中庸者, ​法律, ​无情无义之至极者, ​欲以无情无义, ​而规范情义之中庸, ​何异于缘木求鱼, ​南辕北辙? ​法律, ​一纸空文, ​而行于执法之人, ​是非正义之昭, ​唯执法者所欲而已。 ​权贵皆欲立法, ​而不上己身, ​以合法而为非义, ​故有礼教规之, ​是谓德治。 ​又欲立法, ​而脱于非法, ​只许州官放火。 ​此法制之先天死症也, 千古未尝免其害。 ​是战国始, ​道法兴而民狡诈, ​权贵兴而王道衰败, ​华夏竟不能以儒家免其宿命。
个人分类: 法制| 211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热度 90 延章 2023-11-19 18:28
昨天看了罗翔的一个节目,解说法律中『存疑时要做有利于行为人的推定』这个原则,可能将嫌犯从重罪减免成轻罪。 其所举案例,是一件交通肇事的连环肇事:甲在普通道路撞人,被害人躺在路上。一个小时后乙从此经过,再次碾压被害人,如果区分不出死亡时间,则甲不属于逃逸致人死亡,但属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案例预设了嫌犯属逃逸致人死亡罪,但是利用『存疑时做有利于行为人的推定』进行辩护,可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 对于这个案例,感触很深,那就是: 法律始终只是一纸空文,执行法律的最终还是人,所以,法律本身是维持不了公平正义的,要维持公平正义,只能是司法者和执法者,甚至律师。像罗翔,即便只是一位律师,也能瞬间击破法制编织的公平正义之网。 回顾中国几千年,从来不过度发展法治,扩大其在政治中的比重。相反,一直坚持的是吏治,所谓吏治,就是整治执法和司法队伍,确保他们能维护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 春秋以前的封建制度,较于秦朝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其优秀的地方,就是化整为零,在每一块封地都确立一位『地主』,并令其以王道为准绳,维护当地的公平正义。 所以,吏治实质就是德治,以王道之德治吏,然后官吏再以法律治民。 所以,刑不上士大夫,礼不下庶民。 放在今天,吏治就是纪委反腐,只是吏治在传统政治上是主务,治民是次务;而今天的反腐,是时不时才刮一阵风,刮完又恢复原样,相比之下,治民即是现代政治的全部。 所以在现代政治里,法治才显得那么重要。 纪委反腐,属于是用刑法进行吏治(先剔除党籍,即士大夫身份,再按普通公民适用刑法处罚),这是不适合的,是本末倒置的。吏治本质是德治,是不能用刑法来规范的,只能从王道品德方面去约束。 正确的吏治方式,应该将重点放在『选吏』上(治未病),用严格的标准限制官吏的选举,从人性上严格约定官吏阶层的整体禀性,然后通过儒学标准,时刻监察,设立与道德相对应的礼法进行约束,甚至处罚。 之所以不能用刑法,是因为官吏不是普通公民,他们对社会负有标榜、引导道义的责任。而刑法基本上处理的是公民间的利益纠纷,对于社会的道义作用有限。 吏治清明了,社会公平正义就会成为显像,而非官吏口中的口号和民众心中的追求。 社会公平正义成为显像,社会发展和稳定自然水到渠成,国泰民安。
个人分类: 法制| 995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古今政治制度的简要对比
热度 1 延章 2021-1-28 17:19
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三部分: 一、行政,行政本身就是人治,是人的治理行为; 二、法治,有约法,但主要是『不过物』的唯物客观法制,与人的主观无关,传统话语来说叫『法天道』; 三、德治,礼制伦理。 古代的政治制度其实比现代的要先进许多,现代政治制度是从权、利上分立制约,但权利本身只是法制内容之一,将政治等同于法治,是有严重缺憾的: 一、忽略了行政的人治本质,导致最完善的法治制度,也无法摆脱人治,像美国的政治制度,宪法再合理,也无法摆脱选举作弊; 二、政治说到底是人的管理,不但要做好官对民的管理,还是做好对官的管理,对官的管理,实际上就是传统的德治,没有德治,只依靠不同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制约,会严重限制政治效率,并且容易造成社会分裂。
个人分类: 法制| 2445 次阅读| 1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热度 21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学,说到底就是一门人文科学。说他是人文科学,是因为其学说不是假设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基础理论(思维)之上,并提炼、验证于现实生活实践的完整理论。 如果说道家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天道之学,那么,儒学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观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观规律),达到中庸的人文之学。 道家作为主张客观天道的科学,始于人性无善恶之名,【道德经】主要运用的思维有阴阳、象类、五行、辨证、逻辑等。 儒家作为主张人文的科学,始于辨人性以善恶,并克己复礼,系以公平正义之准则。人之为人,正是因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认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为心之主,然后才能平衡心与性,使得言行合礼,遵循仁义忠智信五常。 儒学的主要思维是阴阳、五行、辨证。 阴阳思维,生化尊卑之说,亲疏之说,内外之说。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义五常的基础,一个不懂孝悌的人,绝对不会具备五常之德,但反过来,具备孝悌之德,则未必具备五常之德,这就是内外之别。 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多重圈子,最内最亲的,是家庭,是父母儿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亲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会,从内到外,就是亲疏渐变的关系。 孝悌之说,其初是一个人在最内最亲的圈子里的关系,后来演变为其与师门的关系,甚至同事、上司的关系。 由孝悌的扩展,直接衍生出仁义忠智信五常,子思认为这五常是五行关系,但实践应用一直难以进展,说明这个五常的关系未必符合五行关系。 其实五常,作为孝悌的延伸扩展,其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仁,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和谐中庸关系,即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不能预先假设他人是恶性的,要假设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恶的,而自己先善处之,则恭宽信敏惠的态度对待他,然后再视其回馈。 义,则是一个人与某特定的人相处时,自己先做到恭宽信敏惠,再视他的回馈做出应对改进;仁义的差别在于,仁如果只是一种品性,义则是切实的实践了,而且仁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态度,义则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与集体之间的,更可以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 忠是人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里的集体,因为家族之内,一般用孝悌论述其相处关系。 智、信其实与仁义忠不是同层次的概念,孔子就说过恭宽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现,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类似于一种思辨能力。 仁义忠,又以仁为基础,不仁的人,必然不义;而义是最普遍的,所以人们时刻都能听到义气的说法,但义气其实只是义的部分内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义务、义理』更全面;忠是一个立足社会的根本,很多人义薄云天,却往往不忠,是因为他们往往只看到人与人之间,或与小团体之间的义,看不到更高层次的大局的义,因此,需要将忠独立表述,很多人误以为忠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误解,这种误解会导致愚忠,因为集体往往会由某个人代表,并履行部分权责,所以如果将自己与这个人之间的义理解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为这个人未必就对得起其所代表的集体。 义的义理内涵,体现在法制之上。 为了维持社会的公义,需要将公义解构为一套五行理论:权利责务。虽然只有四个概念,但四个概念之间是五行关系,具体内涵请点击: 法律制度中的四则五行生克关系 。作为法制的成套理论,『权利责务』融合了法治与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无处不有的『义』。 法治与德治,又是外与内的阴阳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德治的义理,就没有法治的必要。 权利声明:本文阐述的概念理论,符合先秦孔孟之学,但不必符合汉以後儒家之说,而且其中的概念内涵定义,及关系理论,均属于创新首立,任何人引用本文,均需注明来自本网页,任何人引用本文中的概念及其理论,均需注明由『华韵国学网-延章』发明,否则,本人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个人分类: 隨筆| 1735 次阅读| 1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学,说到底就是一门人文科学。说他是人文科学,是因为其学说不是假设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维之上,并提练于现实生活实践的完整理论。 如果说道家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天道之学,那么,儒学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观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观规律),达到中庸的人文之学。 道家作为主张客观天道的科学,始于人性无善恶之名,【道德经】主要运用的思维有阴阳、象类、五行、辨证、逻辑等。 儒家作为主张人文的科学,始于辨人性以善恶,并克己复礼,系以公平正义之准则。人之为人,正是因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认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为心之主,然后才能平衡心与性,使得言行合礼,遵循仁义忠智信五常。 儒学的主要思维是阴阳、五行、辨证。 阴阳思维,生化尊卑之说,亲疏之说,内外之说。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义五常的基础,一个不懂孝悌的人,绝对不会具备五常之德,但反过来,具备孝悌之德,则未必具备五常之德,这就是内外之别。 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多重圈子,最内最亲的,是家庭,是父母儿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亲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会,从内到外,就是亲疏渐变的关系。 孝悌之说,其初是一个人在最内最亲的圈子里的关系,后来演变为其与师门的关系,甚至同事、上司的关系。 由孝悌的扩展,直接衍生出仁义忠智信五常,子思认为这五常是五行关系,但实践应用一直难以进展,说明这个五常的关系未必符合五行关系。 其实五常,作为孝悌的延伸扩展,其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仁,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和谐中庸关系,即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不能预先假设他人是恶性的,要假设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恶的,而自己先善处之,则恭宽信敏惠的态度对待他,然后再视其回馈。 义,则是一个人与某特定的人相处时,自己先做到恭宽信敏惠,再视他的回馈做出应对改进;仁义的差别在于,仁如果只是一种品性,义则是切实的实践了,而且仁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态度,义则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与集体之间的,更可以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 忠是人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里的集体,因为家族之内,一般用孝悌论述其相处关系。 智、信其实与仁义忠不是同层次的概念,孔子就说过恭宽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现,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类似于一种思辨能力。 仁义忠,又以仁为基础,不仁的人,必然不义;而义是最普遍的,所以人们时刻都能听到义气的说法,但义气其实只是义的部分内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义务、义理』更全面;忠是一个立足社会的根本,很多人义薄云天,却往往不忠,是因为他们往往只看到人与人之间,或与小团体之间的义,看不到更高层次的大局的义,因此,需要将忠独立表述,很多人误以为忠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误解,这种误解会导致愚忠,因为集体往往会由某个人代表,并履行部分权责,所以如果将自己与这个人之间的义理解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为这个人未必就对得起其所代表的集体。 义的义理内涵,体现在法制之上。 为了维持社会的公义,需要将公义解构为一套五行理论:权利责务。虽然只有四个概念,但四个概念之间是五行关系。作为法制的成套理论,『权利责务』融合了法治与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无处不有的『义』。 法治与德治,又是外与内的阴阳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德治的义理,就没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学,说到底就是一门人文科学。说他是人文科学,是因为其学说不是假设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维之上,并提练于现实生活实践的完整理论。 如果说道家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天道之学,那么,儒学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观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观规律),达到中庸的人文之学。 道家作为主张客观天道的科学,始于人性无善恶之名,【道德经】主要运用的思维有阴阳、象类、五行、辨证、逻辑等。 儒家作为主张人文的科学,始于辨人性以善恶,并克己复礼,系以公平正义之准则。人之为人,正是因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认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为心之主,然后才能平衡心与性,使得言行合礼,遵循仁义忠智信五常。 儒学的主要思维是阴阳、五行、辨证。 阴阳思维,生化尊卑之说,亲疏之说,内外之说。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义五常的基础,一个不懂孝悌的人,绝对不会具备五常之德,但反过来,具备孝悌之德,则未必具备五常之德,这就是内外之别。 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多重圈子,最内最亲的,是家庭,是父母儿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亲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会,从内到外,就是亲疏渐变的关系。 孝悌之说,其初是一个人在最内最亲的圈子里的关系,后来演变为其与师门的关系,甚至同事、上司的关系。 由孝悌的扩展,直接衍生出仁义忠智信五常,子思认为这五常是五行关系,但实践应用一直难以进展,说明这个五常的关系未必符合五行关系。 其实五常,作为孝悌的延伸扩展,其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仁,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和谐中庸关系,即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不能预先假设他人是恶性的,要假设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恶的,而自己先善处之,则恭宽信敏惠的态度对待他,然后再视其回馈。 义,则是一个人与某特定的人相处时,自己先做到恭宽信敏惠,再视他的回馈做出应对改进;仁义的差别在于,仁如果只是一种品性,义则是切实的实践了,而且仁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态度,义则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与集体之间的,更可以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 忠是人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里的集体,因为家族之内,一般用孝悌论述其相处关系。 智、信其实与仁义忠不是同层次的概念,孔子就说过恭宽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现,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类似于一种思辨能力。 仁义忠,又以仁为基础,不仁的人,必然不义;而义是最普遍的,所以人们时刻都能听到义气的说法,但义气其实只是义的部分内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义务、义理』更全面;忠是一个立足社会的根本,很多人义薄云天,却往往不忠,是因为他们往往只看到人与人之间,或与小团体之间的义,看不到更高层次的大局的义,因此,需要将忠独立表述,很多人误以为忠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误解,这种误解会导致愚忠,因为集体往往会由某个人代表,并履行部分权责,所以如果将自己与这个人之间的义理解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为这个人未必就对得起其所代表的集体。 义的义理内涵,体现在法制之上。 为了维持社会的公义,需要将公义解构为一套五行理论:权利责务。虽然只有四个概念,但四个概念之间是五行关系。作为法制的成套理论,『权利责务』融合了法治与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无处不有的『义』。 法治与德治,又是外与内的阴阳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德治的义理,就没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学,说到底就是一门人文科学。说他是人文科学,是因为其学说不是假设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维之上,并提练于现实生活实践的完整理论。 如果说道家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天道之学,那么,儒学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观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观规律),达到中庸的人文之学。 道家作为主张客观天道的科学,始于人性无善恶之名,【道德经】主要运用的思维有阴阳、象类、五行、辨证、逻辑等。 儒家作为主张人文的科学,始于辨人性以善恶,并克己复礼,系以公平正义之准则。人之为人,正是因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认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为心之主,然后才能平衡心与性,使得言行合礼,遵循仁义忠智信五常。 儒学的主要思维是阴阳、五行、辨证。 阴阳思维,生化尊卑之说,亲疏之说,内外之说。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义五常的基础,一个不懂孝悌的人,绝对不会具备五常之德,但反过来,具备孝悌之德,则未必具备五常之德,这就是内外之别。 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多重圈子,最内最亲的,是家庭,是父母儿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亲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会,从内到外,就是亲疏渐变的关系。 孝悌之说,其初是一个人在最内最亲的圈子里的关系,后来演变为其与师门的关系,甚至同事、上司的关系。 由孝悌的扩展,直接衍生出仁义忠智信五常,子思认为这五常是五行关系,但实践应用一直难以进展,说明这个五常的关系未必符合五行关系。 其实五常,作为孝悌的延伸扩展,其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仁,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和谐中庸关系,即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不能预先假设他人是恶性的,要假设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恶的,而自己先善处之,则恭宽信敏惠的态度对待他,然后再视其回馈。 义,则是一个人与某特定的人相处时,自己先做到恭宽信敏惠,再视他的回馈做出应对改进;仁义的差别在于,仁如果只是一种品性,义则是切实的实践了,而且仁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态度,义则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与集体之间的,更可以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 忠是人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里的集体,因为家族之内,一般用孝悌论述其相处关系。 智、信其实与仁义忠不是同层次的概念,孔子就说过恭宽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现,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类似于一种思辨能力。 仁义忠,又以仁为基础,不仁的人,必然不义;而义是最普遍的,所以人们时刻都能听到义气的说法,但义气其实只是义的部分内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义务、义理』更全面;忠是一个立足社会的根本,很多人义薄云天,却往往不忠,是因为他们往往只看到人与人之间,或与小团体之间的义,看不到更高层次的大局的义,因此,需要将忠独立表述,很多人误以为忠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误解,这种误解会导致愚忠,因为集体往往会由某个人代表,并履行部分权责,所以如果将自己与这个人之间的义理解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为这个人未必就对得起其所代表的集体。 义的义理内涵,体现在法制之上。 为了维持社会的公义,需要将公义解构为一套五行理论:权利责务。虽然只有四个概念,但四个概念之间是五行关系。作为法制的成套理论,『权利责务』融合了法治与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无处不有的『义』。 法治与德治,又是外与内的阴阳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德治的义理,就没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延章 2021-1-22 04:14
儒学,说到底就是一门人文科学。说他是人文科学,是因为其学说不是假设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套成熟的思维之上,并提练于现实生活实践的完整理论。 如果说道家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天道之学,那么,儒学就是研究人性,研究人道(主观的心、性)如何和合天道(客观规律),达到中庸的人文之学。 道家作为主张客观天道的科学,始于人性无善恶之名,【道德经】主要运用的思维有阴阳、象类、五行、辨证、逻辑等。 儒家作为主张人文的科学,始于辨人性以善恶,并克己复礼,系以公平正义之准则。人之为人,正是因为人有心(欲望)、性(品性),【中庸】认为,人就是要率性修道,性为心之主,然后才能平衡心与性,使得言行合礼,遵循仁义忠智信五常。 儒学的主要思维是阴阳、五行、辨证。 阴阳思维,生化尊卑之说,亲疏之说,内外之说。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义五常的基础,一个不懂孝悌的人,绝对不会具备五常之德,但反过来,具备孝悌之德,则未必具备五常之德,这就是内外之别。 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多重圈子,最内最亲的,是家庭,是父母儿女,其外是家族,其外是亲戚,其外是朋友,其外是同事,其外是同仁,其外是民族,其外是社会,从内到外,就是亲疏渐变的关系。 孝悌之说,其初是一个人在最内最亲的圈子里的关系,后来演变为其与师门的关系,甚至同事、上司的关系。 由孝悌的扩展,直接衍生出仁义忠智信五常,子思认为这五常是五行关系,但实践应用一直难以进展,说明这个五常的关系未必符合五行关系。 其实五常,作为孝悌的延伸扩展,其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仁,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和谐中庸关系,即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不能预先假设他人是恶性的,要假设他的品性是不善不恶的,而自己先善处之,则恭宽信敏惠的态度对待他,然后再视其回馈。 义,则是一个人与某特定的人相处时,自己先做到恭宽信敏惠,再视他的回馈做出应对改进;仁义的差别在于,仁如果只是一种品性,义则是切实的实践了,而且仁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态度,义则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与集体之间的,更可以是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 忠是人与集体之间的相处态度,而且往往是指家族以外的圈子里的集体,因为家族之内,一般用孝悌论述其相处关系。 智、信其实与仁义忠不是同层次的概念,孔子就说过恭宽信敏惠是仁德的表现,这其中就有信,而智,更类似于一种思辨能力。 仁义忠,又以仁为基础,不仁的人,必然不义;而义是最普遍的,所以人们时刻都能听到义气的说法,但义气其实只是义的部分内涵,如果要表述完整,恐怕『义务、义理』更全面;忠是一个立足社会的根本,很多人义薄云天,却往往不忠,是因为他们往往只看到人与人之间,或与小团体之间的义,看不到更高层次的大局的义,因此,需要将忠独立表述,很多人误以为忠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误解,这种误解会导致愚忠,因为集体往往会由某个人代表,并履行部分权责,所以如果将自己与这个人之间的义理解为忠,就是致命的了,因为这个人未必就对得起其所代表的集体。 义的义理内涵,体现在法制之上。 为了维持社会的公义,需要将公义解构为一套五行理论:权利责务。虽然只有四个概念,但四个概念之间是五行关系。作为法制的成套理论,『权利责务』融合了法治与德治,其整合因素便是无处不有的『义』。 法治与德治,又是外与内的阴阳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德治的义理,就没有法治的必要。
个人分类: 隨筆| 4 次阅读|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延章 2021-1-22 04:14
个人分类: 隨筆| 0 个评论
分享 孝悌与仁义忠智信的关系
延章 2021-1-22 04:13
个人分类: 隨筆| 0 个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