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心理咨询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迅速增长的需求,也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边缘交融的研究领域,成为古老中华医学尽展风采的舞台。
心理咨询所关涉的学科,既有对人的认知、能力及人格研究的心理学,也有对人的社会性及社会规范研究的社会学,既有与个人身心调整紧密相连的生理医学,也有与个人世界观密不可分的哲学,还有与民族文化休戚相关的人类学,总之,它是一个跨学科的多边缘领域。
为什么当今社会个人心理问题会激增?简言之,根本原因是社会文明的发展。就社会而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使需求水平和欲望攀升;不断扩大的社会分工与合作造就了更激烈的竞争,加大了生存压力;现代文明创造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人类远离了自然,远离了自然生活状态,等等。就个人而言,教育的普及开启了个人心智,增强了对自我价值的关注;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愈来愈讲求社会合作,个人受到更严格的社会规范约束和控制,等等。诸如此类的外在社会与内在自我的迅速发展和变化,加剧了个人心理矛盾与冲突,心理以及由心理引发的生理疾病与日俱增。由此可见,个人心理问题与社会文明相伴而生,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决定着个人心理问题发生的内容、范围、频率和强度,而当今中国社会解决了基本衣食温饱后,人类需求层次的普遍提升尤其是对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的增长,必然导致个人心理问题凸现以及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广泛关注。
中华医学从诞生之初,就熔生理、心理、社会、自然于一炉,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宗旨,创建了博大精深的独立体系,心理咨询可以借鉴的不仅有独具特色的藏象学说,更有其独到的方法论。
首先来看看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医是华夏民族以天地为师,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及万物中,经由生命体验探求、归纳和总结出的人体运化机理学说。中医认为天地与人同源,万物与人并生,人体是宇宙中最精粹的物质,人体不仅是宇宙的基因,人体也全息着宇宙,因而可通过对物质运动时空规律的把握,将人与自然、人与时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建构了完整的中医哲学体系及思维方法。中医视人体为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物质整体,把人的生命个体视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运用天(空间物理)、地(地球物理)、人(遗传基因)的整体观来解析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其特征来把握个人的人格倾向性及其行为能力。中医视人的脏腑器官为心理和行为的母体,人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实际上就是脏腑器官在时空中的运动过程,因此可通过鉴定脏腑器官的运动状态和损益程度辨析个人的行为动因、向度、能量等。中医不仅将人体局部发生的变化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盛衰联系起来,通过对外在形(形体)、行(行为)、气(气血)、色(面色)以及舌象、脉象等变化,来把握和判断其内在的变化,还将人还原于自然,将人的生理心理变化与时令、方位、社会及自然环境诸多因素联系起来,进行通盘的考量和分析。古老中医学的整体观在当今世界医学模式发展中得到了印证,西方医学经历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不仅证实了中医整体思维的心身相应,即任何心理和行为都有相应的生化反应,疾病不单由生理也由心理作用所致;证实了中医整体思维中人天相应,即个人的身心变化是对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反应,应激与健康的关系至关重要;还证实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殊途同归趋向。
其次,中医的藏象学说。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由经络作为网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经由精、气、血、津液的运作形成了有机整体。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已不单纯是现代解剖学概念,而是划分人体为五个子系统的生理学概念,人体所有器官都分别归属于这五个子系统之中,子系统各有专职的生理功能,子系统之间也有着结构与功能上的密切关联,既相辅相成彼此协同,又相反相成彼此制约,以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所谓藏象学说,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于体外的征象或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以把握人体内脏活动及其相互关系规律的学说。藏象学说奠基于中医哲学方法论之一的阴阳五行学说之上,阴阳五行学说是将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分为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将事物变化归纳为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为象征符号的运动模式,通过阴阳相互转化的平衡与失衡、五行运动中的“生、克、乘、侮”等规律来分析客观事物缘起、消长、亡落、嫁转的变化过程,以及特定时空点的变化结果。将阴阳五行规律运用于藏象学说之中,《内经・素问》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是说,人的怒、喜、思(忧)、悲、恐五种情绪对应于肝、心、脾、肺、肾五脏,五情与五脏互为表里关系,五脏的状况可通过五情表现出来,五情过度亦伤五脏。又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悲伤肺,喜胜悲;恐伤肾,思胜恐。故有《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五十四岁中举,大喜攻心以至颠狂(喜伤心),岳父胡屠户一掴击去,范因惊恐而复原(恐胜喜),类似案例不胜枚举。又如,以藏象学说论,忧思过度伤脾胃,脾胃受伤不思饮食,短期内心烦意乱,易怒,怒则伤肝;长期如此则因脾克肾,“肾藏志”,肾伤使人失去行为控制力,轻者可至人格变态,重者可至精神疾病。勿庸置疑,中医藏象学说为认识和把握个性特征提供了直接且快捷的切入点,这一切入点以个人生理心理特质及其机能变化为基础,尤为可贵的是,它不仅提供了生理与心理关联的规律性,还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运用当代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推论,有机生命系统亦具有测不准效应,不仅因为生命系统是非常复杂的非均一类系统,还因为人们使用仪器进行测量时,仪器本身已成为强烈的干扰源,据此科学家们提出,对于有机生命系统最具实效的仪器是人用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感觉器官,而中医理论及藏象学说正是运用了人的感觉器官“仪器”,直接、迅捷且准确地把握住个体心理特征的表现形式及其症结。
最后,中医的辨证施治。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内外环境动态平衡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过程,疾病来自于失衡或滞塞,是正邪斗争中正不敌邪的反映,由疾病的根本矛盾与规律所决定,并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辨证,是中医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诊断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运用脏腑、经络学说分析患者的体质特点以及疾病变化轨迹,结合时空环境的变化,作出确切诊断。施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施治的特点突出表现在诊断和治疗中充分体现的整体观念,同时也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紧密结合,不拘泥于一方一式,而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果说,辨证强调的是由果推因,通过表象沿波溯源寻找病因的话;那么,施治注重的就是以治本为主的综合治理,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实现彼此间的协调和整合。例如,长期受压抑的人会形成隐性的心理积郁,中医认为:该存则存,当泄则泄,否则内积为病,外泄为邪。亦即,心理积郁得不到化解或释放便会积聚成一定的能量,对内损害身心,引发疾病,倘若对外发泄,就构成个人即兴的攻击性行为,有些犯罪行为就源于此。可见,对个人外显行为一定要探明内在诱因,实施标本兼治,既让咨询对象明悟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引导其调整自我,学会修养心性,同时又辅之以身心疾病治疗,以避免教条式归因和就事论是的说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