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树高千尺必寻其根,源深万丈须浚其流。 人生大事,在于知源流。 “我从哪里来?”“我的家族来自何方?”这是每一个人人生中的两大困惑和疑问。 我自有识以来,对“我从哪里来?”“我的家族来自何方?”这两个问题,与大多数人一样充满了困惑和疑问。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我从哪里来?”有了一些懵懂的思考之后,对“我的家族来自何方?”的求知欲愈加强烈。 姓氏是最重要的个人特征,是一个家族的印记,氏姓维持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世系关系,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在历史上起着独特的氏族凝聚力的作用。 我的家族糜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小姓,在北宋初年成书的《百家姓》里,虽然名列其中,但并不靠前,排名第215位。1987年,据有关部门统计,糜氏在全国排名更加靠后,为第420位。关于糜氏家族的起源,史料众说纷纭,有“黍类植物耕种”说,有“楚大夫封地糜亭”说,有“工尹糜名字”说,有“蒙古人炒糜子职业”说。一个小姓,竟然有四种起源说法,这显然不符合“大姓多出,小姓一出”的姓氏起源规律。还有糜字发音的问题,有的地方读糜(mi),有的地方读(mei)。种种问题,扑朔迷离,让人难辨是非。 辨析 有鉴于糜姓起源的四种说法与糜字发音,有必要进行一番认真的梳理和剖析。 先说“黍类植物耕种”说。“黍类植物耕种”说是有史以来糜氏起源最正统最可信的说法,糜氏为神农之后,专门种植糜子一类的作物,商代曾经在楚国的西北部建国,国君为糜子。 再说“楚大夫封地糜亭”说。许多《糜氏家谱》记载的原话是“楚大夫诰封于糜亭,因以为姓”。这里必须弄清楚究竟是先有楚大夫?还是先有糜亭?如果是先有楚大夫,那么,就是他的子孙以他为姓。如果是先有糜亭,那么,说明楚大夫诰封此地之前这里就有糜姓人居住。就这个问题,我与几个古文字学家探讨过,他们认为古人记事十分严谨,是不会前后无序的。“楚大夫诰封于糜亭”,应当理解为楚大夫诰封之前这里就有糜亭。如果楚大夫诰封之前这里没有糜亭,会这样记载:“楚大夫诰封于汝南,后称糜亭。”由此可见,糜亭先于楚大夫是毫无疑义的了。按照历史学“没有依据的历史是最不可依凭的历史”的观点,“楚大夫封地糜亭”说不可采信。那么糜亭从何而来?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叫糜亭?还有楚大夫是谁?名字为何?从“楚大夫诰封于糜亭”这8个字来看,可以确定的是古代汝南郡(今河南汝阳)有一个地方居住着一个糜姓家族,并建有一座标志性建筑物——亭子,因而这个地方就取名“糜亭”,就像后来陕西西安的糜家桥、山西方山的糜家塔、山东临沭的糜家村等名字的来源一样,楚大夫被楚王分封于糜亭,从此,糜亭成了楚大夫的采邑,糜亭糜姓族人的后代按照常人攀高附贵的思维习惯,就将楚大夫奉为自己的先祖。 第三,说“工尹糜名字”说。工尹是春秋楚国时的官名。《左传•文公十年》:“王使为工尹。”杜预注:“掌百工之官。”据史料记载,当时担任工尹之官的人叫熊糜。熊糜,姓熊,名糜。后人仅凭熊糜二字里有一个“糜”字就将熊糜说成糜氏的祖宗,显然是更不靠谱的。 第四,说“蒙古人炒糜子职业”说。据说古代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带有一些专以炒糜子做茶点为职业的工匠,即胡尔申巴达氏,汉译就是糜姓。就“蒙语胡尔申巴达氏汉译糜姓是否准确”这个问题,我曾请教和咨询过一位内蒙古的著名作家,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因此,仅仅依据炒糜子这一职业,就断定说从事这一职业的工匠姓糜,就更不足为凭,不能令人信服了。 最后说一下糜字发音的问题。有的地方读糜(mi),有的地方读(mei),这可以理解为转音的正常现象。同样一个字,古人与今人发音不同,南人与北人发音不同,即使同处一省,一县与一县发音也有不同,比如湖南的湖字,北人读(hu),而湖南人却读(fu)。再比如浏阳河的河字,北人读(he),而湖南人却读(huo)。由此看来,一个湖南有两种读音不能理解为是两个湖南,一条浏阳河有两种读音不能理解为有两条浏阳河。一个糜字有两种读音,与上述例子同属一理,也就无须赘言了。 我的家族究竟来自何方?带着愈来愈多的困惑和疑问,出于一个糜氏子孙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翻阅和收集了大量的关于糜氏家族史的书籍和资料,哪怕是只字片纸。2001年春二月,我接手了《山西糜氏族志》的编撰工作,曾对“我的家族究竟来自何方?”进行了一番苦苦的追寻。2014年10月,中华糜氏联合会成立,我又有幸看到了《容山糜氏家乘》《江苏无锡糜氏家谱》《江苏仪征糜氏家谱》《湖南靖州糜氏家谱》《贵州毕节糜氏家谱》《湖南邵陵糜氏家谱》《重庆秀山糜氏家乘》《山东曹县糜氏家谱》。这些家谱有的修于清代,有的修于民国,有的修于现代,最早的修于明代,家谱里虽然对糜氏起源的认识有些混乱,但尊崇的祖先却都是三国时蜀国的安汉将军糜竺。后来,我对从未修过家谱的山东省临沭县、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四川省渠县以及新疆、云南等地群居的糜氏家族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了解,此后,我就我掌握到的我的家族的源流知识,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与“国”字级的几个从事姓氏研究的顶级专家、教授进行过交流和探讨,他们除了赞赏我苦追不舍的精神之外,更多的是赞同我对糜氏源流的看法和观点。他们认为,关于糜氏起源,最可靠的说法应是“黍类植物耕种”说,至于其余三种说法,皆有附会、捉影、杜撰、演义、谬传之嫌。全国各地糜氏族人都尊崇的一个祖先——糜竺,就足以能够说明这个道理。 至此,“天下糜氏一家”的糜氏源流在我的脑海里便逐渐清晰起来。 起源 糜氏为神农氏后裔。 神农氏,即炎帝,又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神农氏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白虎通》)带领部落人民跋山涉水,遍尝百草,发现了稻、黍、稷、麦、菽五谷和姜芦、蒲莲等药材。据《周易》《管子》等先秦文献记载,炎帝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以怡民情,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因此,神农氏被后世尊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 神农氏发现的五谷中的第二种黍,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待暑而生,暑后乃成”,因而名黍。黍又有软、硬之分,软者亦称黍子,硬者称为糜子。糜子是一种旱涝保收的作物,适宜在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耕种,神农氏即命他的长子炎居专门作务这种作物。炎居带领自己的子孙搭茅棚,垦荒地,一边狩猎,一边耕作。由于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耒耜等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所以,每年都有可靠的收成。在新石器时代,大部分人类的主要食源还是来自狩猎到的动物,食物匮乏而单调,而这支族人既有狩猎到的动物,又有收获到的粮食,食源无忧,荤素兼备,营养丰富,因此,他们身体强壮,富裕而昌盛,人口不断增长。这支族人因为以糜而生,因糜而兴,于是便以糜为姓。因糜、麋同音,便又以形似鹿角的图案作为自己的图腾。 后来,这支糜氏族人从中原平阳出发,沿着黄河北岸,一直向东,到了梁山(今山东西部)境北。 夏商时期,这支族人从梁山出发,翻越太行山,西迁至晋东南潞城县境,接着,又涉过黄河到了渭水流域,即今陕西省眉县渭河以南一带。 若干年后,糜氏一族又由渭河南翻越秦岭迁到汉水流域,即今以陕西白河为中心,分布在湖北郧县、郧西至陕西得阳东区的汉江沿岸一带。 西元前1296年,糜氏族人受到邻国方由的攻击,曾向商王武丁报告并求援。殷商武丁时期甲骨卜辞有“乙酉卜,争,贞麇告日:方由今春凡,受有佑?”的记载。 西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糜氏率百濮部族参与了伐纣战争。 西元前1046年,糜族伐纣有功,被周朝周公旦封为诸侯糜国。国君封子爵,称糜子。 糜国北临秦国,南接楚国,疆域堪称“秦头楚尾”,位于今陕西省东南部、汉水中上游,北与湖北郧西遥遥相望,东包括郧阳、竹山,西至旬阳五条岭。国都称锡(yang)穴,在今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冷水镇。 糜国四野广垠,气候湿润,水草肥美,物种繁多,社会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据史料记载,糜国王子,即净乐王子真武,不爱江山爱修仙,出家到境内均州城东南的武当神山修行,42年后得道飞升,最终成为道教尊崇的玄天真武大帝。 周襄王姬郑二十年(西元前632年),发生了“城濮之战”,楚国败北,一时曾臣服于楚国的诸候国都投入到了一战而名的晋文公姬重耳的翼下。晋文公先是在践土大会诸候,后又获得了周王室授予的“候伯”称号,开始称霸中原。 晋文公在北方诸候国中组建起了一个强大的同盟,将楚国压服于江汉流域。楚穆王熊商臣即位后,通过灭掉江、六、蓼、宗等国,东向开疆拓土近千里,北向威服城濮之战后叛楚附晋的郑、陈等国,一举挽回了“城濮之战”失败后的颓势。 楚穆王九年(西元前617年),楚穆王先召集郑、陈两国国君在息县会盟,后一同赴厥貉(今河南项城),与糜子、蔡庄候姬甲午会盟,号召郑、陈、糜、蔡,组成联军共同去攻打还没有臣服自己的宋国。 宋昭公子特(子德)得到消息后诚惶诚恐,为免国民生灵涂炭,他打着慰问楚穆王的旗号亲自到厥貉去主动请求归服,并以一国之尊亲自作向导,陪同楚穆王到孟渚(今河南商丘东北部)的地方去围猎。宋昭公虽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但却忘了带取火用的工具,影响了打猎,楚穆王命大夫王孙子舟(申舟)责打了替宋昭公驾车的人,并将其绑在军中示众,以此法来代替宋昭公应受到的责罚。受此大辱,宋昭公由此心生怨恨,准备与楚国开战。 糜国国君糜子于厥貉在楚穆王的强横霸道下,不得已接受了楚国要求联合攻打宋国的号召,但他认为糜国是一个小国,北上攻打宋国只能为楚国充当炮灰,如果宋国不灭,地处楚国北面的糜国,首先会遭到报复。与其介入楚宋之争,不如归国休养生息。考虑再三之后,糜子率军由厥貉归国。《左传•文公十年》“厥貉之会,麇子逃归” ,就记载了这件事情。 糜子率军归国,引起了楚穆王的极大不满。楚穆王认为,糜国作为一个小国竟敢不听号令,擅自作为。于是,经过一番备战,次年春(西元前616年,楚穆王十年),便派令尹成大心讨伐糜国。楚军一度在防渚(今房县)击败了糜国军队,但因为糜国地理位置特殊,有高山屏蔽,汉水阻隔,不熟悉山地战的楚军最终无功而返。随后,楚穆王熊商臣又派潘崇再伐糜国。 糜国以小抗大,以弱拒强,尽管经过顽强拼杀,但终究抵不住楚国的大兵压境、强势进攻,最后被楚国攻入都城锡穴,糜国遂之兵败亡国。《左传•文公十一年》有“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楚将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潘崇复伐麇,至于锡穴。”就是站在楚国的角度,记载的楚国伐糜的这段历史。 糜国于西元前1046年建国,于西元前616年亡国,前后历史共430年。 分流 糜国族人 糜国灭亡后,不愿做降民的糜国民众四散逃亡,一部分向东逃往汝南郡(今河南省南部驻马店以东一带),没有逃走的糜民被楚国先安置在湖北京山一带,后迁至千里之外的岳阳地区。周敬王姬丐五年(楚昭王元年,西元前515年)的吴楚之战以后,楚昭王熊壬再将糜民迁至巴陵地区。周敬王十五年(楚昭王十一年,西元前505年),楚昭王又派遣王孙熊由于在梅子(今梅溪乡梅子市村)筑东糜城,迁糜民于该地,后又在今岳阳楼附近筑西糜城,驻军监视。 逃往汝南郡的糜氏族人,居住地在汝阳。汝阳有亭一座。那时的亭并不是现在供观赏用的建筑,而是筑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吏。因汝阳住着糜氏族群,且建有亭,故人称此地为“糜亭”。居住在糜亭的糜氏族人,后来逐渐成为一支望族。 由于汝阳是楚国的属地,因此,糜亭成了楚大夫的采邑。这个楚大夫,就是当时在楚国“掌百工之官”的工尹熊糜。 采邑制盛行于周代。采邑,也称“采地”、“食邑”,是国君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等卿大夫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土地的大小与农民的多少,按爵位的等级而定。受到这种赏赐的人必须效忠国君,并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卿大夫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由嫡长子继承。 战国后期,居住在糜亭的糜氏族人为了躲避楚人的压榨与欺凌,又举族东迁至糜氏早年曾经的聚居地梁山以南一带(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居住地在东海朐县,称糜家村,家族日益兴旺。 被楚国迁往湖南岳阳的糜国民众,疑被消灭或强迫改姓。 糜国的历史可以一首五律《糜国吟》来概括: 糜国周始建,头楚尾秦栖。 民溯神农氏,山生武当溪。 楚人兵火起,糜地版图移。 始避糜亭走,朐疆再奠基。 糜竺子孙 徙居在东海朐县的糜氏族人代表为糜竺。 糜竺,字子仲,东汉延熹四年(西元161年)三月二十四日生。富商。糜竺的先祖世代经营垦殖,养有僮仆、食客近万人,资产上亿。据《搜神记》记载,糜竺有一次出外经商从洛阳回来,离家还有数十里时,看到有个美丽的妇人在路旁艰难前行,并向他请求搭车。其时,车上只能载重一人。于是,糜竺下车步行,让夫人坐到车上。行约二十多里后,妇人道谢告辞,对糜竺说:“我是天帝的使者,要去烧东海糜竺家。因为感谢您让我搭车,所以告诉您。”糜竺于是向她求情。妇人说:“不能不烧。但既然是你家,你可以赶快回去,我会慢慢而行。等到正午时一定起火。”糜竺于是急驰回家,到家后,把财物都搬出来。果然到了正午,火就猛烈的烧了起来。 糜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熟习弓马,善于骑射,后来被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兴平元年 (西元194年),陶谦病死。糜竺奉陶谦遗命,迎接在小沛的刘备入主徐州,并辅佐刘备。不久,吕布东来投靠刘备。建安元年 (西元196年),吕布乘刘备与袁术僵持之时,偷袭下邳,并虏获刘备的妻子。刘备只好驻扎在广陵郡的海西县。糜竺遂之将妹妹嫁给刘备,又将两千名下人及金银货帛资助刘备的军队,使面临危难的刘备重新振作起来。后来曹操想上表荐糜竺为嬴郡太守,荐其弟糜芳为彭城国相,但糜竺与糜芳都不接受,决意跟随刘备。建安六年 (西元201年),刘备兵败于曹操,准备向南投靠刘表,遣担任左将军从事中郎的糜竺、简雍、孙乾等人先与刘表面商。建安十九年 (西元214年),刘备入主益州后,拜糜竺为安汉将军,对他赏赐丰厚,倍加宠信,地位在诸葛亮之上,为刘备手下众臣之最。 建安二十四年 (西元219年),吕蒙袭取荆州,时任南郡太守的糜芳献城投降,前将军关羽因此兵败身亡。为此,糜竺让人将自己绑起来去向刘备请罪,刘备反过来安慰他,认为弟弟的罪与兄长无关,对他礼遇如初。但糜竺反因惭愧恚恨而发病。 蜀章武元年(西元221年)初,糜竺病卒,享年60岁,归葬东海石棚山北麓。 《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八》(陈寿撰)专门为糜竺立了传。糜竺传是这样写的:“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也。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后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谦卒,竺奉谦遗命,迎先主於小沛。建安元年,吕布乘先主之出拒袁术,袭下邳,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於是进妹於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后曹公表竺领嬴郡太守,竺弟芳为彭城相,皆去官,随先主周旋。先主将適荆州,遣竺先与刘表相闻,以竺为左将军从事中郎。益州既平,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幹翮非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然赏赐优宠,无与为比。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孙权,羽因覆败。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竺惭恚发病,岁馀卒。子威,官至虎贲中郎将。威子照,虎骑监。自竺至照,皆便弓马,善射御云。” 糜竺生子糜威,官封虎贲中郎将。糜威生子糜照,官封虎骑监。 糜芳投吴之后,刘备虽然表示不怪罪糜竺,但蜀国朝野倒糜的声浪很高,特别是亲关的一派,大有灭糜而后快的意图。糜氏族人在强大压力下,成天提心吊胆,惴惴不安。章武末年(西元222年),糜竺子孙恐遭不测,不得已而悄悄渡过长江南下,徙居吴地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属邑茅州,埋隐祖宗史迹,以糜良辅立户,行止一如平民。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糜竺子孙徙居的“润州属邑茅州”。润州属邑茅州,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糜氏子孙,不得其解。三国时吴地既无叫润州的地方,亦无叫茅州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两个子虚乌有的地名呢?留下这个信息的是糜竺后裔糜日新,而糜日新是唐朝人,润州与茅州正是唐朝的两个地名,这就能够理解了。糜日新是以自己当时的地名记录的三国时的事情。据《旧唐书》记载:“唐武德三年(西元620年),以句容、延陵二县置茅州,七年茅州废,句容属蒋州。武德九年(626年)句容划归润州。”蒋州就是今天的江苏省会南京市,润州就是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茅州的一部分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句容市。 糜竺子孙在句容经过十余世的延续,家族日益繁盛,声望日益扩大。到了二十三世,糜氏家族益发兴盛。这时候,仇邻侍郎王升突然向朝廷诬陷糜氏家族逆谋。唐宝历元年(西元825年),唐军奉旨将糜族剿灭。其时,族人锡八十五公正出外在泗州(今安徽泗县)旅游,遂幸免于难。这一次灭族,《糜氏家谱》失传,几欲绝户。十有余载后,锡八十五公复回,移居黄圩塘,改户糜添禄。唐(史称后唐)清泰二年(西元935年)十月,锡八十五公之孙糜日新(亦名糜添禄、禄五公)在临终时写下遗书,概略记述了这段历史。 自糜竺子孙徙居句容始,至糜氏惨遭灭族止,其间历时603年。历史名人有: 糜信,字执中,三国魏国官平乐太守,著有《春秋谷梁传注》十二卷、《春秋说要》十卷、《春秋汉议》。 糜豹,字文炳,西晋永兴二年官吴郡太守。 御八公子孙 句容黄圩塘糜氏因灭族前的家谱失传,糜添禄(糜日新)遂将自己的父亲御八公(锡八十五公之子)立为句容黄圩塘灭族后的糜氏始祖。 据《容山糜氏家乘》(退休教师糜朝贵保存)残留的二、十、十一、十二4册中信息,以及湖南靖州民国七年(西元1918年)修家谱中载《江南源流老序》的信息得知,黄圩塘一世御八公,二世糜添禄(禄五公),三世乾四公,之后四至十五世不详,十六世糜弘肇,十七世糜衍,十八世糜天福、糜天禄、糜可可、糜天寿(司生)。因糜可可没有后人,其余兄弟三人分家后,长房糜天福住黄圩塘(今糜氏村),二房糜天禄住柘溪村,三房糜天寿住马里村。长房单独建一个祠堂、修一个家谱,号敬秀堂;二房、三房合建一个祠堂、修一个家谱,号思敬堂。据糜朝贵介绍,长房糜天福后人分流方向在江苏、贵州等地,二房糜天禄后人分流方向在江苏、湖南等地,三房糜天寿后人分流在浙江、山西等地。 现状 江苏句容黄圩塘糜氏族人 黄圩塘御八公第十六世长孙糜天福留居此地,族人居住至今。历世不详。曾修家谱,号敬秀堂。历史名人不详。 江苏句容柘溪村糜氏族人 黄圩塘御八公第十六世次孙糜天禄由黄圩塘迁居此地为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世不详。曾与马里村糜氏共修《容山糜氏家乘》十余册,号思敬堂。历史名人不详。 江苏句容马里村糜氏族人 黄圩塘御八公第十六世三孙糜天寿由黄圩塘迁居此地为糜氏始祖。历世不详。曾与柘溪村糜氏共修《容山糜氏家乘》十余册,号思敬堂。历史名人不详。 江西雩都糜氏族人 南宋初,句容黄圩塘御八公后裔(约十四世)糜露霖,由江左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徙居雩都(今江西省于都),为雩都糜氏始祖。族人历世不详。未见家谱。历史名人有: 糜师旦,宇周卿。南宋绍兴十八年(西元1148年)进士。历官高邮、西安尉,通州、南康军、衢州教授,富阳县知县,秀州知州。庆元初年升左司郎中。 糜溧,字子长,糜师旦子。南宋庆元(西元1195年)进士。授和州司户参军。嘉定七年知广济县,有惠绩,民为立生祠。宝庆初年升浙东提刑、秘阁修撰。学问充实,有循吏之风。居谏职,不肯顺旨,名重一时。 糜弇,字仲昭,号省斋,糜溧子。宋历官度支郎官、尚书右郎中、吉州知州、江西常平提举。在吉州知州任上,葺浮梁以济众,州人名曰“糜公桥”。 糜锴,字元夫,蔡州录事参军,后改永州推官,解甲归田,屡征不起。 江西吉安糜氏族人 元至大四年(西元1311年),雩都糜露霖后裔、糜锴子糜万遴,由雩都徙居安福(今江西省吉安市西部)延福乡富塘村,为安福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世不详。未见家谱。历史名人不详。 江西萍乡糜氏族人 明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雩都糜露霖后裔、糜万遴重孙糜之隅,由安福徙居萍西乌岗,为萍乡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世不详。清嘉庆十六年(西元1811年)始修家谱,续修3次,号锡类堂。 湖南邵阳糜氏族人 明永乐二年(西元1404年),糜斌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徙居宝庆(今湖南省邵阳市),为宝庆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世不详。清嘉庆二十二年(西元1817年)始修家谱,后又于宣统二年、2000年续修二次,号汝南堂。历史名人不详。 四川渠县糜氏族人 清康熙五十年(西元1771年),湖南邵阳糜氏十四世有十六房徙居四川渠县,为渠县糜氏始祖之一。历世不详、修谱不详、历史名人不详。 山东曹县糜氏族人 明嘉靖初年,据说祖先由江西徙居山东曹县糜楼村,始祖不详。族人居住至今,历二十三世。1998年夏曆正月始修家谱,号仁义堂。历史名人有:糜赳,字希白,官山东青州府寿光县教谕。 江苏丰县糜氏族人 民国初年,山东曹县第十八世孙糜汝贤徙居江苏丰县朱新庄,为丰县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六世。1998年夏曆正月与山东曹县合修一个家谱,号仁义堂。历史名人不详。 山东临沭糜氏族人 明朝末年,糜昭宗于江苏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糜家巷徙居山东临沭糜家村,为临沭糜氏始祖,历十八世,未修家谱。历史名人不详。 贵州毕节糜氏族人 明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句容黄圩塘御八公第二十二世孙、长房糜天福裔孙糜子义从军南征,以军功授职指挥,诰授昭武将军,留守贵州毕节卫,后居毕节,为毕节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二十三世。康熙二十六年(西元1687年)始修家谱,号烈侯堂,后又于乾隆二十四年、民国十八年、1994年、2015年续修四次。历史名人有: 糜大礼,字秉中,清雍正乙卯科武举人,钦点御前侍卫,官江苏德清营都司、顺天武营都司、浙江楚州镇左营游击、云南武定营参将、浙江乐清营副将、楚州镇总兵。 糜肇荣,清乾隆监生,诰封修职郎。一生经营盐业,为黔西首富,人称“糜百万”,乐善好施,人皆称颂。 糜藕池,字济民。民国五年(西元1916年)参加护国战争,官至川黔公署独立第一师师长,解放战争中率部起义。1951年7月在镇反中被错杀。1980年后平反。 云南糜氏族人 清乾隆年间,贵州糜子义第十二世孙糜时可由贵州毕节徙居云南,为云南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十世。1994年与贵州毕节糜氏合修一个家谱。历史名人有: 糜霳绪,官民国滇军医务处少校处长,后徙居东川(今会泽)从事医疗事业,医德、医术甚高,为人称道。 湖南靖州糜氏族人 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句容黄圩塘御八公第二十一世孙、二房糜天禄裔孙糜福奉旨南征,后留守湖广靖州(今湖南省靖州县),诰封威显大夫,为靖州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世不详。民国七年(西元1918年)始修家谱,号汝南堂。历史名人有糜昌明,字遇春,清嘉庆元年诰封承德郎,户部山西主政四年,晋封奉直大夫,又晋封通议大夫。 湖南绥宁糜氏族人 明朝后期,湖南靖州糜福第八世孙糜调梅徙居湖南绥邑(今绥宁)城西大坪冲,为绥邑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世不详。民国七年(西元1918年)与湖广靖州合修一个家谱,号汝南堂。历史名人不详。 重庆秀山糜氏族人 清乾隆年间,湖广靖州糜福第十世孙、绥宁糜调梅孙糜上选徙居四川秀山(今属重庆市),为秀山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世不详。清道光二十七年始修家谱,号毓德堂。民国七年(西元1918年),又与湖南靖州、绥宁合修一个家谱,号汝南堂。历史名人有:糜奇瑜,字象舆,号朗峰,清乾隆五十五年拔贡,次年入选户部七品京官。嘉庆三年顺天乡试中举后,历官户部主事、军机章京、员外郎、郎中。嘉庆十六年升任福建省台湾兵备道兼督学政,加授按察使衔。道光二年调任贵州布政使。道光四年,调升京内任太仆寺卿。著有《治台要略》一卷。 江苏宜兴糜氏族人 糜豹子孙上海南汇糜明远、糜斗关徙居江苏宜兴高城,为宜兴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世不详。民国六年曾修家谱,号宜振堂。历史名人不详。 江苏无锡糜氏族人 明嘉靖年间,糜豹第四十三世孙糜西畴、糜若畴、糜孙钺、糜里宜、糜豹玉田先后由金陵(今江苏南京)徙居无锡,分别为无锡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十六世。清康熙三十八年(西元1699年)始修家谱,号启秀堂,后又于嘉庆十三年、咸丰二年、民国七年、2011年续修四次。历史名人有糜澳,字竹宾,号竹溪村牧、阳湖渔隐。清画家。性豪爱酒,酒酣则笑不止,人目为痴,遂自号“痴痴道人”。作画精于写意人物,尤擅长巨幅,所画墨龙,泼墨淋漓,有云烟出没之态。 江苏仪征糜氏族人 清咸丰元年(西元1851年),糜仲志为避太平军战乱,由江南句容徙居江北仪征陈集,为仪征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十六世,分“世德”、“尚德”两堂号。2014年,两堂号合修家谱。历史名人有:糜加乾,字震然,江苏省名中医,善治高热、肝性脑病、肝炎、肝硬化等疑难杂症,官至扬州市中医院院长。 山西繁峙糜氏族人 明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句容黄圩塘御八公第二十一世孙、三房糜天寿(?)裔孙糜思昌随明朝北伐军北上,官右北平西路指挥使佥事,敕赐昭勇将军,后退居坚州(今山西繁峙县),为坚州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二十六世。明万历四十年(西元1612年)始修家谱,后又于清乾隆六十年、咸丰五年、光绪末年、民国初年、2003年续修五次,号糜迪堂。历史名人有糜有象,号象罔,明万历甲辰科进士,官通政使,晋封资政大夫,著有《士大夫居乡缺失证》《修预备仓记》《白云寺三松说》《寒天向日赋》等。 山西代县糜氏族人 清康熙年间,坚州糜思昌第十三世孙糜显由繁峙徙居代县县城,为代县糜氏始祖。族人后分居太原等地,历十四世。光绪末年与繁峙族人合修一个家谱,民国初年、2003年续修二次,号糜迪堂。历史名人有:糜献珍,清咸丰五年乙卯科举人,官四川万县知县。 内蒙临河糜氏族人 清光绪年间,坚州糜思昌第二十世孙、代县糜显第七世孙糜振麟由山西代县离家出走,徙居内蒙巴彦淖尔(今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为巴彦淖尔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世不详。未修家谱。历史名人不详。 内蒙杭旌旗糜氏族人 民国初年,坚州糜思昌第二十世孙糜秀铭由山西繁峙徙居内蒙鄂尔多斯杭旌旗,为杭旌旗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七世。家谱不详。历史名人不详。 新疆糜氏族人 民国初年,坚州糜思昌第二十世孙糜修琳徙居新疆孚远县(今吉木萨尔)三台镇,为孚远县糜氏始祖。族人居住至今,历七世。家谱不详。历史名人不详。 四川渠县糜氏族人 清同治年间,山西代县糜献珍于四川万县任知县时遗子糜通灵徙居四川渠县,为渠县糜氏始祖之一。历世不详、修谱不详、历史名人不详。 结论 中华糜氏,根在神农,盛称糜国;曾居汝阳,又徙东海,望族闻达;祖尊糜竺,支由句容,天下一家。糜氏源流简述之即为:种植糜子的神农氏之后——糜氏建国为糜国,代表人物为国君糜子——糜国灭亡后,族人逃往汝南郡糜亭——汝南郡糜亭的糜氏族人又东徙东海,代表人物为糜竺——章武末年,以糜竺子孙为代表的糜氏族人徙居茅州黄圩塘,代表人物为糜信、糜豹——唐天宝元年,糜族被唐军剿灭——旅游在外未遭罹难的糜日新回居黄圩塘——若干年后,糜日新一支后裔徙居苏北连云港海州——南宋初年,约十三世孙糜露霖由连云港海州徙居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居住在黄圩塘的糜氏族人经十八世,分为三房。长房糜天福族人分流方向在贵州、云南等地,二房糜天禄族人分流方向在湖南、重庆、江苏等地,三房糜天寿族人分流在山西、浙江等地。 根据各地糜氏家谱与始祖徙居时间、名字等综合考证,目前,各省(市)糜氏族人的源流情况是:连云港海州糜氏来自句容黄圩塘,支出江西雩都糜氏、山东临沭糜氏;江西雩都糜氏来自连云港海州,支出江西吉安糜氏、江西萍乡糜氏、湖南邵阳糜氏、四川渠县糜氏;贵州毕节糜氏来自句容黄圩塘,支出云南糜氏;湖南靖州糜氏来自句容黄圩塘,支出重庆糜氏;山西繁峙糜氏来自句容黄圩塘,支出内蒙临河糜氏、内蒙杭锦旗糜氏、新疆孚远糜氏、四川渠县糜氏;江苏仪征糜氏来自句容黄圩塘;江苏无锡糜氏来自句容黄圩塘;山东曹县糜氏来源不详,支出江苏(丰县)糜氏。 事实胜于雄辩,过去人们所说的“楚大夫封地糜亭”说、“工尹糜名字”说、“蒙古人炒糜子职业”说,没有充分事实依据,不攻自破。 糜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伟大的姓氏。据有史记载,从西元前1296年糜氏族人受到邻国方由的攻击至今,历史已有3312年。糜氏家族从始祖糜竺生年161至今,历时也已有1855年,约70余世。3300多年来,糜氏族群经历一次灭国、一次灭族,腥风血雨、千难万险,一路走来,群居地已发展到大江南北的十几个省(市),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更是数不胜数。特别令人欣喜的是,目前,糜氏族人人丁兴旺,家族兴盛,势头不减,而且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我为我今生能成为一个糜氏子孙而感到自豪! 我为我能为糜氏源流做一点纠偏反正的贡献而骄傲! 二0一六年十一月八日于忻州愚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