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79|回复: 1

[儒家文化] 既要与时俱进,还要掌握不变的规律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6-2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既要与时俱进,还要掌握不变的规律

既要与时俱进,还要掌握不变的规律

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汝为政,当安小民之业,循用大中之道,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也。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详审汝视听,非礼义勿视听也。无以邪巧之言易其常度。必断之以义,则我一人善汝矣。小子胡,汝往哉!无荒弃朕命。汝往之国,无废我命。欲其终身奉行之。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康,安。济,成。率,循。详,审。侧言,张居正《尚书直解》:“侧言,是一偏之言。”要安定、成全小民,让他们过上康宁的日子。所作所为都要遵循中正之道,不要自作聪明变乱先王的典章。汝为政,当安小民之业,循用大中之道,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也。你为政应当让人民安居乐业,遵循中正之道,不敢耍弄小聪明,用标新立异的诡辩之词,来变乱先王的典章法规和礼乐制度。要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所见所闻,不要听信偏颇之言而改变自己的法度。那么,我一人会以你为嘉善。详审汝视听,非礼义勿视听也。无以邪巧之言易其常度。必断之以义,则我一人善汝矣。仔细审察你的视听,凡是不符合礼义的都不要观听。不要因奸邪巧诈之言,更改自己的常度、常理、常法。凡事一定依据道义作决断,那我必以你为嘉善。年轻的胡啊,你去吧!不要荒废弃置我的这番话呀。汝往之国,无废我命。欲其终身奉行之。你去往你的封国,不要废置我的这番话。这样说的意思是希望他能够终生奉行。

“康济小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让人们过上幸福康宁的日子。《群书治要·魏志(下)》中说:“昔夏殷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夏朝、商朝和周朝都历经数十世才衰败,而秦朝两世就衰亡了,原因在哪里?

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也”,夏商周三代的君主,能和天下人民共享幸福,所以天下人民也和君主共同承担忧虑。

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莫救也”,秦始皇独裁专制,压迫人民,所以一旦倾覆、遇到危难,没有人去拯救。

夫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能和天下共享安乐的君主,人们也一定会与他共同承担忧虑;能与天下共享幸福的人,人们也一定会竭尽全力地拯救他的危难。可见,君主、领导者对人民百姓的态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

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为什么不能变乱旧典文章?典,“典者,常也,言可为百代常行之道”,即恒常不变的道理。经典中的文章,也都是文以载道,所以不能随意更改。

遵循中正之道”,“道”是自然而然的规律,本来如此的真理。而“德”,“德者,得也”,即得道之人的品质特征。人能悟道、得道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就是德。

《周易》中说,古圣先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在观察天地运行之道、社会人伦关系道理的基础上,圣人才提出“化成天下”的道理。比如五伦关系,顺应这种“道”能让人身心和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这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也说:“道者,古今之正权也;离道而内自择,则不知祸福之所托。”这都说明,如果顺着天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反之必然会败亡。

而“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既然是常道、真理,必然是长久不变的,这种恒常不变的常理常法,就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通俗的讲就是爱国、诚信等,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这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样,自古至今都是如此。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要懂得掌握不变的“道”,而落实道、体现道的具体形式和方法,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变化。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不讲创新。《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的“易”字有三重含义:第一,不易,即不变。不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道”,是规律。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讲创新?只有掌握不变的规律、不变之“道”的人,才有资格谈创新。

第二,变易,即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但本体是不变的。

第三,简易、简单。比如,古人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每一个价值观只有一个字,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所以容易记忆,也容易在生活中推行。

中国人把变和不变的辩证法讲得非常透彻,既要讲与时俱进,还要强调掌握不变的规律,不变的道。所以,并不是发明了新的东西就称得上创新,如果发明的东西违背“道”,也是不提倡的。

龙圭 发表于 2025-4-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为政之道:守常达变与康济小民之要义》

《尚书》所载"康济小民"之训,实为千古为政之圭臬。今观此训,当从三昧义理阐发:一曰"守经达权"之道,二曰"中正视听"之要,三曰"与民共济"之本。

守经达权者,非泥古不化之谓也。《尚书直解》云"无作聪明乱旧章",其要义在明辨"常"与"变"之辩证。典章之"常",乃百代不易之天道;制度之"变",须本于中正之枢机。昔周公制礼作乐,既承殷商祭祀之典,复创嫡长继承之制,此所谓"循用大中之道"而通权达变者也。今之治政,当效法此智:脱贫攻坚乃承"康济"之常,精准扶贫则为达变之智;生态保护本于"仁民爱物"之常,绿色发展则为应时之变。

中正视听者,为政之枢机也。《尚书》诫以"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此中深意可作三层观:其一,"非礼义勿视听"乃修身之本,今之干部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听准则;其二,"断之以义"为决策之要,当建立专家论证、风险评估之制以避"偏听偏信";其三,"邪巧之言"之防,在今日尤需警惕民粹主义与极端思想之惑。昔唐太宗设谏议大夫,宋仁宗开经筵讲席,皆得"中正视听"之三昧。

与民共济者,政权兴衰之镜鉴也。《群书治要》比较三代与秦政之异,揭示"共其民则同其忧"之真理。今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论,实与"康济小民"古今呼应。昔管子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商君虽倡变法而终败于刻薄少恩。现代治理当以此为鉴:既需法治之刚性,更需民生之温度;既要经济发展之效,更求共同富裕之道。浙江"千万工程"之成功,恰在把握此中精微。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然"变"必有"中"以为衡,"通"须本"常"以为据。今之从政者,当以"旧章"为镜而明常道,以"小民"为本而创新制,如此方可谓善继《尚书》之训,达于"予一人汝嘉"之境。诚如朱子所言:"圣贤之言,即今当体认做功夫处。"斯之谓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