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相交往,你言语做事都很守信,才能够受到朋友的信赖
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个我们讲得也比较多了,在这里我们再举几个例子。汉代的张劭和范式是朋友,他们同在太学读书,感情很好,读书完了之后,各自拜别,要回自己的家乡,他们就约定在两年后的今天,范式要去拜访张劭。 两年之后,张劭就对母亲说:“今天我有一个朋友范式要来拜访我,要多准备一些饭菜来招待。”这位母亲就说:“那是两年前的约定,而且我们的两家,相隔千里之遥,他会不会来啊?”张劭就说:“我这个朋友,非常诚信,他一定会来的。”母亲看他说得这么肯定,就准备好饭菜,后来范式果然来到了。他们两个朋友之间这样地讲求信用,感情也会越来越深,交情也会越来越好。像我们古人这种诚信的故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比如春秋战国的季札,季札是吴国的公子,他要去出使鲁国,在途中路过徐国。徐国国君就宴请他,招待他,在吃饭的过程中,徐国国君的眼睛就盯着他身上的配剑看,配剑是出使别国的信物。古人说:“视思明,听思聪。”季札一看,就明白徐国国君的心意了,他心里想:“等我完成了出使任务从鲁国再返回来,路过徐国的途中,我就把这剑赠送给徐国的国君。”他这样想了一下然后就去出使鲁国了,在完成出使任务回来的路上,又路过徐国,才知道徐国的国君已经过世了。但是,季札仍然信守承诺,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前,把剑就挂在他墓前的树上。 他随从的人员看了就感觉到很奇怪,说:“公子啊,这句话您没有说出来,又没有答应要把这个剑赠送给徐国的国君,你又何必如此呢?再说,即使你答应过他了,他现在都已经过世了,你又何必这样做呢?”季札回答:“虽然徐国的国君过世了,但是我心已经许诺了,我不能够违背自己的心意。”于是坚持把这剑挂在了树上,送给徐国的国君。 中国古人的这种诚信确实不仅仅是对自己说出来的言语信守承诺,就是连自己心里许下的诺言,没有说出来的,别人不知道的,他都能够信守承诺,信都达到了这种程度。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朋友相交往,你言语做事都很守信,才能够受到朋友的信赖,在社会上处事待人接物才会事事顺利。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