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4|回复: 0

[乐器] 如何欣赏古琴曲(上)

[复制链接]
柳岸青青 发表于 2017-8-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琴韵味辨微 就笼统的听觉感受来说,古琴的韵味并不神秘,因为无需多高的音乐修养就能轻而易举地感知到它。但是,若要进一步对这“韵味”加以说明,指出什么才是韵味,如何才能有韵味,这“韵”和“味”有什么不同,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在以往的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鉴赏中,人们常常使用“韵味”这个概念,但却很少有人试图对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所具的内涵加以辨析,以揭示其内在的奥秘。这一现象在音乐美学乃至古琴美学中也同样存在。毫无疑问,这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建设与古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不利。本文即拟对“韵味”这一美感现象从学理上作一初步的探究,以期引起理论界和古琴界同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将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但是,“韵味”是一个具有广阔涵盖面和普遍性的美学范畴,不仅音乐,其它艺术样式如文学、绘画、书法、雕塑等也都具备,它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这就使对它的研究带来难度。其实,即就一门艺术本身来说,其韵味也还存在着层面的差别。即如在音乐中,乐曲的韵味和乐器的韵味就不是一回事,虽然它们常常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乐曲的韵味更多的是指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结构等音乐的形式因素而产生的特殊风格与魅力; 乐器的韵味则更多的是指通过音色、音质和演奏技法等物理因素而产生的特殊风格与魅力。本文所论之“韵味”,即专指后者。

bd29cc8600cfee06b9c45397ef592d42.jpg

一、韵:余音的非自然状态 在讲到“韵”、“味”这两个字时,我们往往将它们连称,以表示某件艺术作品或艺术品种所具的特殊的风格与魅力,因为它们确实有其相通之处。但是,“韵”、“味”同时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其在古琴这一乐器身上的表现来说,它们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听觉效果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要弄清楚韵味的内部奥秘,必须对它们分而论之,将各自的内涵和特征剔抉出来。

我们先来谈“韵” 对于古琴的韵,人们常常采用一种最简单的说法,即认为韵就是“余音”。古琴的韵足,就因为它的余音特别长。如果不进一步加以深究的话,我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说法;但若稍加思考,便会发现其中明显地存在着问题。众所周知,钢琴的低音区,大提琴、吉它等长弦乐器的空弦拨弦,其余音也都很长,但我们不说它是韵。其实不仅在西洋乐器,即在中国乐器,甚至就在古琴本身也是如此。当我们弹奏出古琴的空弦散音时,很少有人直接将这种持续较久、绵长不绝的余音说成是“韵”,而只是称它“余音长”。这表明,即从直观上看,我们也是不能接受,也不会满足于用“余音”来解释“韵”的。这就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工作,对“韵”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但是,我们说用余音还不足以解释韵,这并不意味着余音与韵没有关系,并不意味着从余音出发来解释韵这条路走错了。实际上,余音正是韵的基础和前提。韵虽然不就是余音,但它却实实在在是从余音中产生的。换句话说,韵不就是余音;余音只是音的一种自然状态,而韵却是一种特殊的非自然状态;前者是静止的、呈发散和弥漫状态的、松弛的“音晕”,后者则是运动的、具有线型轨迹的、光滑坚挺的“音束”[1]。

40a59a31e4e7f06d0d9e2f50aba3a131.jpg

古琴的余音在其音乐表现中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呈以下几种状态:1、保持“自然音”: 即右手弹弦后,左手不再加以任何力量,只是让它自然持续并减弱,如空弦散音、泛音以及左手按弦不动时所弹出的音。这类余音的特点是频率始终不变,只是振幅逐渐地由大变小,音量渐微,以至消失。

2、制造“走手音”: 即右手弹弦后,左手按指在其余音中通过上、下、进复、退复等技法在弦上移动一或数个音位,构成音乐的旋律。在这种状态下除了弦振动的幅度逐渐地由大变小即音量逐渐减弱之外,振动的弦长和频率也随着手指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形成一条连贯的旋律线。

3、制造“腔化音”: 即右手弹弦后,左手按指在其余音中通过吟、猱、绰、注、撞、逗等技法在弦位上移动,通过弦长的变化使点状的音线化,使它或者呈抛物线型,或者呈波浪线型。这就是“腔化音”,亦即声腔化了的音。但这种音不构成旋律,而只是一个音本身的变化形态。

4、制造“震吟音”: 即右手弹弦后,左手按指仍保持在原音位不变,只是利用手的颤动使弦长发生微弱的变化,造成音的细密的波状振动。这种音随着自身的弱化能够产生出飘逸的效果。

在这四种状态中,第1种是自然状态的余音,我们说过,它不是古琴的“韵”。而其它三种均是古琴的韵之所在。

但是,为什么说后三者才是韵之所在?“韵”又究竟是什么?笔者曾经为“韵”下过这样一个描述性的定义:“‘韵’是通过线或面或光的圆转所造成的一种动势,这种动势能够制造出某种韵律,产生某种旋绕着的、但又似乎是凝固了的音乐感。”[2] 这个定义虽然是就一般的“韵”而言的,但仍然可以用在古琴声音之“韵”上,只不过要稍微换一下表述的方式和角度。我想可以这样说:韵是余音中一种飘逸而又似乎凝固了的线状律动。在这个定义中,有以下三点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这个音必须是线状的,而不能是点状的。古琴作为弹拨乐器,它的自然出音状态是点状的;尽管它的余音特别长,也仍构不成线的效果。线是点的运动轨迹,它必须运动才能出现线的状态,而余音仅仅是持续的时间长,它没有运动的效果,所以是静止的。韵首先是一种运动的形式。正是根据这一点,我们才说,上述第1种状态不是韵。

其次,光有线的轨迹还不够,韵还要求这种线必须是有变化,纯粹的直线不会有韵。这线的变化,最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曲线形式,一是波线形式。

曲线形式: 是指音在其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轨迹不是一条僵硬的直线,而是通过某种变化手法便其弯曲,形成一个弧形轨迹。例如在古琴的上、下、进复、退复等技法中,即由于音程的变化而使其线条发生弯曲和转折,在绰、注等技法中则由于速度的变化而使其线条呈抛物线型或反抛物线型。[3] 只有弯曲和转折才能体现出运动与变化,体现出活的生命力。而韵,从根本上说,正是生命的一种张力形式和节律状态。

波线形式: 则是指音在其运动过程中通过按指的来回移动使弦长发生反复性变化,从而使音线呈现出波浪型轨迹。清人陈幼慈曾论述过音的波动同韵的关系,他说:“夫音韵者,声之波澜也。盖声乃天地自然之气,鼓荡而出,必绸直而无韵,迨触物则节族生,犹之乎水之行于地,遇狂风则怒而涌,遇微风则纤而有文,波澜生焉。声音之道亦然。”[4] 可见,韵是建立在声音的波动的基础上的。在古琴中,由吟、猱等技法所产生的音迹就正是这种波形的曲线。正是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才说,上述第1种状态不是韵的状态。

但是,仅仅有了曲线和波线还不能保证有韵,它还必须具备另一个条件,那就是:这类线必须是在余音上实现出来的。余音是一种虚音,它不同于按弹时当下所发出的实音。虚音的波动能够产生“飘逸”的效果,它是立体的;而实音只能产生“蜿蜒”的轨迹,它是平面的。前者就如抓在手中迎风飘舞的彩绸,后者则似刻在地上的曲线。

我们在弹古琴(尤其是好琴)时,能够很清楚地感觉到,随着左手手指的移动,其韵便立刻飞起,围绕着、包裹着手指,久久不散。这飞起而缠绕着手指的效果,就是“飘逸”,它只有在余音状态中才能实现。这一点,我们只要同其它乐器作一比较即可明白。在其它弦乐器上,音的线化和曲化、波化与古琴一样成熟完备和丰富多样,但它们却不可以说有韵(至少是古琴这样的韵)。例如二胡,作为弓弦乐器,它的一个长弓所拉出来的就是一条线化的音迹,在拉弓时左手所作的上下滑音、大滑音、轮指和揉弦等技法所产生的就正是曲化或波化的音迹,但我们却不说它是韵。为什么?就因为它是实音,而非虚音的变化。二胡的演奏,一旦弓子停止擦弦,声音也就立即停止。所以,它的音的线化和曲化、波化就不可能是在虚音,亦即余音中完成的,而只能是在实音中展开。而在实音中展开,就只能是“蜿蜒”,而不可能是“飘逸”。与之相比,古筝由左手制造的按滑音之所以有韵,也就因为它是在右手弹弦后的余音中完成其曲化和波化的。不同的则是,古筝的余音较古琴短一些,也弱一些。我们常常有这种体验:远听音乐往往比近听更美、更有韵味,其原因就在:较远的距离和空间的气流会使音虚化、弱化,使音乐获得飘逸的效果。因为“飘”就是波动,就是非静止和僵直的状

态;“逸”则包含着渐轻、渐微、渐淡、渐远的张力方向,是要脱出现有状态,向幽微深远处飘忽、游走。有了“逸”字,就要求这个音不能是弹弦时当下的实音,而只能是其持续状态的不断虚化的余音。而“蜿蜒”只是表示一种弯曲的轨迹,它始终是实在的,没有由重到轻、由实到虚、由近到远的变化。在音乐上,它只能组成实音的波动和起伏。

正是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才说,前述四种状态中,除第1种为非韵状态外,其余三种均为韵的状态。

但是,这三种韵的状态实际上又是有区别的。我们发现,韵的这三种状态恰好就是三种类型的韵,我把它们称之为“线韵”、“腔韵”和“余韵”。

47bc0ebb3f1551f66cb347355984d157.jpg

线韵:

主要是指通过左手上、下、进复、退复等技法制造的,它属于上述第2种余音状态。线韵是指由旋律线所形成的韵。就弹拨乐器来说,它的旋律构成应该是点状的,即每一个音之间是有间隔的。但古琴则以其特有的“走手音”技法在其余音中使其线化,并在其音的逐渐虚化过程中制造虚灵、飘逸的效果,从而产生出韵来。所以,线韵实际上是旋律之韵,是乐曲在其旋律进行上附带产生的美。

腔韵:

则不是一种乐曲旋律上的,而是乐音构造上的特质。它主要通过吟、猱、绰、注、撞、逗等技法制造出来的弯曲的或波浪型的音线。吟、猱、绰、注、撞、逗所产生的效果,与上、下、进复、退复相似,也是将点状的出音变为线状出音,使音迹呈一光滑圆柔、富于弹性的曲线或波线。这光滑圆柔、富于弹性,就是“线”而能够有“韵”的所在。不同的是,这里的线不是乐曲旋律之线,而只是展示出每个音的特殊的造型与结构,只是一个音自身的运动变化形式。由于其结构形式类似于人的声腔,特别是类似于汉藏语系语音上的声调变化,故称之为腔韵。就好像汉语中只表示一个个字的读音而并不表示一个完整的话语一样,古琴的腔韵也只是一个个特殊形态的乐音,而不是乐句。但虽然不是乐句,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乐意或音乐形象,却仍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和魅力。

余韵:

则同线韵、腔韵又不相同。它所发出的虽然也是一种波状的音,与吟猱相似。但是其波动的频率特别高,幅度特别细密,以致于我们听上去好象仅仅是一种余音状态。这种高频率的波音是通过左手的高频率颤动,亦即“震吟”技法制造出来的。在古琴的吟猱技法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吟是按指在弦上作小幅度的来回移动,猱则为大幅度的来回移动。如果这个标准能够成立,那么,按其移动的幅度衡量,震吟就是按指按定弦上几乎不作移动的振动。它比吟幅度更小,而频率更高。从原理上说,它也是吟的一种;但从效果上说,它却较少有声腔感,而更多地只是给我们一种呈飘逸和颤动状态的、回旋缭绕的余音。

932ae7715eab950f8938c0977b8e82b4.jpg

古琴韵味辨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