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云:“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诗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诗,是古代文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人人都会的事情。诗词文赋,从来就不是朗诵的,而是吟诵的。所谓吟咏诗词,诵读文赋,吟诵,就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按照诗文内在的格律或节奏来吟诵,而这一点,正是西方传来的朗诵法(通过话剧电影等形式传入)所忽略的。吟咏和诵读的区别,在于吟咏多有曲调,而诵读多无曲调。现在我们已经按照有没有音阶和曲调,来区分“吟”(吟咏)和“诵”(诵读)。 唱、吟、诵、念是四大语音表现形式。 “念”很简单,就是口语的方式。 “诵”更脱离口语,更艺术化,更有突出强调,也更准确清晰。 “念”和“诵”的共同点是都没有音阶曲调。 “唱”和“吟”都有曲调,如何区别呢?“唱”有曲谱,“吟”没有曲谱;“唱”法固定,“吟”法即兴;“唱”音乐性强,“吟”音乐性弱;“唱”为感人,“吟”为悦己等等。 吟诵的规则: 吟诵是有规则可循的,下面是吟诵的基本规则,可以说符合这些规则,即使后面两个层次的规则不符合,也可以认为是属于吟诵了,而不符合这些规则,就不能说是吟诵。 1、平长仄短。 这是指吟诵格律体诗文的时候,在二、四、六等节奏点上,平声长而仄声短,加上平声的韵脚也长,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变化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长短规律。比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多调回环。 平长仄短是格律体诗文的一个吟诵规则,那么非格律体(古体)诗文的吟诵有什么规则呢?这就是多调回环。这是我们考察现有的吟诵资料时总结出来的一个规则。 古体诗、散体赋、古文的吟诵,基本上都不遵循平长仄短的规则。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几个高低不同的曲调,循环往复来使用。 3、依字行腔。 但凡汉族的声乐,都号称依字行腔。民歌、戏曲、说唱、琴歌……,都说是依字行腔。戏曲、曲艺音乐的行腔基本规律之一。指各种戏曲、曲艺唱腔的曲调须与唱词的声调相吻合。 古汉语的声调是四种:平、上(shǎng)、去、入,现代汉语也是四声:阴、阳、上、去。旧人在词作曲时,除了要求旋律的动听外,也必须保证音韵美,因此,在作曲时,歌词中每个字的声调都必须考虑到,某个字是平声,那唱出来也必须是平声,是上声,唱出来也必须是上声,去声、入声也是如此。所谓字正腔圆的“字正”就是这个意思。在旧时中国,不管是根据韵书创制的戏曲,还是一般的歌曲和用方言演唱的民歌,都必须遵循这条原则。 而西洋作曲方法呢,因为西方语言没有声调,因此在作曲时,只要考虑到旋律的动听,演唱时将歌词填进去就行了。所以民国初年,中国人刚刚接触到这种歌曲,许多人,尤其是精通音律者就感到很不适应。比如李叔同那首送别的歌,曲子就是根据西洋技法,“以字就腔”谱出来的,“长亭外,古道边”演唱时在很多初次接触到这种作曲法的人耳中,根本就是四声错乱,成了“昌挺歪,古刀扁”;还有《松花江上》,其中的“九一八”在唱的时候成了“纠尾(这个字北方读yǐ)巴”。 4、文读系统 平水韵出现以后,文人写诗文基本上就都是使用这个音韵系统了。吟诵也是这样。尽管吟诵的物件有上古的、中古的、近古的,但是都使用平水韵系统吟诵。 文读系统是一种介于古音与当地口语之间的语音系统,是文人努力想保留古音、模仿官话而又未能完全做到所产生的语音系统。 真正传统的吟诵是使用当地文读系统的读音。 吟诵的文读,只是在重要的方面要求按平水韵读。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韵。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很多诗词文赋的韵脚都不押韵,其实原来都是押韵的,按照平水韵就是押韵的,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原读xiá,普通话读xié,就不押韵。这种时候,要文读,要按平水韵读。 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入声字。入声是短音,而且是喉塞音结尾的短音,音感上有很独特的感受。普通话没有了短音,所有的字音都一样长,就读不出古诗的长短交错之美了。古人对入声的使用也是很讲究的,不是顺着意思来,该哪个字就哪个字的。入声在整个句子中会显得很突出。在此只举一例,比如两个入声连用的情况,一定是极为愤激或极为慷慨的时候,像“白日依山尽”、“月落乌啼霜满天”、“飒飒东风细雨来”、“壮怀激烈”、“凄凄惨惨戚戚”等等。这些古诗美妙之处,只有吟诵才能显现出来,因为吟诵是按照格律,按照平水韵,按照诗人当时的创作方法来读的。 吟诵的注意事项:1、注意诗词句式,节奏点与尾字处为平声时,可引声伊唔。2、注意发音: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3、若能哂酶鞣窖灾x书音更佳。4、若能掌握平仄吟咏时的基本原则,‘吟’无所谓对错,但有高下之分。融入诗情词意中,每个人都可以有特色。 吟诵是学习古典文化的方法,在私塾中代代相传了三千多年。因为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不同,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的经史子集知识,要大量地背诵,才会有所习得。吟诵不仅是记忆的高效方法,而且吟诵本身就是对作品的反复揣摩,所以它也是理解作品的自学方法。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道:那就是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在吟诵。鲁迅、胡适、朱自清这些老一代的白话文大师们,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好的白话文,也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这其中,吟诵功不可没。朱自清、叶圣陶等许多文化大师们都曾经撰文,大力提倡在中小学恢复和发展吟诵传统。今天,吟诵已经濒临失传的边缘,我们是不是应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做点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