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9|回覆: 0

[漢語教育] 音韻改革:融合今古 匯通南北(1)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1-4-1 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香港文匯報
201141111444877.jpg


【廣韻】 ──探索『詩韻改革』之路


    一、從『散文』到『韻文』

    古典藝術與原始藝術的顯著區別之一,是它謹嚴的規則性;反映在詩歌上,便是講求格律。

    現有資料證明,從西周起,中國詩歌開始由原始詩歌發展到古典詩的階段,出現各種格律因素,如:押韻、韻腳區分聲調以及章句復疊、句式整齊等。由此可知,在西周以前,人們的智力發展似還未達至懂得欣賞和創製較高層次的『聲韻復疊』那類美感形式的時候。因此,認為韻文出現早於散文,有韻的詩在史前時代即已生成的說法,實在缺乏根據,只是想當然的臆測而已。

    二、從【切韻】到【廣韻】

    自『押韻』的藝術形式普遍盛行後,在一段長時期內,人們都是『我手寫我口』,自由地抒述情志,並沒有什麼『韻書』作統一的標準。直到三國魏晉時代,才始見韻書的出現。有案可查的,最早是魏.李登編撰的【聲類】和晉.呂靜的【韻集】,以後由各家陸續撰成的不下十數種之多,但由於審音定韻的標準各不相同,又沒有兼顧南北,所以並無什麼權威性。直到隋代陸法言着【切韻】(601至602年),在早年與蕭該、顏之推等八位學者共『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基礎上,『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斟酌取捨,而成為集大成之作。唐代孫M據之編成【唐韻】。由於『唐人盛行詩賦,韻書當家置一部,故陸、孫之韻,當時寫本當以萬計』(王國維【書蔣氏藏唐寫本唐韻後】),流通甚廣,影響甚大,儼然成了文士寫作用韻的標準。至宋代,更由皇帝正式下詔,以陳彭年等牽頭,用【切韻】為祖本,編成【大宋重修廣韻】(1008年),簡稱【廣韻】(即增廣【切韻】之意),成為此後科舉考試必遵的『官韻』。自【廣韻】風行,以前各種便逐漸散佚了。

    由那時到今天又經歷了上千年,漢語語音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北方)。但由於傳統的影響,今人寫詩詞,一般仍以源於【廣韻】的【平水韻】為標準,與實際語音(尤其是普通話)自然發生許多捍格,所以近二十年來,要求推出體現現代語音的『新編詩韻』的呼聲日益強烈。這要求是合理的,但如何編法,則持論不一,效果亦各異。正如張志斌在【太和正韻.前言】所說:『到當前為止,從【詩韻新編】到【新編詩韻詞韻】等韻書出版了不下十數種,由於未能充分關顧歷史、現實以及南北方音的不同,因而,都難以得到公認,未能贏得詩人們的普遍認可與遵從。』這確是事實。

    那麼,該如何是好?我認為,【切韻】一系韻書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充分注意。

    可以肯定,隋唐時代的方音分歧絕對不少於今天,而只會更多更甚。且看陸法言如何處理:

    古今聲調既自有別,諸家取捨亦復不同。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涉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呂靜【韻集】、夏侯詠【韻略】、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譜】、杜台卿【韻略】等,各有乖互。江東取韻,與江北復殊。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蕭外史(按即蕭該)、顏國子(按即顏之推)多所決定。魏著作(按,指魏淵)謂法言曰:『向來論難疑處悉盡,何不隨口記之?我輩數人,定則定矣。』……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切韻.序】)

    可見【切韻】此書是綜合考慮了語音古今流變和南北歧異的多種因素,經折衷調協,斟酌取捨而成,而非僅以一時一地(比如當時的首都長安、洛陽或南朝的首都金陵)之方言標準去決定。但由此卻獲得廣泛的認同和接受,影響延續了過千年之久。這歷史的經驗實在值得注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