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網
戰國時代的竹簡
東漢永元五年(公元93年)的木簡
中國古代『寫』字的材料,除了甲骨以外,還有竹片和木板。
樹木到處都是,竹子在南方也很普遍,人們把它們削成一條條狹長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面就寫字。竹子做的叫竹簡;木頭做的叫木簡,又叫版牘。
簡的長度不一樣,長的有三尺,短的有五寸。人們寫信的時候,往往用一尺長的簡,所以後來把信稱『尺牘』。還有一種簡,三面起棱,可以豎起來,便利兒童閱讀,這就是當時的兒童識字課本!每根簡上寫的字多少不一,大多是二十來個字,少的只有一兩個字,多的也有三四十個字的。
人們在簡上寫字的時候,還會準備一把刀,如果字寫壞了,就削掉重寫。直到今天,我們還把修改文章稱為刪削。
我們祖先在簡上寫了字,用繩字、絲線或皮帶,把一根根簡編在一起。這樣,就成為一冊一冊的最原始的書了。『冊』是一個象形字。
那麼從什麼時候我們祖先開始用竹片和木板寫字的呢?根據記載推斷,可能是在殷商時代,【尚書】上說,殷朝已經『有典有冊』了。在甲骨文里,也有古寫的『冊』字。
竹簡和木簡上的字,都是用毛筆寫的。我國的毛筆,可能在殷代就發明了。在竹簡和木簡上寫字,要比在甲骨上刻字容易,也便於編連。不過及其笨重,翻閱起分麻煩,攜帶亦不不便。據記載,戰國時代,有個思想家叫惠施,他旅行的時候,要用五輛車子裝他所帶的書。他的書,其實就是一捆一捆的竹簡和木簡。
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人們在使用竹木簡的同時,還用絲織品來寫字、畫圖。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織造絲綢的國家。養蠶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還不能確定。據古書記載,在殷商時代,我國蠶絲業已經相當發達,在甲骨文中,已經有『絲』、『帛』和『桑』等字;另外,還有祭祀蠶神的記載。當時,人們不但有絲綢可以做衣服,甚至連用的東西也用絹帛包起來了。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一些粘附在殷代銅器上面的絲綢殘片,有的織成了菱形花紋,有的還有刺繡的圖案。
殷代銅器的裝飾花紋中也有蠶的形象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絲織品的生產也更加普遍。大約在西周時候,人們開始用帛寫字。到了春秋戰國時候,用帛書寫的多起來。古人寫的書里,『竹帛』兩個字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稿紙』。
從一九七一年底到一九七四年春天,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了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三坐漢墓,除了發現一具兩千多年沒有腐爛的女屍,還獲得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在這些文物中,尤其重要和罕見的是兩幅采繪帛畫、兩幅畫在帛上的地圖以及一大批帛書,同時出土的,還有六百多根竹簡。這說明當時竹木簡和帛是並用的。
帛很輕便,便於攜帶和書寫,看起來也很清楚。不過因為昂貴,所以在我國古代帛書不及竹簡和木簡普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