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6|回覆: 0

[論史] 秦漢時期的中國和同時的世界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07-3-30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china10k
秦和孔雀帝國
中國歷史發展到戰國時期,呈現出一種新的矛盾現象:一方面,各國之間存在着尖銳的對立和衝突,另一方面,各國內部卻在逐漸郡縣化、一體化。從這種矛盾的趨勢來說,各國內部郡縣化、一體化的結果是國力和兵力的加強,由此而衝突更加劇烈;而劇烈衝突的結果卻又是由兼併而統一。梁襄王問孟子:『天下惡乎定?』孟子說:『定於一。』他的確看出了,戰國大動盪的前途是統一。
經過多年複雜的鬥爭,到戰國晚期,秦已成為七國中最有優勢的強國。秦王政於公元前246年即位,於公元前238年親政。於是『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於公元前230年滅韓,於前225年滅魏,於前223年滅楚,於前222年滅燕、滅趙,於前221年滅齊。更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南海、象郡,北卻匈奴七百裏,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秦王政成為統一國家的元首,稱始皇帝。
統一,是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立的大功。他自己對這一點也有相當清楚的認識。他多次巡遊各地,敕石紀功,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消除割據,免黔首於戰亂之苦。他拒絕丞相綰等人的立諸子為王去鎮守各國的建議,而同意廷尉李斯不封侯王的主張,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他的這一決定,一方面抑制了『封建』的再起,另一方面排除了宗法在政權結構中的作用。這是符合於歷史發展的客觀趨勢的,對以後的歷史具有深遠的影響。
秦以暴力滅六國,同樣以殘暴的手段對待人民。這就在人民中播下了反秦的火種。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次年農民起義爆發。公元前207年秦亡。
與秦的興起大體同時,在南亞次大陸曾出現了孔雀帝國。旃陀羅笈多於公元前四世紀末在摩揭陀建立了孔雀王朝。這個王朝通過兼併戰爭不斷擴大領土。到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約公無前273―前232)時期,除半島南端以外,印度次大陸基本歸於帝國版圖。相傳,阿育王原來也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君主。後來,他對戰爭中大量人民的死亡表示懺悔,派人四出宣揚佛教,並建築了大量的佛塔。不過,孔雀帝國內部各地區的民族差異頗大,社會發展程度也很懸殊,很多部落和小邦在帝國內實際處於半獨立的狀態。阿育王死後不久,帝國便四分五裂。孔雀王朝在摩揭陀一隅大約維持到公元前187年為另一王朝所代替。
孔雀帝國和秦帝國都曾威震一時,也都曇花一現便瓦解了。但是,由於內部結構的不同,兩國以後的歷史發展有了很大的差異。在印度,孔雀帝國解體以後,直到公元四世紀才有笈多王朝的局部統一局面;在中國,秦亡以後,緊接着出現的是兩漢四百年大統一的局面。
西漢和羅馬
公元前207年秦亡以後,反秦陣營中的兩大主要勢力――項羽領導的楚與劉邦領導的漢又角逐了五年。公元前202年,楚項羽敗亡,劉邦即位為皇帝,創立了漢帝國。
劉邦出身布衣,原來只是區區一個亭長,他的部下將相也大多出身布衣。他為什麼能在短短五年中再次統一中國?司馬遷注意到,『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並分析了原因:『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於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亢黎睿維萬世之安。然王跡之興,起於閭巷,合從討伐,軼於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他說的很對,秦在客觀上為漢的統一掃清了道路。其實,六國內部產生的郡縣制又何嘗不是在客觀上為秦的統一掃清了道路?因此,漢的統一可以說是郡縣制代替封建制的合乎邏輯的結果。
從劉邦建國到王莽篡漢,漢都長安,史稱西漢或前漢(公元前202―9年)。西漢基本繼承秦的傳統,但又有所變化。
首先,漢在政治上繼承了秦的大一統的傳統。一則西漢繼續實行郡縣制。雖然在早期封過一些諸侯王,但是經過文、景以至武帝,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以後的王侯實際已是有其名而無其國了。二則加強了中原和邊疆少數民族的聯繫。漢與匈奴有過和親,有過激戰,到宣帝、元帝時又有了政治上的從屬關係。漢在與匈奴衝突中還加強了同西域各族的聯繫。三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公羊家的大一統思想作為實際政治的理論根據。應當指出,西漢所尊的儒家已經不同孔子時的儒家。當儒家竟能排斥百家而居於一尊的時候,它自身實際上已經包攝了多家的思想成分。秦在統一過程中有鄙視傳統的傾向,而漢則重視以經過改造的傳統為自己的統一服務。
其次,漢在經濟上繼承了秦的依靠個體小農的傳統。秦在統一前獎勵耕戰,漢在統一後獎勵孝悌力田。秦統一後不知愛惜民力,殘民以逞,因而早亡;漢統一後則與民休息,乃有文景之治。不過,西漢的重農和與民休息,並未妨礙小農分化和土地兼併的進行。正是這一過程,造成了階級矛盾的激化,導致了西漢的衰落。
當西漢屹立於東亞的時期,南亞的孔雀帝國瓦解了,亞歷山大帝國瓦解後形成的馬其頓王國、埃及的托勒密王國、西亞的塞琉古王國也已過了它們的盛世。它們相互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正在削弱自身的力量,並為開始雄霸於西地中海的羅馬共和國的VV東來創造了條件。公元前200至前197年,羅馬利用馬其頓和希臘的矛盾,大敗馬其頓,使它一蹶不振。公元前192至前188年,羅馬又大敗塞琉古王國,使它實際淪於被保護國的地位。至此,羅馬已經實際取得主宰東地中海的地位。公元前168年,羅馬滅馬其頓。公元前146年,羅馬征服了希臘。同年,羅馬徹底消滅了迦太基。公元前64年,羅馬滅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0年,羅馬滅埃及的托勒密王國。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大夏和安息從塞琉古王國中獨立出來。約一個世紀以後,大夏為月氏人所征服,而安息卻漸漸強大起來,佔有伊朗高原西部、兩河流域和中亞南部,成為一個帝國。公元前一世紀,羅馬滅塞琉古王國以後,企圖繼續東侵。於是羅馬與安息之間就發生了激烈的鬥爭。公元前53年、前36年,羅馬兩次大舉侵犯安息,都遭慘敗。以後雙方屢有爭戰,大體相持於兩河流域和敘利亞一帶。
公元前二至一世紀時,在從東到西的古文明帶上先後形成了三個帝國:漢帝國、安息帝國和羅馬帝國。羅馬實行共和政體,史書稱之為羅馬共和國。從它在公元前二至一世紀中征服和統治的地區來看,它早已是一個跨地區的帝國。大征服促成了羅馬社會結構的變化。隨着奴隸制的發展和大、小土地所有者矛盾的激化,羅馬的權力逐漸集中。公元前27年,屋大維實際成為擁有一切大權的羅馬君主。羅馬的歷史由共和時代轉入帝國時代。 
東漢、貴霜、安息和羅馬
在屋大維統治羅馬帝國的時期(公元前27―14年),西漢的政權逐漸落入外戚王氏手中。公元6年,王莽篡取大權,稱『假皇帝』,公元9年,他正式代漢,改國號為新。王莽企圖按古書上所說的周代的制度辦事,給人民造成了許多痛苦。公元15年,開始有農民起義,兩三年間起義就廣泛展開。公元23年,王莽在軍事上完全失敗,隨後為長安城內暴動者所殺。同年,一支稱為綠林軍的起義軍擁立劉玄為皇帝,表示要恢復漢室。劉玄一度招撫了另一支稱為赤眉軍的重要起義軍,但是不久又分裂。原來曾在劉玄部下的劉秀這時在黃河以北勢力壯大起來。公元25年,劉秀即位稱帝。隨後,劉玄為赤眉軍所殺,而赤眉軍和劉玄餘部又都被劉秀所消滅。劉秀出身漢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稱漢,建都洛陽。史稱東漢或後漢。
東漢在多方面都是西漢的繼續。像西漢一樣,基本實行郡縣制,諸侯王在受封國內沒有統治權,封國實際由朝廷派遣的官員統治,與郡縣無大差異。東漢對匈奴繼續採取有聯合、有鬥爭的政策,對西域和其他少數民族也大力加強聯繫。東漢時匈奴南支內附,北支向西遠去。這對以後的東、西方歷史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東漢自光武帝劉秀起就尊崇儒術。在西漢時就和陰陽五行說結合起來的儒家,到東漢時更加具有神學的性質,成為鞏固皇權的理論工具。東漢中期以後,出現了比西漢時期更為嚴重的問題。一方面,世家豪族佔取大量土地,剝削破產農民並使他們陷於依附地位,階級矛盾日趨深化。另一方面,東漢統治者更加專制,也更加腐朽,外戚和宦官互相爭權,長期傾軋,直至帝國沒落。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東漢政權雖然在一年內鎮壓了起義的主力,但是它自身也更加削弱。隨後發生了軍閥混戰和割據的局面。公元196年,曹操遷東漢末帝獻帝於許昌,實際已經奪取了東漢的政權。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篡漢自立,建都洛陽,國號為魏。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表示繼承漢朝大統。史書稱之為蜀或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在建業(今南京)稱帝,國號為吳。統一的東漢帝國被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代替。
公元一至二世紀,在亞歐大陸古文明地區從東到西並列着東漢、貴霜、安息和羅馬四個帝國。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大月氏人。他們原來是我國敦煌、祁連山一帶的游牧部落,公元前二世紀時為匈奴所敗,西遷至阿姆河流域,在征服大夏以後逐漸轉變為以農業為主的部落。大月氏人分五部,各部首領稱『翕侯』。約公元一世紀初,貴霜部翕侯丘就卻(約公元15―65年),統一五部,建立貴霜國家。貴霜不斷擴大疆土,至第三代國王迦膩色迦(約公元78―102年)時,佔有帕米爾以西、裏海以東的中亞地區,伊朗高原東部和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國勢最盛。漢與貴霜長期保持友好關係。中間貴霜求漢公主聯姻,未成,一度發生隔閡。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貴霜副王曾率大軍逾蔥嶺進攻班超,遭到挫敗。班超也不為已甚,同意讓他們退回。此後雙方仍然保持友好關係。貴霜帝國在迦膩色迦死後逐漸衰落。公元三世紀前半,貴霜帝國已經分裂。保留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貴霜勢力,到公元五世紀被消滅。
安息帝國在貴霜帝國以西,佔有伊朗高原的中部和西部以及兩河流域地區。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多次發生爭奪領土的戰爭。公元54至60年,兩國為爭奪阿爾明尼亞發生戰爭。羅馬一度趕走了安息安排在阿爾明尼亞的統治者,但是無法鞏固對這裏的統治。結果還是安息的人統治阿爾明尼亞,不過要從羅馬得到王冠。雙方妥協了一個時期。公元114至116年,羅馬打敗安息,把阿爾明尼亞和兩河流域奪歸己有,劃為行省。但是安息不久又奪回了這些土地。公元161年,安息人攻入羅馬所佔的敘利亞。羅馬反擊勝利,又奪去了阿爾明尼亞和兩河流域,但是還是不能長期佔有這些地方。安息和羅馬的戰爭總的說來難分勝負。安息抑制了羅馬帝國的繼續東侵,但它自身在多次戰爭中也遭到削弱。到公元三世紀初葉,安息帝國滅亡。薩珊王朝的波斯代之而起。
安息帝國以西是羅馬帝國。公元前一至二世紀是羅馬帝國的盛世。羅馬帝國統治了多瑙河以南和萊因河以西的歐洲地區、北非沼地中海地區、巴勒斯坦、敘利亞、小亞細亞,把地中海變為它的年海,短時期裏還統治過兩河流域、阿爾明尼亞、達西亞(今羅馬尼亞一帶)和不列顛南部。從公元二世紀中期開始,羅馬國力已由極盛點逐漸下落。到公元三世紀,羅馬的政治危機與社會經濟危機全面爆發,帝國從此走上沒落階段。公元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羅馬皇帝戴克裏先(284―305)、君士坦丁(306―337)作了一番整頓和掙扎,但是已無法阻止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在日耳曼人部落的打擊下,帝國於公元39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410年,羅馬城首次為日耳曼人攻陷,西部逐漸成為日耳曼人的天下。公元476年,西羅馬最後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被廢,帝國正式滅亡。
公元一至二世紀是四大帝國並存時期。此後它們延續的時間雖然不同,但都失去了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四個帝國之中,東漢與羅馬在歷史的地位尤為重要;而這兩個帝國在幅員、人口以及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程度上都大體相當,是其他兩個帝國不能比擬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