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華文史網 第二種我想可稱為從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原理出發,來說明何以中國未產生出資本主義,這可以白樂日的觀點為代表。白樂日在其【中國的文明和官僚制】一書中認為,西方的城市在中世紀是有自治權的,商人擁有自由、特權,從而能得到發展,例如集市就是發源於意大利,因為意大利有自治城邦,商人憑藉集市而發展,而中國則沒有集市。中國的城市也沒有自治權。中國的城市只是官僚統治的地方,官僚由士大夫組成,他們是特權集團,而農、工、商在中國都沒有地位。國家壓制商業、技術的發展,所以中國可說是一個永久的官僚社會,其結構長期未變。自15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便和西方截然不同。中國缺乏西方的民族主義、個人主義、理性主義、自然科學、自由勞工等等[41]。
中國歷史的發展和西方自是不同。中國缺乏西方的某些東西,但西方也缺乏中國的某些東西。中國歷史上缺乏西方中世紀的城市自治,這是事實。不過這並不能證明中國就無法產生資本主義。過去確曾認為由中世紀的自治城市產生出富有獨立精神的市民,由市民發展出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可是從現在研究來看,西方的資本主義,究竟由城市抑或是由鄉村而產生,還並未得到解決。中世紀晚期的城市由行會所把持,充滿了落後保守的規章制度,妨礙生產發展,一些有意革新的工商業者紛紛遷居農村,謀求革新技術,發財致富。英國毛紡織業之興即為一例。新近流行的原工業化理論,就是說資本主義工業是在農村萌生,而非在城市產生[42]。誇大西方城市的活力,以為它是進步的源淵,資本主義的基地,這是西方古典經濟學的看法。實際上它不一定和事實完全相符。
白樂日舉出的另一個理由是中國的專制政權、官僚機關,阻礙了中國工商業的發展。這是一個老問題,中國的史學家已經探討過很多。中國的政府歷史上一向被認為重農抑商,士大夫階級則鄙薄科學技術,以為奇技淫巧。不過現在大家都承認,中國過去科學技術曾一度十分發展,走在世界的前列,工商業的發展更是驚人。有人以為在宋代中國已經到了近代化的邊沿,那麼為何那個時代中國的政府,中國的官僚階級,不阻礙工商業和技術的發展呢?所以這個問題也並非常識所認為的那麼簡單,還必須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種觀點可以瓊斯的【歐洲的奇蹟】一書為代表,該書是從環境、人口、經濟、地緣政治諸方面來比較東西方的不同,以說明為何西歐能發展出資本主義而東方各國(尤其是中國)卻不能。其中對地理環境的因素特別強調,如認為歐洲的地理環境使它能發展出耕牧結合的種植業,受自然災害的侵害較亞洲為小,在人均佔有土地、牲畜、木材、煤鐵等方面,要比亞洲的多的多,這樣在積累資金方面比亞洲好。後來歐洲人遠航大洋,佔領了非洲、美洲的大片土地,人均佔有土地更擴大了許多,成為一大發展優勢。
瓊斯還認為,歐洲地形複雜,多以肥沃平原為中心形成國家,所以都是一些小國。各小國君主都注意從商業中取利,保護和促進貿易的發展,即使執行了損害商業的政策,由於國力微弱,國君權力不大,商人亦易於起而抗爭,擺脫干擾。這比東方大國的君主大都採取限制、扼殺商業的政策要優越,所以西歐從中世紀以來即逐漸形成市場經濟。歐洲各國小國紛立,政治分裂,利於競爭;而宗教、文化、語言諸方面,又多統一性,所以利於技術傳播,從中世紀起農、工業技術即得到快速發展。後來民族國家興起,多採取保護市場,獎勵農業各種舉措,更促進了經濟發展,所以使歐洲較早發展出資本主義。歐洲的發展是生產從集體(行會、公社)的羈絆下解放出來走向個體化,而服務則愈益集體化,國家執行各種服務職能[43]。
瓊斯的觀點帶有濃厚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氣息。從地理環境出發,推導出歐洲那麼多的優越性,這實際上即是說亞洲國家註定了無法發展到現代社會。但他的每一項理由是否能成立,還是一個大問題。即以人口而言,瓊斯說亞洲人口的增長較歐洲要快,是以不斷增加人口來彌補由災害造成的損失。而根據李中清最近的研究,中國人口的增長並不比西方快。認為中國人追求多子、早婚等都是不正確的看法。清代中國人口生育率相當低,一夫一妻制下,45歲之婦女,平均生5個孩子,而同時的歐洲婦女,則平均生10個孩子[44]。這樣,一些學者(包括瓊斯)認為中國明清時代由於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過大,阻礙了社會發展的說法,便不一定能夠成立。
瓊斯還特別強調西歐中世紀時小國紛立,國家權力微弱對發展的有利條件,這是西歐封建獨特性認識的反映。因為說西歐封建制度特殊,主要就是說它的分裂割據、主權分割、王權弱小等,而瓊斯也正是從小國、王權微弱等推導出一系列使西歐快速發展的特徵來的。小國比大國更利於資本主義發展,這更說不上是一個有力的理由,這只能說是以西歐為標準去衡量、要求別的國家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