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漢簡•醫藥簡牘】(以下簡稱【簡】)於1972年在甘肅省武威旱灘坡漢墓出土,共有簡牘92枚,其中記載『痛』的簡牘文就有17枚。
總結分析發現,其治療痛證有以下六法,今淺析如下:
散寒止痛法
【簡】81(甲)曰:『治痹手足壅腫方秦瘳五分付子一分凡二物冶合和半方寸匕一先餔飯,酒飲日三以愈為度。』方中『秦瘳』即『秦艽』,可散寒祛濕,通絡止痛,『付子』即『附子』,可溫陽散寒,除濕止痛,二藥合用,共奏溫陽除濕,散寒止痛之功。【簡】17、18曰:『治百病膏藥方蜀椒一升付子廿果皆父豬脂三斤煎之五沸浚去宰有病者取(17)大如養矢溫酒飲之日三四與宰搗之丸大如赤豆心寒脅恿吞五丸日三吞(18)』,從應用附子和蜀椒的作用來看,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
活血止痛法
【簡】11、12曰:『□□瘀方幹當歸二分弓窮二分牡丹二分漏廬二分桂二分蜀椒一分虻蟲一分凡(11)□□皆冶合以淳酒和飲一方寸匕日三飲倍恿者臥藥中當出血久瘀(12)。』瘀方有當歸、川芎、牡丹皮、漏蘆、桂枝、蜀椒、虻蟲7味藥組成,從方藥分析,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簡文中『倍』疑用作『背』,『倍恿者臥藥中』是指用『瘀方』治療背痛的特殊方法。【簡】13、52、53中均名為『治金創止恿方』,均是治療外傷痛的方藥。其中【簡】13用被【神農本草經】列丸上品的『曾青』和『長石通』,均具有活血通脈止痛的作用。【簡】52、53均用『溫酒飲』與『酢醬飲』,皆取酒、醋的活血脈、行藥力、化瘀血之功效,後世許多治療金創類方藥也多以酒或醋作為藥引子。
逐瘀止痛法
簡文中已有治症瘕痛的記載,【簡】44、45記載:『治心腹大積上下行如蟲狀大恿方斑蝥十枚地膽一枚桂一寸凡三物皆並冶合和使病者宿毋食旦飲藥一刀圭以肥美 十日壹飲藥如有症當出,從。』文中斑蝥、地膽均為劇毒中藥,二藥共奏破血逐瘀止痛之功,桂有通行血脈,助破結散瘀之力。本方服法頗為講究,每隔『十日壹飲藥』,飲藥之前,『使病者宿毋食』,翌日晨飲藥。正如【本草經集注】中所謂:『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用量僅為『一刀圭』,說明其藥性劇烈,不可輕易用之。可見當時醫家對劇毒藥的應用已有了一定的經驗,為後世用毒藥破血下瘀血止痛治療症瘕痛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礎。
緩急止痛法
【簡】81(乙)為治久泄腸辟方,簡文中提到『腸中恿加甘草』,是取甘草緩急止痛之功,後世仍沿用此義。
清熱止痛法
【簡】42、43曰:『治魯氏青行解腹方麻黃卅分大黃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參各六分烏喙付子各二分七物(42)皆並冶合以方寸比一飲之良皆愈傷寒逐風(43)。』本方由麻黃卅分,大黃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參各六分,制川烏、附子各二分組成,從方藥性味功效分析,用了大量的清熱利濕藥物,配伍了少量的溫通止痛的藥物,從而達到清熱止痛的效果,適用於風寒濕邪外侵,漸次化熱,出現肢節紅腫熱痛,或發熱不解等證。
異病同治法
【簡】57曰:『治千金膏藥方蜀椒四升弓窮一升白芷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簡】62~67曰:『□置□上良甚創恿皆中良勿傳也(62)逆氣吞之喉痹吞之摩之心腹恿吞之嗌恿吞之血府恿吞之摩之咽(63)干摩之齒恿塗之鼻中生惡傷塗之亦可吞之皆大如(64)酸棗稍咽之腸中有益為度摩之皆三干而止此方禁又中婦人乳余(65)□吞之氣龍裹藥以榖塞之耳日壹易之金創塗之之頭恿風塗(66)之以三指摩□□□□疝吞之身生惡氣塗之此膏藥大良勿得傳(67)』,文中共涉及『瘡痛』『心腹痛』『嗌痛』『血腹痛』『齒痛』及『頭痛風』等6種疼痛病證,皆以『千金膏藥方』治療,對於不同的疼痛,採用了相同藥材和劑型的藥物治療,後世的『異病同治』學說或源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