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02|回覆: 1

[醫藥臨床]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1-4 07: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居延新簡】共有8706枚,於1972~1974年在甲渠候官(破城子)和甲渠塞第四隧遺址發掘出土。這批漢簡應屬於西漢時期戍邊隊伍中的簡牘,簡中有一些與醫藥相關的資料。根據【居延新簡】(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1990年7月第一版)中醫藥簡牘記載的疾病名稱、症狀、診斷、治法、方藥(包括劑型、藥名、劑量、煎服方法)所反映出的較為完備的理法方藥體系及其相關出土的醫藥文獻,對當地、當時的醫藥情況作了如下研討。

簡1:□辰朔壬午士吏傰叩頭死罪敢□傷寒即日加侚頭痛煩懣(悶)未

簡2:西安國裏孫昌即日頭病傷寒頭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痛)不能飲食

簡3:病泄注不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愈)乙酉加傷寒頭通(痛)潘懣(煩悶)四節(肢)不舉有書

簡4:吏十一月廿五日病傷寒□視一歲病積五日

簡5:乃戊辰病傷寒頭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痛)四節□□□

簡2、3、5均記載了『傷寒頭痛』,直觀理解是感受風寒出現頭痛,簡1、4隻有『病傷寒』三字,說明 『傷寒』已成為了病名,故不必再做症狀記載,這一認知顯然受到了【黃帝內經·素問·熱論】中『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等理論的影響。說明西北戍邊隊伍處於【黃帝內經】傷寒理論的影響時代。由於【黃帝內經】對傷寒的認識已上升到理論層面,所以西北戍邊隊伍對傷寒二字的記錄屬於概念層面。在同時期同地域的【敦煌漢簡】和【居延漢簡】中記載有傷寒二字的簡牘亦有多枚,可見傷寒類疾病在兩漢時期是一種多發、常見疾病,尤其西北敦煌、居延地區風大天寒、晝夜溫差極大更能體現傷寒的肆虐頻發。

簡6:十二月丙寅病寒熱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喉)tong(字為上痛下心)(痛)

簡7:□□癸亥病頭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痛)寒炅(熱)未能□

簡8:□城君幸付鄭偉君問隧長孫詡三月中病苦寒炅

簡9:□卯第廿三候長□頭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痛)庚寅有廖

簡10:六月壬午病頭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痛)已□

簡11:敢言之乃三月戊子病頭□

簡12:□六月辛巳病寒炅(熱)

簡13:□辰到累胡迎受四年戍卒即日病頭恿

簡14:候長威敢言之官□□□疾寒

簡15:三月己亥除署第四部病欬(咳)短氣主亭隧七所

簡16:大母淑病欬(咳)短氣加番(煩)懣(悶)命在旦夕

以上簡文是戍邊吏卒患病症狀的記錄,同樣的簡牘還有多枚,也可將之稱為病歷。『寒炅』即為寒熱,如【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言:『卒然而痛,得炅而痛立止。』唐·王冰註:『炅,熱也。』再如馬王堆漢墓中帛書【老子甲本·德經】第18行載:『趮(躁)勝寒,靚(靜)勝炅。』居延地處西北邊塞,即額濟納河流域,屬溫帶乾燥性氣候,冬季寒冷、多狂風,氣候的因素無疑增加了傷寒的患病。從記有發病月份的簡6、7、8、12可見『寒炅』性病症一年之內均有發生,卻以十二月至三月冬春季節多發(【漢曆】即【太初曆】十一月至次年二月為冬季,二月至五月為春季),說明冬春季節是居延戍邊吏卒易感風寒的特有季節。【傷寒論】:『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張仲景在病證上總結了傷寒初期階段即為太陽病,表現出的主要病症為疼痛、寒熱,疼痛當中又以頭痛為常見。在【居延新簡】中,『痛』常有『恿』『 』『通』等寫法。頭痛則是傷寒初期的必見症狀。【內經·舉痛論】:『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故卒然而痛。』頭痛則每因傷寒而發。簡15、16中『欬』即為『咳』,『番懣』即為『煩悶』。簡意為咳嗽,短氣而胸部脹滿,此類病症屬於呼吸系統疾病,在西北居延邊塞屯戍隊伍中成為常見性、多發性疾病,嚴重威脅着屯戍吏卒的生命健康。

簡17:□傷汗寒熱頭恿(痛)即日加煩懣(悶)四支(肢)

簡18:候長敞言□□卒陳崇乃□病傷汗頭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痛)撫□□ 即日加□(心)腹

簡19:□日且入時嚴歸以戊申到郭東田舍嚴病傷汗即日移病書使弟赦付覆胡亭卒不審名字己酉有

簡20:己酉病傷汗至五月甲午□□□□

以上四簡均記載了『傷汗』,就『傷汗』來說,不是疾病本身汗出太過,就是服用汗法方藥發汗過度,導致病情加重出現煩悶及四肢症狀。簡18從『即日加□(心)腹』可知,『傷汗』導致病邪入裏,出現心腹即臍腹部病症。此四簡的意義在於敦煌和居延隊伍已認識到汗出太過可導致病情加重即為『傷汗』。這對張仲景產生了極大地影響,使其在擴大應用汗法的同時,又確立了不可使用汗法的病證及汗法太過又生它病的補救方法。如【傷寒論】:『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傷寒論】:『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傷寒論】:『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裏,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張仲景對傷寒病證從可汗、不可汗及汗後病變補救三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充分完善了汗法的內容。【傷寒論】:『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簡21:往時見去腸中大懣(悶)不知當奈何往時言卒當來

簡22:乃二月壬午病加兩脾(肋脅)雍(臃)種(腫)匈(胸)脅丈(脹)滿不耐(能)食

簡23:病泄注不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愈)

簡21『腸中大懣不知當奈何』顯然屬於消化系統疾病。簡22說的是患者在原有病症的情況下又增加肋脅脹滿,不欲飲食的症狀,『雍』在此處應作『臃』,意為臃腫,引申為痞滿。此類病症在張仲景【傷寒論】少陽病中也有記載,寒邪入裏,損傷脾胃,則胸脅脹滿,不思飲食。如【傷寒論】中『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均為少陽病中的典型症狀。戍屯吏士,隨時應付匈奴對邊境的騷擾,難免饑飽無常,寒熱不均,飲食失調,導致脾胃受傷,則出現『丈(脹)滿不耐(能)食』的症狀。而且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還可引起泄瀉,因此出現了簡23中的『泄』。【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冬為飧泄。』【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病腹滿溏泄。』【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注泄鶩溏。』【黃帝內經】所述『飧泄、洞泄、溏泄、注泄』四種,簡中雖然未加以區分但以大便次數多、質地稀溏作為主要症狀確診為『泄』是準確的。

簡24:□傷矢右膝一所不直

簡25:□一分栝樓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眯四分麥丈句(菊)厚付(朴)各三分皆合和以方寸匕取藥一置杯酒中飲之出矢

簡26:□一所刺腹一所尊擊□□□右脅一所凡□□□□

簡27:□董充(人名)乃三月癸巳病攣右脛雍種(臃腫)□

簡28:居延令弘伏地再拜少卿足下□□□□□病□熱膝腫□

簡24『傷矢右膝一所』與簡26『刺腹一所』二簡中『所』為『處』義。此類金創多為戰爭所致,另外還有自毆所為。簡25是治療金創矢鍭所傷的專有方劑,方劑藥物不全且個別藥物難以識認,但從『以方寸匕取藥一置杯酒中飲之』看,此方為散劑且融於酒中。華佗的麻沸散亦用於金創矢鍭所傷,二方是否有淵源還不確定。簡25證實了金創矢鍭之傷在屯戍隊伍中當屬特有多發性傷病。簡27『脛』指小腿;『雍種』當為臃腫,即腫脹;『攣』指痙攣或抽搐。此簡則可釋為右下肢拘攣、腫脹,為血瘀所致。簡28『膝腫』亦為血瘀所致。

簡29:傷口診視脈畢(甲渠第四隊散簡19)

簡29 『診視脈畢』是說診脈的簡牘。診脈在西北屯戍隊伍中得以運用,其意義在於中醫學當中的脈學在西漢時期就已成熟。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簡29驗證了司馬遷所記的真實性,可見脈學起源之早及診病方式之獨特,又見脈學運用傳承之久之廣。

簡30:治除熱方貝母一分桔更(梗)三分□

簡31:□氣□髒方補諸與澤窵(瀉) 門冬□□各□

簡32:治養身□□三分大黃□□□消□□□□

簡33:□解吐散不肯相聞甚□□何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居延新簡】中的醫藥簡析 (痛)也行矣士□

以上四簡明確記載了方劑名稱,從簡30、31、32內容分析,凡方皆有藥物和劑量。簡33為散,無藥物組成。簡30為湯劑,簡32應為 『治養身某某方』。『治除熱方』『氣□髒方』『治養身□方』『解吐散』均為治療內傷雜病的方劑,可見西北戍邊隊伍的醫療水平已相當發達。

簡34:大黃十分半夏五分桔梗四分□

簡35:桑螵蛸未有遠志四□石公龍六分半付(附)子毋有□枳殼六分多一分高夏茈□□干桑一毋分半熟地黃五分多二分

簡36:□□皆父且以醇酸漬之壹宿費(沸)藥成浚(濾)去宰(滓)以酒飲

簡37:復延骨各一丸

簡34是以大黃為君藥組成的下法方劑,『桔梗四分』顯示了提壺揭蓋在下法當中的巧妙運用,體現了遣藥組方的合理性。可見下法在整個西北戍邊隊伍中用於對腹中積滯大便不通的治療達到特有的水平。簡35所載藥物較多又有『石公龍、高夏茈□□』等不能識別,難以推斷方藥之功效,方中用熟地黃揭示了西漢時期藥物由生轉熟的炮製工藝已經成熟,這是簡35的意義所在。簡36『父且』為『□咀』之初文,切碎義;『醇酸』即『醋』;『漬』以水、酒、醋等浸泡,利於有效成分的析出;『費』為『沸』之初文;『浚』有『濾』義;『宰』為『滓』之初文,將藥物切碎用『醇酸』浸泡一夜,濾去藥渣以酒送服,居延邊塞屯戍隊伍的湯劑藥物煎煮過程代表了西漢時期湯劑藥物的煎煮工藝確已形成,被傳承而沿用至今。簡37『復延骨各一丸』和簡33『解吐散』是屯戍隊伍中有多種藥物劑型運用的實例,『散』『丸』有攜帶、保存、服用均方便的特點,更適於屯戍隊伍的運用。

簡38:正月壬午病左足癃□刺

居延屯戍隊伍中針刺療法得到了運用,簡38『病左足癃□刺』中『刺』為針刺,就是用針刺方法治療『左足癃』,即左足筋躄。漢·許慎【說文解字】:『癃,罷病也。』【黃帝內經·靈樞·熱病】:『筋躄目浸。』張介賓註:『筋躄者,足不能行也。』 『癃病』屬疑難雜病而用針刺治療,反映了西漢時期針刺療法發展水平之高。

簡39:□創□日□□□□□□旦以湯器置坑下令湯氣上勛創中三四日復用一分

簡39記載了用藥物煎湯以蒸汽熏來治療疾病。這種治法當為外治法中的熏法。文中『勛』當『熏』之假借。【武威漢代醫簡】第48、49簡云:『地長與人等,深七尺,橫五尺,用白羊矢干之十餘石置其坑上,從火其上,羊矢盡,索橫木坑上,取其臥,人臥其坑上,熱氣盡,乃至。其病者,慎勿得出見。』【漢書·李廣蘇建傳】曰:『武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坎,置媼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這兩段文字記載了不同於簡39蒸汽熏的火氣熏,說明了中醫學外治法中的熏法在西北民間及屯戍隊伍中的嫻熟運用。

居延新簡】雖殘缺不全,但其近百枚醫藥簡真實記錄了漢代居延邊塞屯戍隊伍中病證、藥物、方劑、治法等醫藥內容,折射出了西漢時期的醫藥水平,作為漢代邊塞醫藥見證的實物,【居延新簡】又有着極其珍貴的史料價值。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6-11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居延新簡】醫藥簡牘所見兩漢西北邊塞傷寒病證考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刊布的【居延新簡】醫藥簡牘,為研究西漢戍邊軍隊醫療史提供了珍貴的一手材料。本文就簡文所載傷寒病證進行專業考釋,以揭示其醫學史價值。

一、簡文傷寒記載的病理特徵
簡1至簡5所載"傷寒頭痛"症狀,完整呈現了【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的典型證候。值得注意的是,簡3"病泄注不愈"後復見"加傷寒頭痛",此與【傷寒論】"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的並病記載相合,顯示當時已能辨識傷寒傳變規律。簡6至簡9"寒熱"症狀的反覆出現,更印證了【靈樞·寒熱病】"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的論述,反映戍卒常見外感熱病的多樣性。

二、傷寒病名的概念演進
簡1、4單稱"病傷寒"而不述症狀,表明該術語已完成從症狀描述到疾病分類的轉化。這種概念定型化過程,恰與【漢書·藝文志】載"經方十一家"中【風寒熱十六病方】相呼應,證實西漢中期傷寒理論已形成獨立體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簡8"病苦寒炅"的記載,"炅"字從火從日,正合【說文解字】"熱也"之訓,與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炅則病"的用字習慣一脈相承。

三、西北地域的醫學適應
簡牘反映的傷寒多發特徵,需置於特定地理環境考察。【漢書·地理志】載居延"地多風沙,寒烈",這種晝夜溫差逾20度的典型大陸性氣候,恰是【金匱要略】所言"極寒傷經,極熱傷絡"的致病條件。出土簡牘中反覆出現的"四節不舉"症狀(簡3、5),實為寒邪襲絡所致痹症,與現代醫學所稱"寒冷性肌張力障礙"高度吻合。

四、軍事醫療體系管窺
簡8"隧長孫詡"病案顯示,邊塞已建立傷病上報制度。按【居延漢簡】常見"病書"格式,此類記錄當為"病卒名籍"組成部分,印證【墨子·號令】"疾傷者令歸治"的軍事醫療規範。簡4"視一歲病積五日"的病程記錄方式,更體現漢代"計日診病"的量化醫療思維。

要之,這批簡牘不僅證實【黃帝內經】理論在西漢軍中的實際應用,更展現了邊塞醫者對傷寒病的認知已超越症狀描述層面,開始建立病因-證候-治療的診療體系。其價值在於填補了【傷寒雜病論】成書前的臨床實踐空白,為研究中醫理論從經驗醫學向系統醫學的過渡提供了關鍵實證。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