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來源: 中國漢學網 24、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孟子・梁惠王上】)
25、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 (賈誼:【論積貯疏】)
26、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hóng@③如鐘鼓不絕。(蘇軾:【石鐘山記】)
27、昔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計,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辨,不能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28、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29、沐猴而冠帶,智小而謀強。 (曹操:【薤露行】)
30、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舉翅萬餘里,行止自成行。(曹操:【卻東西門行】)
例21『仇』,指管仲,齊桓公重用原來反對自己的管仲爲相,『仇』與『逆』互相照應,可見『逆順』只偏指『逆』,『順』無義起陪襯作用。例22『疏』,一種分條陳述的文體。『書』,信。『疏』和下文『信使』不相照應,『書疏』顯然偏指『書』,而『書』正與『信使』互相照應,這樣『疏』無義起陪襯作用。例23『始』和『歸』意義上不相照應,而『終』與『歸』正好照應,可見『始終』當偏指『終』,『始』無義起陪襯作用。例24孟子是針對齊宣王以牛易羊釁鐘之事發出責問的,前文未提到過禽,可見『禽獸』只偏指『獸』,『禽』無義起陪襯作用。例25『飢』,災年;『穰』,豐年。聯繫下文禹湯遭受連年水災旱災,故『飢穰』當偏指『飢』,『穰』無義起陪襯作用。例26以山名石鐘和文中以無射鍾、歌鐘比擬風水與山石相吞吐之聲看,『鐘鼓』顯系偏指『鍾』,『鼓』無義起陪襯作用。例27孔子因讒被逐,墨翟因讒被囚,故『讒諛』偏指『讒』,統承前文『季孫之說』、『子冉之計』而言。例28狀語『勤』只能修飾『作』不能修飾『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無義起陪襯作用。同理例7『車馬』偏指『車』義,因『車』與『造』構成動賓關係,與『馬』不搭配,故『馬』無義起陪襯作用。例29『沐猴而冠帶』顯系化用【史記・項羽本紀】一文中『沐猴而冠』一語,可見『冠帶』之『帶』僅爲湊音節需要而連帶提及。例30『行止』,謂飛行和棲止。雁只在飛行時列成隊形,止宿時則聚在一起。可見『行止』當偏在『行』義。同時也爲了適應詩歌音節需要,使句式工整,還是把不表義的語素『止』保留著。
現代漢語偏義複詞詞義固定單一。表現在一、由兩個語素凝固成一個複音合成詞後,其義偏向那一個語素是固定的,不能隨文而異,即不受『觀境爲訓』原則的制約。也就是說表義語素定位,不管在任何時期,任何言環境中,自始自終都固定在某個語素上,不會發生忽此忽彼的隨意狀態。二、兩個語素雖並列,但其中一個語素義已經消失,消失的那個語素在構詞上只起陪襯作用。
例如現代漢語的名詞『國家』、『人物』、『質量』、『舟楫』、『狐狸』、『妻子』等兩個語素並列,其中一個語素義消失,『國家』偏指『國』,『家』義消失;『人物』偏指『人』,『物』義消失;『質量』偏指『質』,『量』義消失;『舟楫』偏指『舟』,『楫』義消失;『狐狸』偏指『狐』,『狸』義消失;『妻子』偏指『妻』,『子』義消失。動詞『忘記』、『死活』、『離合』,形容詞『好歹』、『緩急』等其義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忘記』偏向『忘』,『記』義消失;『死活』偏向『死』,『活』義消失;(反動派不管人民的死活。實際上是讓老百姓死,,不管老百姓活。)『離合』偏指『離』,『合』義消失;『好歹』多指『歹』一方,『好』義消失;『緩急』多指『急』義,『緩』義消失。它們的特點是把兩個語素並列起來,讓一個語素的意義消失,這就造成了所謂偏義詞,消失的那個語素在構詞上只起陪襯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