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方教育 摘要:語言學家普遍認爲, 歧義現象是指一個句子的含義模稜兩可, 可以作兩種或多種解釋。歧義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存在於一切自然語言之中。本文嘗試從語義學角度對漢語中的歧義現象進行分析,對引起歧義的各種因素進行剖析,指出歧義在實際的語言應用中的影響,並提出一些消除歧義的手段。
關鍵詞:語義學,漢語歧義,歧義成因,消除歧義
一、 文獻綜述
語義學是研究語言意義以及語言表達之間的意義關係的學科。語義學研究自然語言的語義特徵;它把語義作爲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去研究,探討它的性質、內部結構及其變異和發展以及語義間的關係等。
『語義學』這一術語是由法國語言學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來的。1897 年,Breal 編著的【語義學探索】一書問世,標誌著今天所理解的語義學開始逐步形成。1900 年,這本書被譯成英文,書名爲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這本書是第一部語言語義學著作,其研究的重點在詞義的歷史發展方面,兼顧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隨後,語義學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語義學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開始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50 年代逐步顯露發展勢頭,從70 年代起才獲得了充分的發展 。隨著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開始關注和研究語義學,發表關於語義學的著作,語義學逐漸成爲一個成熟的體系。
近十年來,現代語義學呈現出多學科、跨學科、多緯度和多層次的幾個顯著的特點。如果說傳統的語義學研究主要局限在詞彙意義層次的話,現代語義學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對語言意義的多層次的考察。筆者經過對近十年的文獻研究發現,認知語義學和規範語義學是當代國際語義學研究的兩大主流取向。認知語義學就是在認知學的框架內研究語義,對心智進行經驗性的研究,它對傳統形式語義學的外部缺陷有著深刻的認識,是當代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規範語義學的核心概念是形式體系,即一種抽象的模型結構,模型的抽象性意味著廣泛的語義空間,進而彰顯出語義自身的自由度。從蒙塔古最初建立規範語義學到後來克里普克等人的繼續發展,出現了諸如類型理論,模態理論範疇語法,博弈語義學等新的學說,特別是後來帕蒂等人對蒙塔古語義學的不斷完善,充分表明了規範語義學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而國內近十年的語義學研究也遍布了語言研究的各個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對認知語義學的研究,例如張輝的【認知語義學述評】;對框架語義學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馬玉蕾合著的【框架語義學―――格語法的第三階段】;語義學在對隱喻的研究中的應用,例如於瑩的【認知語義學框架下的隱喻研究】;對語義學與語用學之間的關係的研究,例如康燦輝的【試論語義學與語用學的互補性】;對語義學的實際應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淺談語義學與語法教學】。而對於歧義現象的語義學研究主要是對英語中的歧義現象進行研究,例如高桂蓮、陳穎、王海岩合著的【對英語歧義現象的語義分析】,卻鮮有對漢語中歧義現象的語義分析。所以本文嘗試從語義學角度對漢語中的歧義現象進行分析,對引起歧義的各種因素進行剖析,指出歧義在實際的語言應用中的影響,並提出一些消除歧義的手段。
二、 歧義的成因
語言學家普遍認爲, 歧義現象是指一個句子的含義模稜兩可, 可以作兩種或多種解釋。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現象, 而不是人們根據科學規律創造出來的, 因此, 不論哪種語言都存在大量的歧義現象。引起歧義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筆者將對歧義的主要成因進行分類和剖析。
(一)、語音歧義
漢語中的語音歧義多是由於漢語的一個音節可以對應多個不同的語素引起的,一般存在於口語中。語音歧義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種情況。
1、 同音字引起的歧義
例句:甲:『請問您貴姓?』
乙:『免貴姓zhang。』
在這個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張』,也可以是『章』。在漢語中,有很多讀音相同但拼寫和意義不同的漢字,因此容易產生語音歧義。
2、 一詞多音引起的歧義
例句:這個人好說話。
在這個例句中, 『好』 如果讀作第三聲的話,表明這個人好商量,不刁難人;如果讀作第四聲的話,表明那個人喜歡說話,一直說個不停。漢語中有很多詞都有多個讀音,不同的讀音對應不同的意義,混淆讀音就易產生語音歧義。
3、重音不同引起的歧義
例句:最好買一個。
在這個例句中,如果重音放在『買』上面,意思是指『要買一個,而不是借或其它的方式』;如果重音放在『一個』上面,則表示『只買一個就行了,無需多買』。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不同的重音表達了說話人不同的含義,如果不能注意到這點,就會產生歧義。
(二)、詞彙歧義
詞彙歧義是指由於對句子中某一詞語的意義有不同的理解而產生的歧義,一般這些詞的不同意義是有聯繫的。這種現象在漢語中尤其常見,因爲漢語中語素或詞很多爲多義。詞彙歧義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種情況。
1、一詞多義引起的歧義
例句:他已經走了。
在這個例句中,『走』可以有兩種理解。一個是指『離開此處』, 另外一個是『去世』,因爲漢語中『走 』可以作爲『去世』的委婉說法來使用。在這種情況下,會產生詞彙歧義。
2、同音異義引起的歧義
例句:這兒的人多半是大學生。
在這個例句中,『多半』既可以理解爲『超過一半』,說明數量;又可以理解爲『大概、也許』,表示推測。在這種情況下選用同音異義詞易產生歧義。
3、 同形引起的歧義
例句:(1)他參軍去了。
(2)這個班級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在例句(1)中,『參』讀作『can』;在例句(2)中,『參』讀作『cen』。這是
典型的同形字。如果讀者不掌握同形字就不能理解句子,因而產生歧義。
(三)、語法歧義
語法歧義是指因語法關係或結構層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義。語法歧義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四種情況。
1、 兼類詞引起的歧義
例句:抽屜沒有鎖。
在這個例句中,『鎖』既可以指實體的鎖,也可以指動作『上鎖』。 一個詞兼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詞性,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難以確定是哪種詞性,就會產生歧義。
2、 結構關係不同引起的歧義
例句:這張照片裡是小明和小剛的爸爸。
這個例句可以劃分成不同的結構關係。一種是『小明和小剛的爸爸』;一種是『小明』和『小剛的爸爸』。不同的結構關係表達不同的含義,因此會引起歧義。
3、 領屬關係不同引起的歧義
例句:這是小明的照片。
在這個例句中,『小明的照片』既可以理解爲照片是小明的所有物,又可以理解爲照片上的人是小明。這是一種非常容易引起歧義的情況。
4、 指向對象不明引起的歧義
例句:他剛轉到這所學校,很多人都不認識。
在這個例句中,『不認識』的指向對象不明確。這句話既可以理解爲他不認識很多人,也可以理解爲很多人不認識他。這種句子不表述完整的話就會產生歧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