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7|回覆: 0

[儒學問答] 爲什麼那麼多人厭惡儒學,爲什麼近現代的人那麼強烈地反儒學?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5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句話叫做『樹大招風』,還有一句話叫做,『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這兩句話雖然是俗話,但卻講明了十分深刻的道理。

我們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容易把所有的人,都想像成和自己一樣,所以天天幻想著,別人有的,自己也要有,自己有的,別人也會有,這大概就是人的平等思維吧?這種思維很不利於認清現實,因爲人與人之間,有共性,更有差異性,並且差異性是主體。

樹大招風,是說樹木越大,吹中它的風就越多。

一個學派,它的學問越普世,影響越大,關注它的人也就越多。

儒學是一個關注人倫(由男女相親衍生出整體社會關係)、人文(以禮義善導人性,達到和諧共處的人本社會)的學派,是一個提倡以民爲本,以人爲本的學派,這樣的學派相對於側重統治法術的道學、法學,更容易得到人民的關注,包括賢能之人和姦佞之人的關注。

以禮義善導人性,達到和諧共處,可以從【論語·爲政】爲政以德,以及【荀子·儒效】『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中學習到。當然,要整體地學習,就需要對所有儒家經典都有深入的理解。

關注的群體越廣泛越龐大,那麼,這個群體的共性就越小越窄。

特別是奸佞之人的關注,會直接將關注的群體的共性拉到最低,甚至接近於零。共性越低,說明關注者對於儒學的認可度就越低,那麼,他們對儒學的攻擊和敵視,就成了必然。比如提倡與王道(以民爲本)截然相反的霸道的人,比如提倡鬥爭的人(儒學提倡和諧共處),比如提倡利益爲上的人(儒學提倡仁義爲上),比如巧言善辯的小人(儒學提倡先行而後言,甚至不言)。

這一部分人討厭儒家,反對儒家,攻擊儒家都是必然的,我們不能,也不應該要求這一部分人對儒家採取認可的態度。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則說明了學習和實踐儒學的群體十分龐大,以至於素質不一,差距巨大。甚至很大一部分的所謂『儒士』,可能只是對儒學有些皮毛了解,而本性卻與儒學的宗旨逆向而行。

這一部分人的存在,不但會誤解儒家思想,甚至會誤導很多人,像王陽明之類的,他的核心思想,已經接近佛教,而離儒學,則相對更遠些。這些人會導致研習儒學的群體,其分歧更大,共性更小,現代很多人習儒,卻一味地提倡愛人、大愛、博愛,甚至提倡婦人之仁,這些都是佛教的特徵。

特別是宋朝以來,滿清最甚,一些儒學家提倡『禮下庶人』,把士大夫要遵行的禮法,強加在整個社會的人民之上,通過法律、家訓等方式,要求人民必須遵守儒家禮法。

這種無視事實,無視具體情況的做法,直接忽略了底層人民普遍的重勞動輕學文、重利益輕禮義、重自由輕制度的基本特徵。底層人民,與士大夫以上的群體,在職分上是完全不同的,底層勞動人民,必須注重勞動,必須注重利益,必須注重自由,否則,作爲社會的根基,根本無法生產得出整個社會的物質需求。這也是孔子呼籲『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因,這其中,繁瑣的禮不適應庶人,粗暴的刑也很可能會影響士人履行他的職分。

本來科舉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底層人民中那些天賦人才,才逐步形成了底層人民研習儒學的風氣,然而,這種風氣只能任其自然,只能勸其勵之,絕不能用法律、家法來強求,這樣會干擾、影響到人民的『本分』『天命』,這是要走到人民的對立面。

本來儒學就是勸王,勸士大夫的學問,宋朝以後,卻下漸到民間,變成了勸民的學問,這樣,儒學不但被誤解了,整個社會也都被誤導了。

底層人民不反儒學,怎麼可能呢?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