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2009-12-14欒貴川中國網
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但絕不是一個學問家。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才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震聾發聵的名言傳世。
趙普原本是淮南滁州的一名鄉村教師。公元956年,爲了爭奪淮南江北地區,後周大將趙匡胤率領大軍與南唐守軍在滁州打了一場惡仗。由於得到了趙普的幫助,趙匡胤大獲全勝,爲他日後的帝業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從此以後,趙普便被視作心腹,如影隨形地追隨趙匡胤建功立業。宋朝建立後,趙普參與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又輔助宋太祖統一了南中國。到了宋乾德二年(964年)趙普被任命爲宰相,晉封爲韓王。
趙普一生先後三次做宰相,這在宋代並不多見。按理說,趙普身居宰相高位,又是頗受倚重的開國元勛,只須照章辦事即可功德圓滿、善始善終,可是,趙普的仕途卻一波三折,並不順利。概言之,趙普的後半生是:因專橫跋扈而受制約、因貪圖錢財而受猜忌、因不學無術而受輕蔑、因結黨徇私而遭罷黜。就其秉性來說,來自大臣的不滿,來自皇帝的約束、猜忌,甚至是罷黜,都不是不能忍受,使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君臣上下對他的輕視。而『半部【論語】治天下』正是在他第二次爲相時的一句牢騷不平之語。
宋初君臣認爲,鑑於五代時期『大者稱帝,小者稱王』、『群犬交吠』般紛亂政局的根源在於藩鎮擁有重兵,不受中央節制。而要避免宋朝成爲第六個短命王朝,就必須『興文教,抑武事』。爲了培養更多的文士,中央政府『崇建太學,教養多士』,還迅速恢復和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加緊選拔文人充實各級官僚隊伍。宋太宗更是明確提出,要『與士大夫治天下』。君臣上下,注重文教蔚然成風。
相形之下,趙普的學力已明顯地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宋史】卷256本傳記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太祖曾多次向趙普問及前朝制度,他都無以對答。最使趙普難堪的一件事發生在宋太祖乾德初年,事情的經過是:『乾德建元,太祖謂古所未有,韓王(趙普)稱譽,盧(多遜)曰:「王衍在蜀,曾有此號。」太祖大驚,以筆塗韓王面曰:「爾怎得及他!」韓王經宿不敢洗』。這段話出自趙紹祖【讀書偶記】,【宋史】卷三【太祖本紀】也記載此事,卻多有不同,言太祖還說了一句話:作相須讀書人。分明是說,你趙普並不是一個讀書人,而不是讀書人就不能做宰相。如此看來,趙普後來在仕途上的失意就成了必然。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趙普罷相,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這是他自當年滁州之戰結識趙匡胤以來,第一次遠離政治中心。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趙普第二次出任宰相。趙普由野入朝,幾年間朝中任用了更多的文人,已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趙普昔日不學無術的劣勢也就更加明顯地凸現出來,君臣們也越發認爲趙普的學養不夠了。據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一記載:『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這就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的『原生態』。從趙普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其強烈的情緒化色彩,這完全是一種牢騷不平之語:言外之意是說,我讀書範圍是不出【論語】一書,可我當年能夠靠它幫太祖平定天下,現在仍然能夠靠它輔佐陛下您把天下治理好。現今滿腹經綸的文臣儒士遍布朝野,哪個又能有我的功勞大、能力強呢?——恐怕這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那麼,趙普的一句牢騷話何以會如此引人共鳴、傳之久遠?依筆者淺見,一爲【論語】一書影響之廣,一爲『治天下』之意識深得士子之心。【論語】一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自戰國初年成書以後,在儒家經典中並不占重要地位。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定【詩】、【書】、【禮】、【易】、【春秋】爲儒學『五經』;到了東漢因倡導孝道,在『五經』之外又加上【孝經】和【論語】,變成了『七經』,這是【論語】第一次躋身於『經』;到唐代變化較大,除了【詩】、【書】、【易】不作變動,將【禮】分作【周禮】、【儀禮】和【禮記】,另加【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稱作『九經』,【論語】未被列入;到唐文宗太和年間,在『九經』的基礎上增加了【論語】、【孝經】和【爾雅】,稱『十二經』;到了北宋年間,又加【孟子】稱『十三經』,【論語】得以保留。——從漢代到宋代,【論語】幾次作爲儒家典籍躋身『經書』之列。但是,即使同樣是『經書』,也要依照篇幅長短劃分等級,【論語】因其篇幅過短,只被看作是『小經』,所謂『小經』就是『大經』的輔助讀物,而更多的時候,【論語】是被當作『經』之下的『傳』或『記』來看待的。所以,【論語】一書長期作爲婦女兒童啟蒙課本使用,唐代墓誌記載不少婦女居家『常讀【論語】』,杜甫在其【最能行】一詩中寫道:『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詩中講的就是這種情況。直到五代後期,趙普在滁州鄉下對村童教書,授課範圍想必不出【論語】,自己只知道【論語】,也就不足爲奇了。
【論語】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抽出,連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並爲之詳作『集注』,影響深遠,【論語】歷史性地提升到『大經』的地位。到元明清三代,『四書』完全取代了『五經』,成爲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論語】也成了士子必學之書,所以趙普這句話備受學子關注。
其次,儒家倡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要學以致用;要爲帝王師,主張『格君心之非』。南宋時期的事功學派堅守了這一點,讚賞『勃然有以拯民於塗炭之心』,主張以天下爲己任。後世對這種天下意識得到了很好的繼承,這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大優點。所以,趙普的『治天下說』能夠引起士人的強烈共鳴。
綜觀趙普個人的『功名事業』,可謂隆隆其始而未能克終,而他『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牢騷不平之語,反倒成了『千古名言』!其中奧妙,耐人玩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