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25|回覆: 1

[儒家學說]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

[複製連結]
論語信述 發表於 2018-12-11 0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起學【論語】先進篇: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原文2】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白話2】

德行方面: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方面:有宰我、子貢。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文學方面:有子游、子夏。

【釋詞2】

德行: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爲德,施之爲行(【周官·師氏】注)。范寧:『德行,百行之美也。』李炳南:『德行列爲第一,足見道德教育最爲重要。』

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顏子好學,於聖道未達一間;閔子騫孝格其親,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仲弓可使南面,荀子以與孔子並稱;冉伯牛事無考,觀其有疾,夫子深嘆惜之。此四子爲德行之選也(【正義】)。

言語:精於言語,善於辭命。【正義】:『【毛詩·定之方中】傳:「故建邦能命龜,田能施命,作器能銘,使能造命,升高能賦,師旅能誓,山川能說,喪紀能誄,祭祀能語。」此九者,皆是辭命,亦皆是言語。』

政事:從政治國之能。

文學:詩書禮樂之文章。子游、子夏,是孔門傳詩書禮樂之弟子。

沈德潛:『子游之文學,以習禮自見。今讀【檀弓】上下二篇,當時公卿大夫士庶,凡議禮弗決者,必得子游之言,以爲重輕。』

朱彝尊:『徐防之言: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蓋自六經刪述之後,【詩】【易】俱傳之子夏。夫子又稱其可與言詩,【儀禮】則有【喪服傳】一篇。又嘗與魏文侯言樂,鄭康成謂【論語】爲仲弓、子夏所傳。特【春秋】之作,不贊一辭,夫子則曰:「春秋屬商。」其後公羊、穀梁二子,皆子夏之門。蓋文章可得而聞者,子夏無不傳之;文章傳,性與天道亦傳,是則子夏之功大矣。』

【註疏】:『鄭氏以合前章,皇氏別爲一章。』徐英:『【集解】自「德行」以下,別爲一章。今從【集注】,由門人以分科也。』

【先賢註疏2】

朱子曰:弟子因孔子之言,記此十人,而並目其所長,分爲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見

【論語義疏】曰:此章初無『子曰』者,是記者所書,並從孔子印可而錄在【論】中也。

韓愈曰:門,謂聖人之門。四科,字而不名,弟子記焉

鄭汝諧曰:夫子嘗有是言,記言者類於此,本不與上文相蒙也。四科十哲,後世之論,非謂門人之賢止於如此,或者因侍側而及之也

【論語正義】曰:此四科爲夫子平時所論列,不必在從陳蔡時。(按:以上幾論,俱存之。)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見聖門之多才也。觀門人四科之言,而孔子造就人才之法可見矣。

【史記】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劉宗周曰:系以四科,或得聖人之一體,或具體而微,盛矣哉

伊藤仁齋曰:德行者,聖學之全體。而三者亦不本於德行,則言語雖可聽,徒而已矣;政事雖可觀,徒而已矣;文學雖可取,徒而已矣:不足以爲學也。孟子稱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而三子皆在德行科,則聖人之學者,可知矣。後世之論學,或異乎此,不知所謂學者果何事哉?

宋衡曰:夫古無所謂經學、史學也。學者,學經世而已矣。理者,經世之的;數與文者,經世之器;而經史諸子者,經世之師承也

張栻曰:所謂『言語、政事、文學』,皆由一道入而有所自得者。至於德行,則默而成而以造其全,蓋不可以一事名也。彼三者,未免利仁之事;進乎德行者,則安仁之事也。

錢穆曰:本章四科之分,見孔門之因材設教,於文,之於政事,之爲德行,先後有其階序,而以通才達德爲成學之目標。後世既各鶩於專門,又多重文以爲學,遂若德行之與文學,均爲空虛不實,而與言語政事分道揚鑣,由此遂失孔門教育人才之精意

【論語筆解】曰:凡學聖人之道始於文,文通而後正人事,人事明而後自得於言言忘矣而後默識己之所行,是名德行,斯入聖人之奧也

【四書反身錄】曰:孔門以德行爲本文學爲末,後世則專以文學爲事,可以觀世變矣。自後世專重文學,上以此律下,下以此應上,父師以此爲教,子弟以此爲學,朋友以此切磋,當事以此觀風,身非此無以發,家非此無以肥,威知藉此梯榮,誰知道德爲重?或偶語及,便目爲迂,根本由此壞矣。根本既壞縱下筆立就千篇,字字清新警拔,徒增口耳之虛談,紙上之贅疣,究何益於身心?何補於世道耶?然則文不可學乎?曰亦看是何等之文。夫開來繼往,非文不傳,黼黻皇猷,非文不著,若斯之文,何可以不學。顧學之自有先後,必本立而後可從事也。否則,即文古如班馬,詩高如李杜,亦不過爲文人詩人而已。昔人謂大丈夫一號爲文人,斯無足觀,有味乎其言之也。

劉宗周曰:唐虞之際,五臣佐命;文武之興,十亂同心;尼山倡道,十哲濟美。達而在上其道行窮而在下,其道明。自陳蔡至終篇,皆記及門之彥,其學術經濟之蘊有如此者,中間瑕瑜並存,優劣互見,皆得與聞斯道聖人陶鑄之功於是乎大哉

雲門隱者按:孔子晚年歸魯,整理經典,傳之後世,故而晚年之弟子受業而傳之。傳經者,多在此時。

【附錄】

【東塾讀書記】曰: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皆聖人之學也,惟聖人能兼備之。諸賢則各爲一科,所謂『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也。惟諸賢各爲一科,故合之而聖人之學乃全。後世或講道學,或擅辭章,或優幹濟,或通經史,即四科之學也。

陳祥道曰:子張之才與於四友,曾子之孝幾於德行,而四科不稱之者,蓋論四科之時,二子之才未成故也。夫以二子之才,未成猶不列於四科,彼許商以四科論士,王莽以四科取士,不亦偽哉?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新解】【論語正義】【論語會箋】【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學案】【論語古義】【論語全解】【論語講要】、【周官·師氏】注、【吳公祠堂記】【文水縣卜子祠堂記】【四書解義】【四書反身錄】【東塾讀書記】。

遊客  發表於 2018-12-13 09:04
朱子曰:弟子因孔子之言,記此十人,而並目其所長,分爲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見。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