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韻》與《韻鏡》(包括《七音略》)在中古音的研究中是互為補充、缺一不可的。通過《廣韻》與《韻鏡》的分析比較,相互參證,中古音的聲母、韻母、聲調、音值及聲韻的配合情況就可以確定了。 1 l# B/ J% `2 d" ]$ m6 m) @
文章摘自網絡,如有侵犯您的權利请及時聯繫以處理
: Y3 Q( O0 {& L中古音的聲母和韻母6 T' L+ |$ D3 T7 ?( w6 D
一、中古音的聲母
; B# h1 J2 t! ~8 \* l9 I. ~3 {《廣韻》的聲母有三十七個,《韻鏡》的聲母有三十八個,二者的差別只在於,《廣韻》的喉音中有影、曉、匣、以(喻四)四母,《韻鏡》的喉音中則有影、曉、匣、雲(喻三)、以五母,所以《韻鏡》比《廣韻》多出一母。就《韻鏡》的情況來看,“雲”母已從“匣”母中分化出來,但尚未同“以”母合流,這種現象說明《韻鏡》所確定的聲母要晚於《切韻》(《廣韻》的聲母即代表《切韻》的聲母),但不會晚于守溫製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時期,因為在守溫的三十字母中雲、以已合流為喻。本書將中古聲母確定為三十七個,亦即《廣韻》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讓“雲”歸“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時期漢語聲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聲母表及其擬音(擬音均為國際音標)。
% L7 J/ Y' R. d) T7 b$ S: D. |, G. S. N9 y
中古聲母音值表# \) V: k/ U% T K' a( N/ V9 n4 I
3 Q7 x$ r7 K. O+ @* L `
1 L; a7 [ t; _# J5 m9 k: U表中的三十七聲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個,正齒音中多了五個,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數目沒有增減。
q" R$ p8 W3 l2 [7 j2 e, ^( k' e: \) D$ \ P. t, P0 N
二、中古音的韻母+ t; m) D+ f7 t2 @& r4 ^/ V
通過第三、四兩章我們得知,《廣韻》的韻類共有292類(王力《漢語史稿》的分類或王力《漢語音韻學》中的290類再加上戈開三和昔合三)。如果不計聲調,則為92類,其中所含韻母計有142類。《韻鏡》的韻類共有291類(比《廣韻》少一個戈開三),如果不計聲調,則為90類,其中所含韻母共有139類。兩相比較,《廣韻》比《韻鏡》只多出真合三、質合三及戈開三三個韻母。由此可以看出,《廣韻》切下字系聯的結果和《韻鏡》所列的韻類數是極其接近的,這說明了系聯結果的可靠性。本書把《廣韻》的142個韻母確定為中古的韻母,下面是這142個韻母的名稱及擬音,序次按92類的形式排列,其中平聲韻的擬音代表平、上、去三聲。5 A- [9 {0 R, b3 }2 Y: w5 T
3 Z/ p" [* d/ I( K中古韻母音值表,點擊參考
3 t+ y8 p( b. o$ {0 Z; d7 L( ?7 h* i1 _5 [) q
三、中古聲母和韻母的配合關係
' f1 L) A$ {, C8 G4 g$ P/ L0 k前面在介紹中古聲母和韻母的同時,已經涉及到了聲、韻之間的配合關係,現在我們將中古的聲母與韻母列成一個配合簡表,以便全面瞭解聲、韻的配合規律。表中不列具體的韻母,只列出其等屬。三等韻的情況比較複雜,故分成三等a、三等b、三等c三類。此三類所代表的韻母及特點詳見第四章第三節(《韻鏡》)“對中古韻母的分析”部分。表中“+”號表示聲、韻交叉處有音節。3 Q C! J+ H# q$ R
' U; j1 u6 K/ e/ L, u1 C中古聲韻配合簡表
& S1 z i$ [ B$ }& S) |2 H8 K; i+ V9 A1 I
" I& j0 J) d$ I3 _/ p從上表中可以看出,能和一、四等韻相拼的聲母共有19個:幫滂並明端透定泥精清從心見溪疑影曉匣來;能和二等韻相拼的聲母共有20個:幫滂並明泥知徹澄娘莊初崇生見溪疑影曉匣來[34];能和三等a類韻相拼的聲母共有11個:幫滂並明見溪群疑影曉匣;能和三等b類相拼的聲母共有34個:幫滂並明泥知徹澄娘精清從心邪莊初崇生俟章昌船書禪見溪群疑影曉匣以來日[35];能和三等c類韻相拼的聲母與b類韻的聲母相同,只是少一個“俟”而已[36]。同時又可以進一步知道,三等b、c兩類韻所能拼的聲母是最完備的,與一二四等韻及三等a類韻相拼的聲母除“端透定”三母外都可以和它們相拼;能夠與三等b、c兩類相拼而不能與一二四等及三等ɑ類韻相拼的聲母則有“邪俟章昌船書禪日群以”十個之多(群母可以與三等a相拼)。/ h3 `0 P. t7 G
V& y) N+ }( R1 D* n, E中古音的聲調
7 G, Z8 a: `) i) f9 W1 {中古的調類共有四個,即平上去入四聲。這在《切韻》《廣韻》《韻鏡》《七音略》等韻書和等韻書中都記載的很清楚。關於中古四個調類的調值現在則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從古人的描述中可以瞭解到一些大致的情況。下面是古人關於四聲調值的幾種描述。
# G$ j" L4 e5 W0 v' O# X隋劉善經在《四聲論》中說[37]:“昔周孔所以不論四聲者,正以春為陽中,德澤不偏,即平聲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熾如火,即上聲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離本,即去聲之象;冬,天地閉藏,萬物盡收,即入聲之象。”
( p6 l- b6 K, E唐陽寧公南陽釋處忠《元和韻譜》中說[38]:“平聲者哀而安,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4 i# r1 ?/ j% t; a8 K
唐時日本沙門安然在《悉曇藏》中描寫表(或疑表為袁之誤)信公所傳日譯漢音的聲調說:“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39]
5 \7 \: l- a( T$ {6 d9 G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道遠,入聲短促急收藏。”
e5 O3 `/ L) ]. `以上幾種描寫雖用語不盡相同,但描寫的特點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從中可以大體知道平聲的調子是平直的,上聲是上揚的,去聲是下滑的,入聲是短促的。我們根據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聲調值的大概,因為此四字本身就是對當時四聲調值的描寫。; x4 N1 W" E: Z/ v9 o( q% N" |3 S
由於中古四聲到今音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人很難把握現代四聲在中古時的調屬。為了便於初學,前人王鑒曾作《四聲纂句》,旨在將漢字按中古四聲輯成四字成語,以助記認。逐條讀之,合調成趣。今仿其例編成中古四聲歌訣如下,以供讀者參考。, f/ d Y: Z5 H& F7 x2 ^2 n5 O
; P- l/ q0 b ~中古四聲歌訣
: l) z# y4 _( f1 }河海未測 官場勢惡 朝野俱寂 明捧暗克5 [4 k3 j0 g0 ~2 G2 p
依草附木 鉤腿鬥角 垂死掙扎 無可救藥
1 y/ w% ^" s) B- ?4 ]仁美睡覺 忠保禦敵 兄弟怒目 相翦太急
8 u8 t( {- f+ [) b1 r3 O# V6 y9 t揮手告別 趨本背末 無禍自福 為善最樂$ c, O! P/ Y1 p( K
蘭紫桂白 梅有傲骨 人品正直 堯禹帝嚳9 a" g/ t+ n: b+ t1 @- B) b' j
相忍為國 懲忿去隙 君子意篤 模範事蹟- U1 i3 }$ i( ^
重返教育 夫子聖哲 書好字黑 人手二冊3 c, ]( [& |3 o) i' T
王冕善笛 回也好學 秦女弄玉 天狗望月
5 [0 ~5 y2 ]) J; Z歡飲坐席 民喜瑞雪 勤勉度日 雖苦快活
2 \2 V3 u* b, Y h7 P% I7 P; {車馬炮卒 中午對弈 拿土換錫 如此妙極1 S$ `. U1 L* y. W. Y2 Y% {! n+ z
# i$ S6 h- k3 t0 `* ~. \9 d1 ^
幾種重要的韻書和韻圖/ Y5 N' v7 Y6 Q D4 z* u) X
( x0 p8 o. z) Y- s1 l& K
一、《集韻》
1 W/ d. B6 r) @! p- N《廣韻》之後,陸續出現了幾種和《廣韻》同屬一系的韻書和韻圖,這些韻書和韻圖主要有《集韻》《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和《七音略》《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經史正音切韻指南》等。* _3 B; z' c% i c) q# N& F+ b7 l
《集韻》是《廣韻》的增修本。《廣韻》頒行三十一年後(宋仁宗景祐四年,西元1037年),太常博士宋祁、太常丞鄭戩上書指出《廣韻》“多用舊文,繁略失當”,皇帝遂詔宋祁、鄭戩與國子監直講賈昌朝、王洙共同對《廣韻》進行修訂,而令刑部郎中丁度、禮部員外郎李淑主持其事[40]。修訂的宗旨是“務從該廣”。修訂本于宋仁宗寶元二年(西元1039年)纂成刊行,皇帝賜名《集韻》。《集韻》的分韻也是二○六,但其餘內容與《廣韻》多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V/ D' j& V: Z) W' ^- u V, p7 u- l1.《廣韻》共分五卷。《集韻》則分為十卷,其中一二卷為上平聲,三四卷為下平聲,五六卷為上聲,七八卷為去聲,九十卷為入聲。
3 J1 M8 j( i7 @, [2.《集韻》的韻目用字、目次及韻目下所注的獨用、同用(《集韻》作“與……通”)與《廣韻》有所不同。例如《廣韻》的“肴”、“添”二韻目,《集韻》分別作“爻”、“沾”;《廣韻》“業第三十三乏同用”,《集韻》作“業第三十一”;《廣韻》“問獨用”,《集韻》作“問與焮通”。
% N7 Y P+ K; }# B( |3.《廣韻》收字26194個,《集韻》收字53525個,比《廣韻》多出27331個。這些多出來的字,有許多是古體、異體或俗體。例如:* W' g @8 h, y: r7 g. Z
穅 le="" o:bullet="t"> 糠 粇1 r" u/ ~3 t$ X5 r' Q" s
4.《廣韻》的注釋較繁,《集韻》的注釋較略。例如東韻“忠”字,《廣韻》注:“無私也,敬也,直也,厚也。亦州名,本漢臨江縣,屬巴郡,後魏置臨州,貞觀為忠州。”《集韻》注:“《說文》:'敬也。’亦州名。”
6 B: T# y2 T) n* @5.《集韻》對一些字的歸韻與《廣韻》不同,例如“因、堇、寅、銀、俊、囷”等字,《廣韻》歸在真韻,《集韻》則歸入諄韻。) @ G* g8 |, q1 n; k/ Z& f( o! ?- A5 R
6.對於破音字,《廣韻》將其字同時歸入有關韻中,在字下互注“又音”;《集韻》則未注。例如“涷”字,《廣韻》收入東韻,注“德紅切”“又都貢切”;同時收入去聲送韻,注“多貢切,又音東”。《集韻》收入東韻,注“都籠切”,同時收入送韻,注“多貢切”。
, Y$ r8 c6 d; y5 M9 R& e; x& y7.《集韻》改變了《廣韻》的一些切反切用字,例如“6”中所舉的涷字,《廣韻》作“德紅切”,《集韻》作“都籠切”。
0 f- g7 z3 @4 A6 i' j0 }8 @8 x8.《集韻》增加了一些字的又音,這些新增的音可能是古音,也可能是方音或為區別詞義而增加的新音。
5 i. o$ p u( M$ V' M/ L0 `$ w- Q J1 o
二、《壬子新刊禮部韻略》
( s6 P! u6 M; E6 ^6 h《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成書於南宋淳祐壬子年(1252年),是毛幌父子《增修互注禮部韻略》的修訂本,作者劉淵,江北平水人(今山西臨汾人)。《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有一種革新精神,它將《廣韻》、《禮部韻略》等書注明同用的鄰韻進行了合併,使二○六韻變成了一○七韻。該書已佚,現在只能從元代熊忠《古今韻會舉要》的記載中得知其分韻的情況是上平聲十五韻,下平聲十五韻,上聲三十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 J7 D( u( b' a, Z( U; [- T
一般所說的“平水韻”據說就是指劉淵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因為劉淵是平水人。但在劉書撰成二十多年以前,金人平水書籍王文鬱即編過一本韻書叫《平水韻略》,清人錢大昕曾見過一個刻本,書前有許古在金正大六年(1229年)寫的序。該書分韻為一○六韻,比劉淵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只少一個拯韻。王文郁是平水的書籍(官名),所以平水韻的得名也許始于王文郁的《平水韻略》。在《平水韻略》稍後,金人張天錫編了一本《草書韻會》,王國維曾見過一種本子[41]。該書分韻與《平水韻略》相同,書前有趙秉文于金正大八年(1231年)二月寫的序。元時陰時夫編了一部《韻府群玉》,分韻也是一○六。《壬子新刊禮部韻略》青韻的上聲“迥”韻獨用,“蒸”韻的上聲“拯”韻和“登”韻的上聲“等”韻相通,《韻府群玉》則是將“迥”與“拯”、“等”三韻歸為一韻。以上幾種韻書都屬於“平水韻”一類。“平水韻”對二○六韻歸併的具體情況如下:
: R2 v. r' a% N `+ {" J/ U' T k2 J3 z
上平聲十五韻
) k& C% f& o# }7 @一東 二冬(鐘) 三江 四支(脂之)2 y) A# P0 Y, m- J* ?! R
五微 六魚 七虞(模) 八齊9 Q* p% X% K0 S1 y
九佳(皆) 十灰(咍) 十一真(諄臻) 十二文(欣)
( m4 q% ~- A6 d十三元(魂痕) 十四寒(桓) 十五刪(山)$ j/ ^+ s+ d% V
, C7 r/ ]( a, `# V5 x1 x
下平聲十五韻
4 ] y& a: T) s" d& q7 \/ }$ o5 J一先(仙) 二蕭(宵) 三肴 四豪
# K$ ?) v. P; S G& W4 O% m五歌(戈) 六麻 七陽(唐) 八庚(耕清)
- {0 Y* h z* B; [/ X% g [% M九青 十蒸(登) 十一尤(侯幽) 十二侵
& E# O9 ?5 n; H2 n& W0 V7 _十三覃(談) 十四鹽(添嚴) 十五鹹(銜凡)3 p* M/ X9 L. m; U/ i# s, ~0 m
1 ?$ z' P" {% x- J上聲廿九韻
# l3 i, H) E; y7 ]8 x一董 二腫 三講 四紙(旨止)8 X3 H: V2 s2 H- p/ I
五尾 六語 七麌(姥) 八薺 d4 x8 A- e' T" @8 y8 o8 i* }
九蟹(駭) 十賄(海) 十一軫(准) 十二吻(隱)3 ?. {4 D: G& A& p( o4 Q. U/ S
十三阮(混很) 十四旱(緩) 十五潸(產) 十六銑 (獮)
) ~% x( ^5 @: [& z十七筱(小)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果). T4 p6 X( N. {% K8 g/ H% W
廿一馬 廿二養(蕩) 廿三梗(耿靜) 廿四迥(拯等)2 z( Z0 X: `' A7 G3 {
廿五有(厚黝) 廿六寢 廿七感(敢) 廿八琰(忝儼)
+ u& T( h2 `' ]5 g" s廿九豏(檻範)& n. L' Q+ h7 p- V2 I2 E
9 C' G1 W4 s% X* a去聲三十韻
@1 x" ]" F$ r8 g' L一送 二宋(用) 三絳 四寘(至志)
+ h% v9 R) {; U5 j( B2 U, c7 H- [五未 六禦 七遇(暮) 八霽(祭)
2 r6 L0 t% y& q- A九泰 十卦(怪夬) 十一隊(代廢) 十二震(稕)+ j8 T6 d: v3 N
十三問(焮) 十四願(慁恨) 十五翰(換) 十六諫(襇)+ w# }) h' z0 U3 O0 x% S* C6 H, I0 I
十七霰(線) 十八嘯(笑) 十九效 二十號$ \* c$ U( x7 b
廿一箇(過) 廿二禡 廿三漾(宕) 廿四敬(諍勁)
: L5 M1 X& c. c% x* Z5 L: e% b廿五徑(證嶝) 廿六宥(候幼) 廿七沁 廿八勘(闞)
0 b* G- Q- d# v% g* [4 \& \2 C廿九豔( 釅) 三十陷(鑒梵)* C) H# W w5 M% o7 l/ b3 E
+ Q- @5 N2 ?$ _$ N) `& d: s( j$ g& F
入聲十七韻
: t" a: G( W5 I7 z一屋 二沃(燭) 三覺 四質(術櫛)& Y4 z! \, B* {$ O+ Y; C; B
五物(迄) 六月(沒) 七曷(末) 八黠(鎋)5 g( [: I9 f o/ s& c
九屑(薛) 十藥(鐸) 十一陌(麥昔) 十二錫
! X6 R5 }& N/ e. C十三職(德) 十四緝 十五合(盍) 十六葉(帖業)
' B# u; `" h' N8 l* m' k十七洽(狎乏)# j/ c9 `0 K" p# Y. t& }8 \* j4 _- L
! a/ q& I$ N+ L9 E6 a
唐時雖還沒有“平水韻”,但詩人用韻的實際與評水韻的歸併是相同的。,“平水韻”就是根據這些獨用同用例歸併而成的,所以唐詩的用韻和“平水韻”是一致的。此舉幾首律詩為證。3 e. x$ e: h* x& I0 I4 a, k1 x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魚)
% a' U* _1 @+ R8 V$ ]. C5 t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魚)
7 B$ H" X& P$ J, j% R9 }白髮催年老,春陽逼歲除。(魚)
3 r" s0 U7 ^! p; j( K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魚) 魚韻[42]: v8 t6 I6 M. x# e
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 o# c$ b, m9 L G! E- Y% z& X" o0 k
5 D2 E0 ^* F- u) e# Z* Q流落征南將,曾驅十萬師。(脂)
) y7 S! N' \7 m" I. a1 W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之)% q9 A8 t; G* ^& Y9 T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支); p0 X) H. d+ \" ~4 N# V
茫茫江漢上,日暮欲何之?(之) 支韻* K3 T0 b) k1 q
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 L8 O. w, X0 g0 i2 ^% l
+ D" u% N% H- G! ^/ X( j# ]/ M' S牛渚西江夜, 青天無片雲。(文)
4 o' q; z) W) Y' V- x& u; Y) |* x3 A* P% [登舟望秋月, 空憶謝將軍。(文)3 X* A5 x; ^$ Z1 ]' C
余亦能高詠, 斯人不可聞。(文)
/ k7 }7 s1 e# f6 t" l$ O. w明朝掛帆去, 楓葉落紛紛。(文) 文韻
0 @% u" G+ W" H& t6 J* H& ^. u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 P; `; L% y8 Y: T9 D) t# L3 F9 X; ^
望君煙水闊, 揮手淚沾巾。(真)# \6 `8 L# g3 `
飛鳥沒何處? 青山空向人。(真)& U) e# D$ x* ]: b- l; P
長江一帆遠, 落日五湖春。(諄)4 H% G( K9 d/ t$ x( @; l; E \
誰見汀洲上, 相思愁白蘋。(真) 真韻1 v2 ]- p( k; N Q% P, H8 \
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 E Y# r) L, P- v
& }3 }$ u( D; f8 D! F; F h0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元)
: ]2 \/ c q# M; u" g7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魂) 元韻% r6 Q( {" B6 u/ @+ A
李商隱《登樂游原》6 G2 o- G7 R3 R6 F: i* U2 W( g: m
& P; f8 m% }1 h7 X9 x/ V P2 t
寂寂花時閉院門,(魂)美人相並立瓊軒。(元)
7 S _, I, _) n, k9 p含情欲說宮中事, 鸚鵡前頭不敢言。(元) 元韻! g/ h% o8 z, z
朱慶餘《宮詞》' i+ a; m. Q, v; ]# v( M6 C
1 B1 M0 O4 v5 s0 K% p- u昨夜星辰昨夜風,(東)畫樓西畔桂堂東。(東)
0 x1 t4 I( e$ Z$ g6 u5 T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東)3 F! A& ^( p4 Q5 k0 U
隔座送鉤春酒暖, 分曹射覆蠟燈紅。(東)
' i8 ^2 |& `3 |嗟爾聽鼓應官去, 走馬蘭台類轉蓬。(東) 東韻
" _( } G* }! T: u李商隱《無題》+ M7 {6 x# \5 f* K; K% C
. X, j, P% \% C6 r( n) R0 W* R由於“平水韻”的分韻比較符合唐代用韻的實際,且易於掌握,於是逐漸成了正統。明清時代科舉考試用的詩韻都是106韻,如清康熙年間張玉書等人奉詔編撰的《佩文韻府》(其簡本為《佩文詩韻》、《佩文詩韻釋要》)、餘照的《詩韻珠璣》、《詩韻集成》、汪慕杜的《詩韻合璧》、湯氏的《詩韻合璧》、惜陰主人的《詩韻全璧》等等。由於這些詩韻的分部都是一○六,所以也叫做“平水韻”。下面我們再舉幾首《紅樓夢》中的韻例,從中可以看到後代寫作律詩對平水韻的遵守之嚴格。/ O/ A* \9 f/ D! C$ \9 O
! F' I0 P' L/ f4 |6 Q; w* I0 G5 w
在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作品《紅樓夢》中,還有這樣的例子:2 U7 P$ k1 j2 w0 L4 |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 )迎春道:“這麼著,我就限韻了。”說著,走到書架前,抽出一本詩來隨手一揭。這首詩竟是一首七言律,遞與眾人看了,都該做七言律。迎春掩了詩,又向一個小丫頭道:“你隨口說個字來。”那丫頭正倚門站著,便說了個“門”字,迎春笑道:“就是'門’字韻,'十三元’了。起頭一個韻定要'門’字。”說著又要了韻牌匣子過來,抽出“十三元”一屜,又命那丫頭隨手拿四塊。那丫頭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塊來。寶玉道:“這'盆’'門’兩個字不大好做呢!”7 M; H& d( M! M
% ~/ V* R: @5 l/ B; x……李紈道:“我們要看詩了。若看完了還不交卷,是必罰的。”寶玉道:“稻香老農雖不善作,卻善看,又最公道,你的評閱,我們是都服的。”眾人點頭。於是先看探春的稿上寫道: 詠白海棠限門盆魂痕斜陽寒草帶重門,苔翠盈鋪雨後盆。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骨易銷魂。芳心一點嬌無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道縞仙能羽化,多情伴我詠黃昏。大家看了,稱賞一回,又看寶釵的道: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宜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李紈笑道:“到底是蘅蕪君!”說著,又看寶玉的道:秋容淺淡映重門,七節攢成雪滿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獨倚畫欄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黃昏。 大家看了,寶玉說探春的好。李紈終要推寶釵:“這詩有身分。”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們都有了?”說著,提筆一揮而就,擲與眾人。李紈等看他寫的道: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看了這句,寶玉先喝起彩來,說:“從何處想來!”又看下麵道: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眾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說:“果然比別人又是一樣心腸。”又看下麵道: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眾人看了,都道:“是這首為上。”李紈道:“若論風流別致,自是這首;若論含蓄渾厚,終讓蘅稿。”探春道:“這評的有理。瀟湘妃子當居第二。”李紈道:“怡紅公子是壓尾,你服不服?”寶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這評的最公。”又笑道:“只是蘅瀟二首,還要斟酌。”李紈道:“原是依我評論,不與你們相干,再有多說者必罰。”寶玉聽說,只得罷了。……3 m7 N6 o1 \( V* @. D
5 e$ W. c7 u m8 @
三、《七音略》
& q% e1 j/ d' r9 Q《七音略》的作者是宋人鄭樵(西元1104—1162年),刊行于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前後,收在鄭氏的《通志》之中。《七音略》與《韻鏡》屬於同一韻圖體系,反映的基本上也是《廣韻》的聲韻系統。在編排體例上,它與《韻鏡》有同有異,大同小異。具體如下:, s. `+ N, n& m
(一)聲母
4 B8 y8 u4 y* Z; y) f' E1.《七音略》的聲母和《韻鏡》一樣也是38個。《韻鏡》用七音和發音方法“清”、“次清”、“濁”、“清濁”的形式表示38個聲母,《七音略》則是採用三十六字母表示38個聲母(比三十六字母多一個俟母,喻母分成雲、以兩母),共列為23個豎行。
. q, \1 T8 W1 r; @, Z7 N" j2.在三十六字母下用羽、徵、角、商、宮、半徵、半商分別表示聲母的發音部位唇、舌、齒、牙、喉、半舌、半齒。
6 l1 D* [3 V9 F! h" a(二)韻部
% n+ }1 ^& n3 e P4 S" ]$ J1.《七音略》所分韻為二○六,歸為43圖,即43轉,與《韻鏡》相同。
. }) [8 n" B) r W" ~. l4 T2.各轉所含韻與《韻鏡》基本相同,稍有幾處不同。
; G/ g* @, K/ Y, t y3.《七音略》與《韻鏡》部分韻圖的次序不同。 ) V0 f; H, P5 h$ {, p, y
4.某些轉屬於開口還是合口,《七音略》與《韻鏡》也不一致。% V* Z6 G' r. p* V
(三)聲調
6 V+ C U$ B0 |/ Q7 R2 R8 K. v9 |《韻鏡》讓聲調隱含於韻中,《七音略》則明確在各轉的右方標明平上去入。1 B) q2 m, b' _8 z" Y) a
除以上三點外,圖中所列的小韻,《七音略》和《韻鏡》互有差異,且各有舛誤。總體來說,《七音略》的正確性比《韻鏡》多些。/ O- i/ F* u, d5 W2 Y' Y
" }* ]1 T8 V) L( H1 j$ _" v% e1 Q四、《四聲等子》+ S+ v. `3 Y6 O) ^$ q
《四聲等子》的撰者不詳,成書約在十二世紀以後,曾附于《龍龕手鑒》之後刊行,該書的重要特點是根據當時的實際語音把二○六韻歸為十六攝,把43圖並為20圖。其具體編排體例主要如下:4 `" ^* ?8 }# A, |# N p
(一)聲母. Z% k8 |- O0 H. U0 k$ p
《四聲等子》用三十六字母表示聲母,以牙、舌、唇、齒、喉、半舌、半齒為次,其中喉音的順序是曉匣影喻。9 G3 D. ^; |& k" H5 v
(二)韻部' ^' ~. \8 n( f v: s0 U/ L8 w+ K
將二○六韻歸為16攝,或一攝一圖,或一攝分居開合兩圖,或兩攝共一圖,全書分為20圖。各攝的次序及其所含韻的情況如下:8 O" y+ ^8 F. C& ~6 V4 w H
通攝:東冬鐘
. S( ?0 \& G( H* v2 s9 s8 d 效攝:豪肴宵(蕭併入宵)
7 o! x% o* b o c* i 宕攝:唐陽
6 a; v4 q# [* u/ ]. Y( e 江攝:江
. p0 D! H: Q4 Q0 n& a# R 遇攝:模魚虞5 s% c1 T2 V' K) _! ]/ h C8 ^- f+ I4 L
流攝:侯尤(幽併入尤)
+ I& R! B; p1 i 蟹攝:咍灰皆(佳併入皆)齊泰祭廢6 N- y) ~% S0 N8 E
止攝:脂微0 O' }' a5 l. n9 S3 c$ { U9 i! w3 r
臻攝:痕魂臻文真諄
0 Z! ^0 [1 D$ V# Z 山攝:寒桓山(刪併入山)仙(先併入仙)元& [7 Q _: k# B7 Y( U J
果攝:歌戈9 n4 C( p. i6 K: |$ D
假攝:麻* d. t& ~9 C( [% Q/ e& Y( p5 t
曾攝:登蒸5 Q: m4 {& d' x6 f1 p0 G7 t
梗攝:庚清青" E) R5 U7 i8 B1 ?
鹹攝:覃鹹凡鹽, r8 y& R. ^+ A! h1 a9 Z
深攝:侵
' ?! f, @9 X4 J) T' |(三)聲調
) ~& D* G* j& d+ t }. E: M0 G# z8 d《四聲等子》沒有明確地標出四聲,和《韻鏡》一樣是通過不同聲調的韻去體現平上去入四聲的。2 l+ g- e( T" m7 T% z! ]; E
9 l" d2 e5 q9 I# b3 r
五、《切韻指掌圖》) P- S: x; J1 a K
《切韻指掌圖》舊題司馬光撰,成書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清人莫友芝在《韻學源流》中對司馬光為該書作者的問題提出懷疑。近人鄒特夫經考證認為該書的作者為宋人楊中修。《指掌圖》對《廣韻》的不少韻部進行了合併(如東與冬、魚與虞、談與覃等)是研究等韻學和宋代語音的重要資料。這部書在性質上與《四聲等子》很接近,但在體例上有較大的差異:0 a9 [( b' p% h4 F: a
(一)聲母
# q+ c7 H1 b4 m M5 y. ^《指掌圖》以三十六字母表示聲母,排列為三十六行,其次序為:
- A) q3 [2 O% g1 z8 i( ]見溪群疑 端透定泥 知徹澄娘 幫滂並明 非敷奉微1 c* F7 n4 y# }& Q( J
精清從心邪 照穿床審禪 影曉匣喻 來日
" s; }, f6 F5 c1 P# q7 w這種次序與《韻鏡》、《七音略》不同,與《四聲等子》的排法也有一定差異。
7 C9 c' w, v0 ^9 D x5 b' K(二)韻部, k0 p8 g8 c. c
1.《指掌圖》全書共分二十圖,其內容與《四聲等子》的二十圖不完全相同。
: D1 T$ x# D. O4 {2.《指掌圖》沒有攝的名稱,但有攝的內容,按其各圖的特點進行歸類,共有十三攝,獨居一圖的韻為一攝,開合相配圖中的韻合為一攝。十六攝中的果與假、宕與江、梗與曾在《指掌圖》中被分別合為一圖,故比十六攝少了三攝。這十三攝可以稱作:! z0 ^) G. R3 ^. i: @
通 止 遇 蟹 臻 山 效 果(假) 宕(江) 梗(曾) 流 深 鹹
2 b. a! h. M: F# r3.《指掌圖》對開合的處理與《四聲等子》有所不同,如《四聲等子》將江韻歸於開口圖,《指掌圖》則將江韻歸於合口圖。
; v, n5 o: o- c$ u4.《指掌圖》對有些韻進行了合併,其內容與《四聲等子》的做法有同有異。, D: R F' ] L5 T
(三)聲調" D2 ]) t. z' b$ `4 M c( d
《指掌圖》像《韻鏡》一樣,讓平上去入四類韻分別居於四欄之末(每一欄分四個格子列等),同時在各欄之前明確標出四聲。# j& I4 m5 B) g
: U) Q p7 K: P8 P i
六、《經史正音切韻指南》
: o! | C# Q9 M" _《經史正音切韻指南》簡稱《切韻指南》,元代劉鑒撰。成書於元至元二年(1336年)。《切韻指南》與《四聲等子》的性質很接近。元熊澤民在《切韻指南•序》中說:“古有《四聲等子》,為流傳之正宗。然而中間分析尚有未明,不能曲盡其旨,又且溺於經聖仁然之法而失其真者多矣。安西劉君士明,通儒也。特造書府來訪于餘,出示其所編前賢千載不傳之秘,欲鋟諸梓以廣其傳。”劉鑒在自序中說:“故僕於暇日,因其舊制,以成十六攝。”據此,《切韻指南》製作時是以《四聲等子》作為藍本的,其體例與《四聲等子》基本相同,而與金人韓道昭的《五音集韻》互為補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0 H; d6 e E1 P" m7 L(一)將二○六韻歸為十六攝:這十六攝的順序與《四聲等子》不盡相同,它們是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曾、梗、流、深、鹹。" ~2 [1 g- l: z8 M( e
(二)將十六攝分為24圖,比《四聲等子》多出4圖。《四聲等子》把“江”附於“宕”,把“麻”附於“果”,把“梗”附于“曾”,《切韻指南》把“江”分出單列一圖,把“梗”分出變為開合兩圖,又將鹹攝開合混圖分開為開合兩圖,故成了24圖。具體情況如下:0 d' }/ l0 q9 s' Y p% ~+ C& ?
4 H/ Z F, I; t# \. g' y
1.通攝: 東冬鐘
2 F$ g d# G J! I$ U1 W2 B! x3 y2.江攝: 江9 j. G) \( `3 D- H/ g7 K2 @# ~
3.止攝開:脂微- N& } w7 V7 I+ P7 O1 |
4.止攝合:微脂/ a( n# o* i1 P. ]0 P
5.遇攝: 模魚虞
4 z, k* f+ _2 z+ b: n! P6.蟹攝開:咍皆齊泰祭+ A% V: N2 w+ M* p
7.蟹攝合:灰皆齊泰廢
. b: e8 t6 Z% I$ ?( C$ a8.臻攝開:痕真殷, M' T6 v& j# t. A9 j3 Q: C
9.臻攝合:魂諄文: h/ u! I3 u4 c q
10.山攝開:寒山仙元
0 `$ U6 l/ O$ ?9 B3 r11.山攝合:桓山元仙
; s& x; t6 W+ u: v2 a( V12.效攝: 豪肴宵( q* O1 |' c: ?7 H7 x( k; I7 d6 }
13.果、假攝開:歌麻
+ o3 @0 ~8 m3 h/ \0 ]0 j14.果、假攝合:戈麻
; ]$ N5 y6 a3 o. l" F& I) C: {15.宕攝開:唐陽
4 F& [, e& b4 Q, A16.宕攝合:唐陽
9 M' j0 t) D# o+ Y, h17.曾攝開:登蒸
( N' }. D' y0 @& ]* M# E+ l: ^18.曾攝合:登蒸! g1 V8 n) p* S# S- X
19.梗攝開:庚清青8 z6 o( S/ R. n! G5 U
20.梗攝合:庚清青8 h5 K5 t: R. r' B1 `( s- X
21.流攝: 侯尤
( a3 Y d% v6 i22.深攝: 侵
2 i; s" X2 x2 ]23.鹹攝開:覃鹹鹽/ }, S7 {: t1 ]9 s- i) }
24.鹹攝合:凡5 }- H0 U, y9 b( f2 B! q+ E
, W7 B& r; K; E
(三)《切韻指南》對一些韻進行了合併,合併的內容與《四聲等子》基本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