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与《韵镜》(包括《七音略》)在中古音的研究中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通过《广韵》与《韵镜》的分析比较,相互参证,中古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音值及声韵的配合情况就可以确定了。 1 J/ i5 A% u' c& o- @; t$ V w
文章摘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以处理 0 E) p$ K2 g4 m, @3 D+ z$ q$ r
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
2 [+ l) H: q# S+ H一、中古音的声母8 y) i1 F/ X! L/ ?, N w7 o
《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广韵》的喉音中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比《广韵》多出一母。就《韵镜》的情况来看,“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声母要晚于《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守温制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时期,因为在守温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为喻。本书将中古声母确定为三十七个,亦即《广韵》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让“云”归“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声母表及其拟音(拟音均为国际音标)。% f3 }: G4 ?/ b% |; _
) r; e2 j* p8 ~1 L( H中古声母音值表
n2 I- R2 D2 |' r7 V1 c/ |/ K& n+ z7 N7 s: T! l* Z
! W9 Q3 a6 f8 O( j
表中的三十七声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个,正齿音中多了五个,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6 G: P1 _. R% y" _' o! }: ]
) m/ |7 o, J3 l9 F二、中古音的韵母 L# W$ I( e* {
通过第三、四两章我们得知,《广韵》的韵类共有292类(王力《汉语史稿》的分类或王力《汉语音韵学》中的290类再加上戈开三和昔合三)。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2类,其中所含韵母计有142类。《韵镜》的韵类共有291类(比《广韵》少一个戈开三),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0类,其中所含韵母共有139类。两相比较,《广韵》比《韵镜》只多出真合三、质合三及戈开三三个韵母。由此可以看出,《广韵》切下字系联的结果和《韵镜》所列的韵类数是极其接近的,这说明了系联结果的可靠性。本书把《广韵》的142个韵母确定为中古的韵母,下面是这142个韵母的名称及拟音,序次按92类的形式排列,其中平声韵的拟音代表平、上、去三声。
& J; X* m8 P( K, ^' w1 V
0 H; \, ~% B4 I: K中古韵母音值表,点击参考
5 i3 Y) p& U3 ^; F
) U9 z* S/ E* U三、中古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1 b0 b1 {( N6 P+ E
前面在介绍中古声母和韵母的同时,已经涉及到了声、韵之间的配合关系,现在我们将中古的声母与韵母列成一个配合简表,以便全面了解声、韵的配合规律。表中不列具体的韵母,只列出其等属。三等韵的情况比较复杂,故分成三等a、三等b、三等c三类。此三类所代表的韵母及特点详见第四章第三节(《韵镜》)“对中古韵母的分析”部分。表中“+”号表示声、韵交叉处有音节。
; a2 A; m Q2 z$ g6 {/ p3 G$ S" Y; m- R( q0 ~& n
中古声韵配合简表. U0 j4 U( O1 j0 w/ d
0 g/ V# @, f6 w1 O4 _" e4 C! g" x- ?/ H" A5 j# a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能和一、四等韵相拼的声母共有19个:帮滂并明端透定泥精清从心见溪疑影晓匣来;能和二等韵相拼的声母共有20个:帮滂并明泥知彻澄娘庄初崇生见溪疑影晓匣来[34];能和三等a类韵相拼的声母共有11个:帮滂并明见溪群疑影晓匣;能和三等b类相拼的声母共有34个:帮滂并明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章昌船书禅见溪群疑影晓匣以来日[35];能和三等c类韵相拼的声母与b类韵的声母相同,只是少一个“俟”而已[36]。同时又可以进一步知道,三等b、c两类韵所能拼的声母是最完备的,与一二四等韵及三等a类韵相拼的声母除“端透定”三母外都可以和它们相拼;能够与三等b、c两类相拼而不能与一二四等及三等ɑ类韵相拼的声母则有“邪俟章昌船书禅日群以”十个之多(群母可以与三等a相拼)。
. n' p; s" H% j R- d- v* X; I# z0 w" h
中古音的声调) e* W, }3 S; V& }0 l4 A
中古的调类共有四个,即平上去入四声。这在《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等韵书和等韵书中都记载的很清楚。关于中古四个调类的调值现在则无从得知,但是我们从古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致的情况。下面是古人关于四声调值的几种描述。
- J; }0 Y" |, h, I隋刘善经在《四声论》中说[37]:“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
) V, T; c& r& ~7 `+ l) t唐阳宁公南阳释处忠《元和韵谱》中说[38]:“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 \8 L# Q$ e2 s7 R: i$ U9 e% ]2 F唐时日本沙门安然在《悉昙藏》中描写表(或疑表为袁之误)信公所传日译汉音的声调说:“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39]' Z6 ^9 M) E7 t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0 S6 `9 D6 E& g- N( C; Z以上几种描写虽用语不尽相同,但描写的特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从中可以大体知道平声的调子是平直的,上声是上扬的,去声是下滑的,入声是短促的。我们根据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声调值的大概,因为此四字本身就是对当时四声调值的描写。+ K* R7 o& F6 D) V2 x! b
由于中古四声到今音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很难把握现代四声在中古时的调属。为了便于初学,前人王鉴曾作《四声纂句》,旨在将汉字按中古四声辑成四字成语,以助记认。逐条读之,合调成趣。今仿其例编成中古四声歌诀如下,以供读者参考。3 O8 l: d7 P3 ]4 N: v' ^
' J3 o8 K4 @" X. N4 S2 [
中古四声歌诀
. A4 l/ F* V2 A9 _0 v a- K0 b河海未测 官场势恶 朝野俱寂 明捧暗克+ l0 n; [2 S2 A. ]# z
依草附木 钩腿斗角 垂死挣扎 无可救药
% q3 Y, M a$ |1 p; m d% C2 K仁美睡觉 忠保御敌 兄弟怒目 相翦太急
0 u! H) N3 Z# n8 k) H挥手告别 趋本背末 无祸自福 为善最乐
; L+ \3 ?, |/ x: K* b% L6 g+ t兰紫桂白 梅有傲骨 人品正直 尧禹帝喾- B: Q5 O. y% n: z* t/ o8 F
相忍为国 惩忿去隙 君子意笃 模范事迹( Y4 W6 C9 Z, z; {8 W
重返教育 夫子圣哲 书好字黑 人手二册
+ x0 X6 H% R$ u9 T# {王冕善笛 回也好学 秦女弄玉 天狗望月
, a* ^; i! T' T; |7 u6 B2 r欢饮坐席 民喜瑞雪 勤勉度日 虽苦快活
$ A, A* L; m1 w3 V J% r车马炮卒 中午对弈 拿土换锡 如此妙极! R, j" Q2 i0 h0 y, N
& l# D5 U/ d Z几种重要的韵书和韵图
. P3 n$ l. y! i& O; D) L. d( N1 q$ x' z0 b
一、《集韵》$ g8 g2 u& p* j( m! Y6 O$ L4 n
《广韵》之后,陆续出现了几种和《广韵》同属一系的韵书和韵图,这些韵书和韵图主要有《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等。
, D( p( C2 J/ A2 d+ H% m% A/ B《集韵》是《广韵》的增修本。《广韵》颁行三十一年后(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太常博士宋祁、太常丞郑戬上书指出《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皇帝遂诏宋祁、郑戬与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共同对《广韵》进行修订,而令刑部郎中丁度、礼部员外郎李淑主持其事[40]。修订的宗旨是“务从该广”。修订本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纂成刊行,皇帝赐名《集韵》。《集韵》的分韵也是二○六,但其余内容与《广韵》多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S) Z' f6 Z. X4 u$ [1.《广韵》共分五卷。《集韵》则分为十卷,其中一二卷为上平声,三四卷为下平声,五六卷为上声,七八卷为去声,九十卷为入声。
# B( f' E7 Y5 B1 S2.《集韵》的韵目用字、目次及韵目下所注的独用、同用(《集韵》作“与……通”)与《广韵》有所不同。例如《广韵》的“肴”、“添”二韵目,《集韵》分别作“爻”、“沾”;《广韵》“业第三十三乏同用”,《集韵》作“业第三十一”;《广韵》“问独用”,《集韵》作“问与焮通”。
+ r) ~* [9 Z$ D3 _3.《广韵》收字26194个,《集韵》收字53525个,比《广韵》多出27331个。这些多出来的字,有许多是古体、异体或俗体。例如:
9 q7 F2 D* m' `- |. }8 A7 k 穅 le="" o:bullet="t"> 糠 粇
% p' p, G: W2 d" n4.《广韵》的注释较繁,《集韵》的注释较略。例如东韵“忠”字,《广韵》注:“无私也,敬也,直也,厚也。亦州名,本汉临江县,属巴郡,后魏置临州,贞观为忠州。”《集韵》注:“《说文》:'敬也。’亦州名。”, o& Q$ k8 J3 b
5.《集韵》对一些字的归韵与《广韵》不同,例如“因、堇、寅、银、俊、囷”等字,《广韵》归在真韵,《集韵》则归入谆韵。. F2 w' z) U8 n& F: F- k& [
6.对于破音字,《广韵》将其字同时归入有关韵中,在字下互注“又音”;《集韵》则未注。例如“涷”字,《广韵》收入东韵,注“德红切”“又都贡切”;同时收入去声送韵,注“多贡切,又音东”。《集韵》收入东韵,注“都笼切”,同时收入送韵,注“多贡切”。
! c" q: e# c) v: w4 l7.《集韵》改变了《广韵》的一些切反切用字,例如“6”中所举的涷字,《广韵》作“德红切”,《集韵》作“都笼切”。
/ `5 P- {8 D0 G! @8.《集韵》增加了一些字的又音,这些新增的音可能是古音,也可能是方音或为区别词义而增加的新音。 B3 u. A; p4 v9 N. r/ w( C
7 p* s7 P" [- S! |二、《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5 F& S% \* o' b2 {4 s! f* G: n《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成书于南宋淳祐壬子年(1252年),是毛幌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的修订本,作者刘渊,江北平水人(今山西临汾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有一种革新精神,它将《广韵》、《礼部韵略》等书注明同用的邻韵进行了合并,使二○六韵变成了一○七韵。该书已佚,现在只能从元代熊忠《古今韵会举要》的记载中得知其分韵的情况是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三十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5 H/ `( _, r" o3 D$ k
一般所说的“平水韵”据说就是指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为刘渊是平水人。但在刘书撰成二十多年以前,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即编过一本韵书叫《平水韵略》,清人钱大昕曾见过一个刻本,书前有许古在金正大六年(1229年)写的序。该书分韵为一○六韵,比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只少一个拯韵。王文郁是平水的书籍(官名),所以平水韵的得名也许始于王文郁的《平水韵略》。在《平水韵略》稍后,金人张天锡编了一本《草书韵会》,王国维曾见过一种本子[41]。该书分韵与《平水韵略》相同,书前有赵秉文于金正大八年(1231年)二月写的序。元时阴时夫编了一部《韵府群玉》,分韵也是一○六。《壬子新刊礼部韵略》青韵的上声“迥”韵独用,“蒸”韵的上声“拯”韵和“登”韵的上声“等”韵相通,《韵府群玉》则是将“迥”与“拯”、“等”三韵归为一韵。以上几种韵书都属于“平水韵”一类。“平水韵”对二○六韵归并的具体情况如下:
7 ^3 r8 ?! `5 `+ k
8 A7 Q1 Q5 M4 u$ l5 u- p% m上平声十五韵
0 u3 U) y+ c: E! {一东 二冬(钟) 三江 四支(脂之)3 T- J1 P" R5 z2 q- F6 n
五微 六鱼 七虞(模) 八齐( E' g. M! t' Y. C3 g% p4 H- t1 m' U# W1 D
九佳(皆) 十灰(咍) 十一真(谆臻) 十二文(欣)* O: ?+ [6 ^" v/ z, Z0 }$ f
十三元(魂痕) 十四寒(桓) 十五删(山)/ |" u- G' m% @$ q" D; n/ l% J
% ]: f6 L( ~, O+ x下平声十五韵
4 i) j: p1 v) F# r7 B+ ]% D一先(仙) 二萧(宵) 三肴 四豪
9 k2 N7 N# G3 x' ~五歌(戈) 六麻 七阳(唐) 八庚(耕清)! k( E& r4 t( t# Q* A% W
九青 十蒸(登) 十一尤(侯幽) 十二侵
% C4 G- F1 }! a7 M* u! d' \( }十三覃(谈) 十四盐(添严) 十五咸(衔凡)
2 g- w2 q' m. S, Y/ N
( Q/ |% w+ E1 ?. T9 o$ r0 Z% z上声廿九韵
" t; r9 g+ T; Q* K# B& u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旨止)
$ [. s# b8 [5 L/ c+ T! l4 V7 Z五尾 六语 七麌(姥) 八荠8 F& Q1 D6 o9 J! Q
九蟹(骇) 十贿(海) 十一轸(准) 十二吻(隐)9 G% ?, J! k! t4 n" i/ x( h: }
十三阮(混很) 十四旱(缓) 十五潸(产) 十六铣 (狝) ^( X, V3 n* m% e
十七筱(小)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果)
8 g8 C1 e9 f* M1 w2 R廿一马 廿二养(荡) 廿三梗(耿静) 廿四迥(拯等)$ G( C8 e" f! m% \4 H
廿五有(厚黝) 廿六寝 廿七感(敢) 廿八琰(忝俨)
( f7 J. Y' N7 b廿九豏(槛范)
, Z! E! |; a1 R; q) I; w
4 V8 X2 u( U) ]* I) U, m去声三十韵
$ \: @9 e: Q; H- h一送 二宋(用) 三绛 四寘(至志)+ ]! g) H9 i+ O
五未 六御 七遇(暮) 八霁(祭)2 B# `5 l1 u$ A, l
九泰 十卦(怪夬) 十一队(代废) 十二震(稕)
1 `" x6 H* P: x/ {, K, D十三问(焮) 十四愿(慁恨) 十五翰(换) 十六谏(襇)
# Z- q+ X' ^. ^: H. t/ g# h十七霰(线) 十八啸(笑) 十九效 二十号
2 Q: P+ _- ]! S6 Q廿一个(过) 廿二祃 廿三漾(宕) 廿四敬(诤劲)
, r6 t: N0 ~$ _. Z% `- F9 J6 L廿五径(证嶝) 廿六宥(候幼) 廿七沁 廿八勘(阚)
* F+ v# e0 \( W) m/ K. A廿九艳( 酽) 三十陷(鉴梵): _7 _2 U% I; E0 q6 w
. e4 ?; u0 T* n! u5 s4 C入声十七韵6 J$ K5 k0 e' j. Y! g) L. d
一屋 二沃(烛) 三觉 四质(术栉)
% B0 ]) t1 u8 c+ O五物(迄) 六月(没) 七曷(末) 八黠(鎋)
& X2 s# ` l6 b% G* M$ T, D( I九屑(薛) 十药(铎) 十一陌(麦昔) 十二锡
- Q, B$ W, d6 _ A十三职(德) 十四缉 十五合(盍) 十六叶(帖业)
5 M9 ?9 i* I6 Q8 @6 A( Z U十七洽(狎乏)1 k# ?4 _1 u6 Z1 w8 [# d! I5 P
3 i" ~! n; ]8 y0 ]& M. m8 r; o
唐时虽还没有“平水韵”,但诗人用韵的实际与评水韵的归并是相同的。,“平水韵”就是根据这些独用同用例归并而成的,所以唐诗的用韵和“平水韵”是一致的。此举几首律诗为证。
$ a1 U& s. W( V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鱼)% F8 X1 n9 F2 T% n# p/ r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鱼): O5 w- [) }3 c+ w$ c; \
白发催年老,春阳逼岁除。(鱼)& q" k8 u. r( c4 b3 B3 g8 @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鱼) 鱼韵[42]
7 R4 H+ ?% c2 I/ M/ F. T) B5 t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y8 t7 a0 \: m; t+ h
+ `, ]1 p h7 c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脂)
; h* @; R5 m* x* |7 `; S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之) S; k- I7 d4 ~' u% p ^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支)
+ m x1 T! e& E- o6 L# n/ k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之) 支韵( I I! K7 @7 T. v6 y, M0 H& X- P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s+ U3 G: ]' q3 f
. N# q% S2 a4 r9 j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文)$ c6 T! p9 ?7 E; [7 ?! X/ N! t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文)
& F& M9 l& E" {. r4 c9 i. q8 Y+ h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文)
4 T0 w0 c" ]. M% h4 `明朝挂帆去, 枫叶落纷纷。(文) 文韵% c" g3 s) l2 Q( b0 }* w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6 W7 l5 I0 p6 F) |' a. e/ M' v
% ?/ \$ d$ P( ]" m/ X7 k- S5 k, M
望君烟水阔, 挥手泪沾巾。(真)
; V; ]5 r* \0 }* Z飞鸟没何处? 青山空向人。(真)
. v, v0 N! F) l# x长江一帆远, 落日五湖春。(谆)
& T/ Y# a* d2 m0 S谁见汀洲上, 相思愁白𬞟。(真) 真韵& ~$ E1 Q% b6 M+ g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 h9 g, _0 \4 m7 `( X2 T
6 d: R$ a- [6 {% I( q8 d#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元)
3 a# o0 p; G7 h(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魂) 元韵
9 x( r( O' W0 k李商隐《登乐游原》
- D$ ~9 B4 F5 H. Y2 W2 Y2 h s. E0 H% P: O& l" t
寂寂花时闭院门,(魂)美人相并立琼轩。(元)
2 ^0 E, d& [1 s2 x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元) 元韵: G& }) H0 \, C' D0 A; l
朱庆余《宫词》. A" R' a% n. @& ]; e, N* Q
/ \; X3 O1 D4 i+ ]) H3 B8 P2 u+ w
昨夜星辰昨夜风,(东)画楼西畔桂堂东。(东)& g: J, M+ X0 b' ]/ i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东)' u, m; v' x/ e! Q) Y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东)
* F: e) d* ]' s7 n1 o嗟尔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东) 东韵
; x6 t. l5 H/ }6 c& U" i6 o1 r! o李商隐《无题》3 R E! j" h. L& i
+ L0 z1 c; {% t* P+ V9 {1 h由于“平水韵”的分韵比较符合唐代用韵的实际,且易于掌握,于是逐渐成了正统。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用的诗韵都是106韵,如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人奉诏编撰的《佩文韵府》(其简本为《佩文诗韵》、《佩文诗韵释要》)、余照的《诗韵珠玑》、《诗韵集成》、汪慕杜的《诗韵合璧》、汤氏的《诗韵合璧》、惜阴主人的《诗韵全璧》等等。由于这些诗韵的分部都是一○六,所以也叫做“平水韵”。下面我们再举几首《红楼梦》中的韵例,从中可以看到后代写作律诗对平水韵的遵守之严格。
' M( N5 r/ L5 N9 O" ~1 r
0 |: O/ ]$ P7 p7 X- F( o在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中,还有这样的例子:
5 T4 k7 r0 o9 P6 L(《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迎春道:“这么着,我就限韵了。”说着,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这首诗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该做七言律。迎春掩了诗,又向一个小丫头道:“你随口说个字来。”那丫头正倚门站着,便说了个“门”字,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十三元’了。起头一个韵定要'门’字。”说着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抽出“十三元”一屉,又命那丫头随手拿四块。那丫头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块来。宝玉道:“这'盆’'门’两个字不大好做呢!”# ?& c0 [1 b3 v! D
2 E0 E* {$ S+ `. a$ M
……李纨道:“我们要看诗了。若看完了还不交卷,是必罚的。”宝玉道:“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的评阅,我们是都服的。”众人点头。于是先看探春的稿上写道: 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大家看了,称赏一回,又看宝钗的道: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说着,又看宝玉的道: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终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因又催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了?”说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李纨等看他写的道: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说:“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这评的最公。”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宝玉听说,只得罢了。……
* ^! B, O* p: H3 {, F4 u* H/ O) h, Q; d
三、《七音略》$ V( {+ U0 ?+ Y Y0 r' U1 d
《七音略》的作者是宋人郑樵(公元1104—1162年),刊行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前后,收在郑氏的《通志》之中。《七音略》与《韵镜》属于同一韵图体系,反映的基本上也是《广韵》的声韵系统。在编排体例上,它与《韵镜》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具体如下:
" V8 O% ?; s4 U+ F(一)声母
0 [* h7 }* a; K8 y) K; {" D1.《七音略》的声母和《韵镜》一样也是38个。《韵镜》用七音和发音方法“清”、“次清”、“浊”、“清浊”的形式表示38个声母,《七音略》则是采用三十六字母表示38个声母(比三十六字母多一个俟母,喻母分成云、以两母),共列为23个竖行。
. t8 o0 w4 x( o l2.在三十六字母下用羽、征、角、商、宫、半征、半商分别表示声母的发音部位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 Y% F A! M' E" N( G7 }' t. I3 _4 A
(二)韵部
/ Y& T7 S4 e) T1.《七音略》所分韵为二○六,归为43图,即43转,与《韵镜》相同。, p! s" M* H" k) h5 I5 s
2.各转所含韵与《韵镜》基本相同,稍有几处不同。5 q* V( d' q4 U/ b# E# L* v3 ~
3.《七音略》与《韵镜》部分韵图的次序不同。 4 N5 I+ {# j, A# v# T
4.某些转属于开口还是合口,《七音略》与《韵镜》也不一致。( T5 W2 h# }9 g5 Y" \
(三)声调
5 F1 |. G8 F4 q; S1 A《韵镜》让声调隐含于韵中,《七音略》则明确在各转的右方标明平上去入。! ` l: [9 x: G9 [& ~* b' B
除以上三点外,图中所列的小韵,《七音略》和《韵镜》互有差异,且各有舛误。总体来说,《七音略》的正确性比《韵镜》多些。+ v, g/ w3 k4 F
4 d! b( ?% U# x1 `( y! j四、《四声等子》+ G- V5 E$ c" L, `+ j! T- p D
《四声等子》的撰者不详,成书约在十二世纪以后,曾附于《龙龛手鉴》之后刊行,该书的重要特点是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把二○六韵归为十六摄,把43图并为20图。其具体编排体例主要如下:
5 k7 K7 C$ U+ \5 B1 [1 Q$ ^(一)声母7 ~% Z& D+ O( p& l4 f" i& Y [
《四声等子》用三十六字母表示声母,以牙、舌、唇、齿、喉、半舌、半齿为次,其中喉音的顺序是晓匣影喻。+ C* o4 s/ O; U# L3 Y1 p3 A+ R0 M4 W
(二)韵部- a2 R$ S: K- d) v g( B8 g0 ]
将二○六韵归为16摄,或一摄一图,或一摄分居开合两图,或两摄共一图,全书分为20图。各摄的次序及其所含韵的情况如下:
* |) g) I/ r, J1 S$ p8 p 通摄:东冬钟- s, e" G- U+ w4 X$ Q
效摄:豪肴宵(萧并入宵), F, V. f: i6 h+ L0 N% |. L
宕摄:唐阳
4 @7 s3 ?7 P5 j% j9 w+ J 江摄:江2 @( U3 ?/ }' c v, L4 i0 u
遇摄:模鱼虞! p" W- a. A. t
流摄:侯尤(幽并入尤)
- ?7 T9 P& e1 c1 s3 F1 J 蟹摄:咍灰皆(佳并入皆)齐泰祭废2 X5 b4 E6 l) V! f1 m: n* [
止摄:脂微7 S" B: O, e+ |
臻摄:痕魂臻文真谆
. P. b6 `- k/ N: p$ \' ]0 _" ]4 W 山摄:寒桓山(删并入山)仙(先并入仙)元' s: s3 J. H1 y* J1 b
果摄:歌戈* }2 ]. w7 a; ^( w
假摄:麻5 x+ d; ?1 f9 b) ~% B' I+ Q
曾摄:登蒸
. a& u7 u d# b& \5 ? 梗摄:庚清青
, X( S2 ?8 o9 h Z6 o 咸摄:覃咸凡盐4 [! v' I4 s8 s M1 ]
深摄:侵
- }) o; P7 F6 t4 F$ s$ Y(三)声调
0 f0 b$ F9 I5 o. [; D: w& ~+ P" Y( r《四声等子》没有明确地标出四声,和《韵镜》一样是通过不同声调的韵去体现平上去入四声的。, ]. g2 @( [3 R: x' N, H3 c
4 A! i! M" N. l* s. A3 n, k6 a- e* W
五、《切韵指掌图》/ C( ]+ g3 u4 D0 H# {* x, M' T
《切韵指掌图》旧题司马光撰,成书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清人莫友芝在《韵学源流》中对司马光为该书作者的问题提出怀疑。近人邹特夫经考证认为该书的作者为宋人杨中修。《指掌图》对《广韵》的不少韵部进行了合并(如东与冬、鱼与虞、谈与覃等)是研究等韵学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资料。这部书在性质上与《四声等子》很接近,但在体例上有较大的差异:+ |0 v- N' J4 ~
(一)声母. |+ f2 @$ V% B2 |/ S
《指掌图》以三十六字母表示声母,排列为三十六行,其次序为:8 y d/ P9 G+ @& W
见溪群疑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 ^9 S/ p; C d3 f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影晓匣喻 来日/ Y0 U& G, K! m
这种次序与《韵镜》、《七音略》不同,与《四声等子》的排法也有一定差异。2 e- `5 O% t6 S9 F1 k
(二)韵部
4 h, _5 C, Y; a. o1.《指掌图》全书共分二十图,其内容与《四声等子》的二十图不完全相同。
2 E" F) v$ @: Y* G Y2.《指掌图》没有摄的名称,但有摄的内容,按其各图的特点进行归类,共有十三摄,独居一图的韵为一摄,开合相配图中的韵合为一摄。十六摄中的果与假、宕与江、梗与曾在《指掌图》中被分别合为一图,故比十六摄少了三摄。这十三摄可以称作:: f2 j: y2 i8 N: v2 H& ~
通 止 遇 蟹 臻 山 效 果(假) 宕(江) 梗(曾) 流 深 咸2 T7 A/ k H! _+ l* D/ B( }5 c
3.《指掌图》对开合的处理与《四声等子》有所不同,如《四声等子》将江韵归于开口图,《指掌图》则将江韵归于合口图。
! ~( M, k( ~2 p4.《指掌图》对有些韵进行了合并,其内容与《四声等子》的做法有同有异。
# S" }, M4 s* l+ T: {: Q5 H6 r(三)声调
/ i( a/ d1 B) a2 U2 x《指掌图》像《韵镜》一样,让平上去入四类韵分别居于四栏之末(每一栏分四个格子列等),同时在各栏之前明确标出四声。
/ ]' ~1 {0 N. v
3 s6 S1 H# o& q/ g: h) x六、《经史正音切韵指南》8 D; Y) X' v' P c; {0 h: J8 c0 N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简称《切韵指南》,元代刘鉴撰。成书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切韵指南》与《四声等子》的性质很接近。元熊泽民在《切韵指南•序》中说:“古有《四声等子》,为流传之正宗。然而中间分析尚有未明,不能曲尽其旨,又且溺于经圣仁然之法而失其真者多矣。安西刘君士明,通儒也。特造书府来访于余,出示其所编前贤千载不传之秘,欲锓诸梓以广其传。”刘鉴在自序中说:“故仆于暇日,因其旧制,以成十六摄。”据此,《切韵指南》制作时是以《四声等子》作为蓝本的,其体例与《四声等子》基本相同,而与金人韩道昭的《五音集韵》互为补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T* I' x: ?9 D( t
(一)将二○六韵归为十六摄:这十六摄的顺序与《四声等子》不尽相同,它们是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曾、梗、流、深、咸。2 n1 b6 B R! m4 U9 t- }8 h/ y
(二)将十六摄分为24图,比《四声等子》多出4图。《四声等子》把“江”附于“宕”,把“麻”附于“果”,把“梗”附于“曾”,《切韵指南》把“江”分出单列一图,把“梗”分出变为开合两图,又将咸摄开合混图分开为开合两图,故成了24图。具体情况如下:
- t* e6 f' m- O: ~) E! c8 z
: y! `, _! _9 m- Q; I1.通摄: 东冬钟
9 k V3 D. Q" S8 f, ]. J5 Y4 r2.江摄: 江
8 ~; o! a/ o$ S9 {7 g% G3 [3.止摄开:脂微
4 a2 O& T( v; q, R; n+ B4.止摄合:微脂% Z* {7 z# ~- }; S! [ b7 X
5.遇摄: 模鱼虞4 T( |' s; G1 u% j G
6.蟹摄开:咍皆齐泰祭: _% y1 T8 v8 O" C" B/ u) I/ n' A
7.蟹摄合:灰皆齐泰废
. V* U, F! t: u0 y8 _5 s6 X" s5 b8.臻摄开:痕真殷
/ p @: `+ T" P9.臻摄合:魂谆文
) v- ?9 {8 x$ z9 k. u% x" N) c( ?10.山摄开:寒山仙元
) L, i1 }0 w0 i1 r+ V$ l11.山摄合:桓山元仙
8 k( c; t* ? r2 ]) c2 h$ m12.效摄: 豪肴宵. _1 }1 y- k7 Y& K9 S' R
13.果、假摄开:歌麻
2 o+ H& a; o# q8 }5 t14.果、假摄合:戈麻* I$ O' G( b5 q5 U3 P$ Z
15.宕摄开:唐阳
3 T, W' e. E. R) X% M) H- r16.宕摄合:唐阳
4 R2 p2 Q1 H% g( r17.曾摄开:登蒸
( \2 n5 q0 R& V18.曾摄合:登蒸/ w! Y6 Z6 R7 J- C4 H$ X p% \' D; K
19.梗摄开:庚清青
7 e N0 z3 u. e" {20.梗摄合:庚清青" U" K' {+ d6 {' \$ @% D/ V/ E' g
21.流摄: 侯尤: Q3 t; `6 Q8 a& ~: m7 ^/ [0 I( B
22.深摄: 侵
( K% _2 }+ e1 U9 g23.咸摄开:覃咸盐) A: A& D. c6 h' D, D) m. B
24.咸摄合:凡/ S) a7 `, U+ G# { t% t
* I q! M' P3 F+ _& N! K(三)《切韵指南》对一些韵进行了合并,合并的内容与《四声等子》基本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