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26|回復: 0

[文化反思] 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複製鏈接]
雪峰山人 發表於 2011-12-12 11: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史载:秦孝西元年下令求贤,商鞅初以帝王之道游说,不能用;继说之强国之术,孝公大悦,遂用之。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然而秦孝公死后,商鞅被秦惠王车裂以徇,其死惨不忍睹。细读《商君书》,本人对此有二个解读。


一、商鞅变法的目的不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


  商鞅认为:神农教耕,当时的人民还没有完全掌握耕种技术,谁能推广先进的耕种技术,势必获得人民的支持而王天下;汤、武时期,则是武力至上的时代,谁拥有强大的战争机器,谁就能打败对手称王天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使用仁义道德治理国家就能称王天下。


  开塞第七曰: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画策第十八曰: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时变也。


  这是商鞅提出变法主张的重要认识基础,国力强盛是立足于诸候之间、称霸诸候的根本。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壹赏、壹刑、壹教。


  赏刑第十七曰: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所谓壹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清浊,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商鞅将达到国家富强的唯一手段定位在了战功。


  令商人无利可图,不贵酒肉之价,褊急之民重刑而连其罪,农恶商,商疑惰,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壹言第八曰: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战法第十曰: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商鞅提出农战,并不是以人民生活幸福为根本目的,提倡农战的社会舆论是为了达到称霸诸候的目的。弱民第二十曰: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人民只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人民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唯一途径就是战功和农耕,虽然在战争中有死亡的可能,但一旦自己不死,生活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治理国家只有二件事:一、对外战争,显示强大,呑并他国。二、发展生产,不断积累国家财富。在这二件事中,商鞅都没有把人民生活幸福作为治国的一个基本内容,而只是利用了人民趋利避害的心理,用战功授官予爵,抑制商贾、技巧之人。外内第二十二曰:故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


二、商鞅变法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法治,就是人民群众要遵守法律的规定,执政者也要遵守法律的规定,并且,人民能够在法律的规定下,用非暴力的方式更换执政者。然而商鞅变法的法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慎法第二十五曰: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相对于举贤能治理国家,商鞅提出了以战功和农耕来治理国家。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并且将此手段命名曰:法。目的是为了与用《诗》、《书》、礼乐手段治国的内容区别开来。君臣第二十三曰: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


  加强君主对政策自觉遵守的道德修养,是商鞅关注的一个重点,修权第十四曰: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言事君。商鞅的法治就是希望君主能够谨守以战功和农耕来治理国家,并且是国家授官予爵的唯一手段。商鞅不是从根本上站在现代法治的角度上制约君主,而是用君主的好恶来制约臣子和人民,仍然是人治的一种。与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提高君子个人道德修养没有本质的区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