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3|回覆: 1

[中醫入門] 如何學習中醫?余浩:最好能拜一兩個草醫為師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9-9-14 12: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難學,所以很多人學不好,用不好。大部分人學習中醫,是教條式的,不會理解,只會照着教科書去『畫瓢』,所以用中醫看病時,總是力不從心,有勁使不出。

中醫非科學論,中醫無用論,存藥棄醫論,大概由此而生。

那麼,如何學習中醫,如何用中醫看病呢?民間中醫余浩先生的文章【學好中醫,最好能拜一兩個草醫為師】值得一看。

文章主題線索,是依據其自身學習中醫,用中醫的經驗『信、求、疑、悟、行』來敘述的。

所謂信,首先就是針對西醫話語權提出的。近代以來,中醫非科學論囂於塵上,中醫是否『科學』其實不重要,因為科學的內涵沒人講得清楚,但是,如果中醫人用中醫來看病,卻還要質疑中醫是不是科學,那麼中醫人肯定是用不好中醫理論的。其次,『信』是針對中醫無用論,存藥棄醫論提出的。西醫進來之前,中醫人看不好病,肯定會認為自己學習不精,但是西醫來了之後,人們不再認為是自身能力的問題,而是中醫理論本身不能治病,能治病的只是中藥。這當然很荒唐,所以余浩先生的文章第一個就提出要『信』中醫。

所謂求,就是要有渴求中醫、中藥理論知識的欲望,欲望是一個人進步的動力。當然,求的欲望是要基於『能用、會用、好用』的前提,只有極少數人對於中醫是出於興趣上的『追求』,而中醫的傳承也往往在於這一部分人。求,用儒家話語來說,是多『學』。

所謂疑,不是說要質疑、懷疑中醫理論知識,而是指要多點問為什麼。中藥能起作用,為什麼?不能起作用,又為什麼?是理論用錯了嗎?還是理論本身沒有就具體情況進一步細化?等等,放在儒家話語裡,就是多『思』。疑與求,實際就是學與思的關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意思就是說,學習理論知識,要經常思考這個知識,如舉一反三,問為什麼等,而思考理論知識,必須要基於自己實證過的理論知識,不能天馬行空,胡亂推測。

所謂悟,就是『實踐檢驗真理』,是『理解了理論知識』之後,對理論知識以實踐去『創新』。放在儒家話語裡,是『知』,知一直被理解為『知識』,這是不對的,知,是智字的古字字形原本,智的內涵更接近『智力』。

所謂行,就是實踐,實證,學習理論的目的,當然是用,所謂學以致用。但是實踐也不能止於實踐,要『形而上』,將形象的實踐,提升為理論,所以,悟與行,實際上是儒家話語裡的知與行的關係。

余浩先生的文章里,不但概括了『信、求、疑、悟、行』的概念,還具體的進行了分析,實在是新人們入門中醫,學習中醫的思維啟蒙之文。

如何學習中醫之信,要信中醫基礎理論

如何學習中醫之信,要信中醫基礎理論

信,要相信中醫的療效

信,要相信中醫的療效

信,要相信中醫的思維方式

信,要相信中醫的思維方式

如何學習中醫之求

如何學習中醫之求

如何學習中醫之求,多向書本求

如何學習中醫之求,多向書本求

如何學習中醫之求,多向草醫求

如何學習中醫之求,多向草醫求

如何學習中醫之求,求之於自然

如何學習中醫之求,求之於自然

如何學習中醫之存疑

如何學習中醫之存疑

如何學習中醫之悟

如何學習中醫之悟

如何學習中醫之悟,悟於生活

如何學習中醫之悟,悟於生活

如何學習中醫之悟,取象於各種現象

如何學習中醫之悟,取象於各種現象

如何學習中醫之行

如何學習中醫之行

如何用中醫看病

如何用中醫看病

如何學習中醫之總結

如何學習中醫之總結

讀完余浩先生的文章,是不是有種毛塞頓開、淋漓盡致的感覺?如何學習中醫這個疑慮,頃刻之間已然消逝!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7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習醫之道:從信到行的五重境界

余浩先生所言"信、求、疑、悟、行"五字,實為習醫之要訣。信者,非迷信之信,乃明理後之篤定。中醫之道,源遠流長,歷經數千年臨床驗證,其理論體系自成一格。今人以科學為唯一準繩,殊不知科學亦在不斷自我否定中前進。信中醫者,當信其整體觀、辨證論治之智慧,而非拘泥於現代科學解釋。

求者,貴在主動。中醫典籍浩如煙海,非主動求索不能得其精髓。余先生強調拜草醫為師,實因民間醫家多存古法,其經驗直接來源於臨床,較之學院派更為鮮活。習醫者當如饑似渴,既讀經典,又訪明師,方能見多識廣。

疑者,乃求真之始。對中醫理論不可盲從,當於臨床中驗證。然疑之目的非為否定,而為更深理解。悟者,則是由疑而生的飛躍。中醫講究"醫者意也",需在長期實踐中體會陰陽五行之妙用,非死記硬背可得。

行者,最終歸宿。中醫是實踐醫學,理論再精妙,不用於臨床皆為虛談。余先生強調"能用、會用",正是此意。習醫者當早臨證,在治病中完善理論認知,形成自己的診療思路。

今人習醫之弊,在於重理論輕實踐,重書本輕師承。若能循此五字,腳踏實地,假以時日,必能登堂入室,得中醫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