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01|回覆: 4

[中藥材種植資訊] 中藥材種植熱度居高不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9-11-2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藥種植

中藥種植

隨着國家開始對中醫藥越發重視,不僅市場對中藥的需求增大,人們也開始有意識的開始考慮種植中藥材的可行性,由此也帶動了中藥材種植的熱度。

近幾年在種植藥材高收益的刺激下,全國各地種藥熱潮愈演愈烈,各大藥企、飲片廠也在各產區建設了『千畝或萬畝藥材種植基地』,同時,承包土地大戶也多選擇了藥材種植,於是,上百畝,上千畝的藥材種植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天山腳下,東海之濱生根發芽。

當前中藥材種植已處高速發展階段,仍有不少種植戶在擴大種植面積。那麼,中藥材種植熱度為何不減?

近兩年漲高價的藥材 藥農種植熱情不減

儘管近兩年整體藥市行情萎靡不振,但是,也有少數藥材價格逆勢走高,如:前胡,2016年下半年前胡從28元起步上揚,到年底漲至46-47元,進入2017年上半年漲至55元,下半年價格已漲至75元左右。雖然步入2018年前胡價格開始回落,但是,依然在55元以上堅挺運行。前胡畝產干品200公斤,種植戶畝收入仍在萬元以上,誰能擋住藥農種植熱情。

近兩年漲高價的藥材還有吳茱萸,吳茱萸從2013年的35-36元(江西產,中花)進入上升通道,到2014-2015年漲至85-90元,2016年下半年高升至280元左右,進入2017年繼續高歌猛進,9月份漲至400元以上,到2018年產新前達到550元上下。吳茱萸價格連續多年高升,大大刺激了產區藥農種植積極性,湧現出上百畝、上千畝,甚至萬畝種植基地。

近幾年白胡椒價格也持續多年高價,2011年初從40元價格起航,到6月已漲至60元左右,一直持續到2013年11月,2014年價格漲至80-90元,2015年漲到了95-98元,7月最高成交價102-105元。雖然8月後白胡椒價格稍有回落,但是,依然堅挺在90元以上,2016年價格逐漸下滑到85元上下,2017年進一步下滑至55-60元。

由於白胡椒持續近7年高價,可以想象藥農種植熱情有多高。受近幾年價格上漲影響,藥農種植熱情不減的藥材還有白朮、草果、丹參,柴胡等。


處於中高價位的品種 種植面積仍不小

有不少家種藥材價格不高不低,對比近幾年高價屬於低價,但是,對比低價又屬於中高價位,知母、防風、北沙參、元胡、浙貝、麥冬、太子參、黨參、當歸等,就處於不高不低的中高價。

例如:知母,近兩年價格一直在15-17元(安徽產)上下浮動,與2012-2016年期間7-8元價格對比,漲幅已達100%,但,又比2010年20元的價格低點。對於藥農來說知母價高出10元以上就有種植積極性。這兩年北沙參價格回升至27-30元,比前兩年16元價格漲幅近半,但,與2011年38元左右的價格對比又不算高價;還有家種防風,2011年漲至35元左右,2014年跌至13元上下,低價持續到2016年上半年,這兩年價格回升至25-27元。

像這種價格處於中高價位的藥材,藥農種植積極性仍高,種植面積怎能調減下來?

近幾年元胡價格一直在45-55元上下波動,比2013年80元左右的高價低了不少,但是,比2010年初22元左右價格仍高出50%。種植戶畝收入仍在5000元左右,藥農怎輕易放棄種植。

雖然近兩年浙貝、麥冬、太子參、黨參、當歸價格漲漲落落,但是,與近幾年低價對比仍處中高價位,種植戶畝收益不錯,這些藥材種植面積仍不小。

野生藥材連續多年高價,刺激人工大面積發展種植雖然我國野生藥材資源極為豐富,但亂采濫獵情況十分嚴重,有些藥材經過長期的無序的採挖正在不斷萎縮,甚至到了面臨枯竭的地步。隨着野生藥材逐年採挖產量不斷下降,其價格也因產量銳減而不斷攀升。

如:重樓,2005年價格還在45元上下浮動,如今市場價格漲至1200元左右;白及,2006年價格在36元左右徘徊,2016年市場價格已漲至850元;川貝,2005年價格在500元(松貝)左右,2016年市場價格已漲至2900元,目前市場價格3100元;豬苓,自2007年突破百元(陝西產,小統)價格以來,近十年來價格一直穩步攀升,2010年底價格已漲至200元以上,2014年高升至300元左右,高價一直持續到2015年。

蒼朮,2013年價格還在32元(光統)上下浮動,目前市場價已突破百元高價。

覆盆子,2013年初價格在50元上下徘徊,2014年下半年漲至190元左右,2016年繼續高升至280元以上,2017年3月飆升至330元左右,高價持續到2018年初。

近幾年創歷史高價的野生藥材還有蔓荊子,2015年上半年價格在17-18元上下運行,2016年5月已高升至90元以上,2017年漲至180-200元,目前市場價格仍堅挺在200元以上。

受多年高價刺激,有不少野生藥材轉向家種,並且獲得成功,如:白及,最先只有少數人嘗試種植,種植成功後開始在全國大力推廣,近幾年白及種植遍及全國各地,不僅雲南、貴州、四川、江西等老產區擴大種植,而且,河南、山西、陝西、河北、山東,安徽等非傳統產區也有大量引種種植。

成百上千畝白及在長江、黃河兩岸『安家落戶』,初步估計,到2017年全國白及家種面積達8萬畝以上。白及生產嚴重過剩,導致價格直線下滑,目前市場價格跌至300元左右。

近幾年野生藥材變家種,並且種植得到大面積擴種的藥材有豬苓、覆盆子、蔓荊子,蒼朮。其中,豬苓、覆盆子已供大於求,價格跌幅較大,豬苓從200元以上跌至70元上下,覆盆子從300元以上跌至100元左右。蔓荊子、蒼朮家種面積也擴大不少,只是因庫存空虛,暫時價格沒有回落。如果1-2年內蔓荊子、蒼朮仍居高不下,今後幾年種植面積將繼續擴大。

中藥種植產業

中藥種植產業

糧食作物價低,藥農仍樂意選擇藥材種植

近幾年糧食作物價格普遍走低,種植一畝小麥、稻穀收入不過千元左右。儘管有些藥材價格也不算高,但是,多數藥農仍選擇了藥材種植,尤其,有着傳統藥材種植的老產區。

例如:川芎、澤瀉、白芷、百合、玉竹、鬱金、生地、山藥、牛膝、菊花、紫菀、瓜蔞、車前子、梔子、蓮子,靈芝等。這些藥材價格並不高,畝收入2000元左右,收入高者不過3000元。通過和當地種植糧食作物收益對比,多數藥農仍樂意選擇藥材種植。

大戶種藥積極性不減、扶貧,合作社為藥材種植推波助瀾在種植藥材高收益的影響下,不但老產區千家萬戶藥農種藥積極性不減,而且,湧現出不少承包土地種藥大戶,尤其一些土地流轉的地方,包地大戶多選擇藥材種植,少則上千畝,多則上萬畝,種植的品種也是五花八門。有丹參、玄參、桔梗、白芷、草決明、紫蘇、菊花、西紅花、金銀花、枳殼、梔子、白及,知母等。

近幾年我國正加大農村扶貧力度,地方政府把種植藥材作為扶貧項目,免費為農戶提供種苗和技術,如:湖北鶴峯縣為鼓勵貧困戶種藥積極性,在容美鎮免費發放貝母種子;甘肅省武山縣鴛鴦鎮免費發放黃芩、冬花等藥材種苗,發展藥材種植500多畝。近幾年在扶貧政策的推動下,中藥材種植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

總之,近幾年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發展藥材種植確實富了一方百姓,但是,如果盲目發展藥材種植,勢必導致生產過剩,出現低價爛市行情,給種植戶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只有根據市場行情變化,針對性選擇品種種植,才能降低種植風險,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作者:鄭智文

遊客  發表於 2019-11-4 19:54
國家要興起中藥種植,作為新農業,這是造福人類的民生政策啊,支持!
汪柯 發表於 2025-3-31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藥材種植熱潮之成因探析

當前中藥材種植熱潮的持續升溫,實乃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之結果。究其根本,可從政策導向、市場供需、經濟收益三方面加以剖析。

其一,政策扶持為根本動因。國家近年相繼頒布【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中醫藥法】等政策法規,將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此等頂層設計,既為產業注入強心劑,亦為種植者吃下定心丸。各地政府配套出台土地流轉、技術指導等扶持措施,形成政策合力。

其二,市場需求持續擴大。隨着"治未病"理念普及,中藥飲片、中成藥及保健品需求年均增長15%以上。特別如前胡等道地藥材,因臨床療效確切,價格雖經波動仍保持高位運行。據調研,合格前胡畝收益可達常規作物3-5倍,此等比較效益自然吸引資本湧入。

其三,產業鏈條日趨完善。龍頭藥企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通過訂單農業降低種植風險。如某上市藥企在武陵山區建設萬畝基地,既保障原料品質,又使藥農獲得穩定收益。這種產加銷一體化模式,有效化解了"種易賣難"的傳統困境。

然需警醒者,藥材種植講究"道地性",盲目擴種易導致品質下降、價格波動。建議種植者:一則選擇適宜品種,二則掌握GAP規範,三則關注市場周期。唯有理性種植,方能使中醫藥產業行穩致遠。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4-1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藥材種植熱潮的產業邏輯與文化思考

當前中藥材種植熱潮的持續升溫,實為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之結果。從產業經濟視角觀之,此現象折射出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深層變革;從文化傳承維度察之,更彰顯中華醫藥文明的時代復興。

一、市場供需的結構性驅動
1.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中醫藥法】的頒布實施,以及中藥材GAP認證制度的完善,構建了產業發展的制度保障。數據顯示,2022年中藥材市場規模已達20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

2. 價格傳導機制顯效
如文中所述前胡、吳茱萸等品種的價格走勢,典型呈現"蛛網模型"特徵:當期價格決定下期產量,而供需彈性差異導致價格周期性波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藥材如白胡椒維持7年高價周期,形成顯著的"價格記憶效應",持續強化種植者預期。

二、種植結構的深層變革
1. 生產方式轉型升級
傳統散戶種植正向規模化基地轉變,文中提及的"千畝基地"現象,實為土地流轉政策與農業現代化協同作用的結果。這種轉變既提升生產效率,也帶來道地性維護的新挑戰。

2. 品種選擇的市場化導向
藥農對白朮、丹參等品種的持續偏好,反映市場機制已深度介入傳統藥材生產。值得注意的是,中高價位的防風、北沙參等品種保持穩定種植規模,體現市場需求的多元化特徵。

三、文化生態的雙重影響
1. 道地藥材認知覺醒
隨着"浙八味""四大懷藥"等道地概念普及,種植者開始注重生態環境與藥材品質的關聯,這是傳統文化智慧的現代回歸。

2. 風險意識有待加強
當前種植熱潮中存在的盲目擴種現象,暴露出對中藥材"三年漲、三年跌"市場規律認識不足。2015年太子參價格暴跌的教訓猶在眼前,值得從業者警醒。

建議與展望:
1. 建立動態監測體系,完善價格預警機制
2. 加強道地藥材地理標誌保護
3. 推動"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
4. 注重傳統炮製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中藥材種植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是文化實踐。在產業熱潮中保持理性認知,在現代化進程中堅守傳統精髓,方能使千年藥香永續芬芳。吾輩當以"慎終如始"的態度,推動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
黃果冶 發表於 2025-4-7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藥材種植熱潮的產業邏輯與可持續發展芻議】

當前中藥材種植熱潮的持續升溫,實為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之結果。究其根本,可從經濟規律、政策導向及產業轉型三個維度加以剖析。

從市場供需層面觀之,價格槓桿始終是調節種植規模的核心機制。如文中所述前胡、吳茱萸等品種的價格持續高位運行,本質上反映了供需關係的動態平衡。以吳茱萸為例,其價格自2013年35元飆升至2018年550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72%,此等資本回報率遠超傳統農作物。然需警醒者,藥材價格周期往往呈現"高價-擴種-過剩-低價"的波動規律,2017年白胡椒價格由峰值105元回落至60元即為明證。此正合【史記·貨殖列傳】"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之經濟循環理論。

政策驅動因素亦不可忽視。【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頒布實施,標誌着中醫藥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各地方政府配套出台的種植補貼、土地流轉等優惠政策,形成制度性激勵。但需注意,當前"萬畝基地"建設熱潮中,存在重規模輕道地的傾向。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強調"凡諸草木昆蟲,產之有地",若忽視傳統道地產區原則,恐影響藥材品質。

就產業轉型而言,中藥材種植的集約化趨勢折射出農業現代化的深層變革。傳統散戶種植正向"企業+基地+農戶"模式轉變,此乃產業升級之必然。然其中隱憂在於,部分種植戶盲目跟風擴種,缺乏市場預判能力。清代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有云:"藥性之變遷,視乎土性之異同",大規模單一品種種植可能導致土壤連作障礙等生態問題。

建議從業者當秉持三重原則:其一,建立價格預警機制,參考中國中藥協會發布的種植指南;其二,遵循道地性原則,優先選擇傳統適宜產區;其三,探索林藥間作、輪作休耕等生態種植模式。政府部門宜完善中藥材追溯體系,制定差異化補貼政策,引導產業健康發展。

要之,中藥材種植熱潮乃市場規律使然,然可持續發展仍需傳統智慧與現代管理的有機結合。唯有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方能使這一傳統產業行穩致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