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9|回覆: 2

[儒家學說] 班固【漢書禮樂志】詩解5周室大壞內則致疾損壽外則亂政傷民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2-4 21: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班固漢書樂志詩解5周室大壞內則致疾損壽外則亂政傷民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
題文詩:
周道始缺,怨刺詩起.王澤既竭,詩不能作.
王官失業,雅頌相錯,孔子論而,定之曰吾,
自衛反魯,然後樂正,之與,各得其所.
是時周室,大壞諸侯,恣行設兩,觀乘大路.
陪臣管仲,季氏之屬,三歸雍徹,八佾舞廷.
制度遂壞,陵夷不反,桑間濮上,鄭衛宋趙,
之聲並出.內則致疾,損壽外則,亂政傷民.
巧偽因而,飾之以營,亂富貴之,耳目庶人,
求利列國,以相間故,秦穆遺戎,而由余去,
齊人饋魯,而孔子行.至於六國,魏文侯最,
為好古而,謂子夏曰:寡人聽古,樂則欲寐,
及聞鄭衛,不知倦焉.子夏辭而,辨之終不,
見納自此,禮樂喪矣.禮崩樂壞.漢興樂家,
有制氏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大,樂官但能,
紀其鏗槍,鼓舞而不,能言其義.高祖時,
叔孫通因,秦樂人以,制宗廟樂.大祝迎神,
於廟門奏,嘉至猶古,降神之樂.皇帝入廟,
門奏永至,以為行步,之節猶古,采薺肆夏,
干豆上奏,登歌獨上,歌不以管,弦亂人聲,
欲在位者,遍聞之猶,古清廟歌.登歌再終,
下奏休成,之樂美神,明既饗也.皇帝就酒,
東廂坐定,奏永安樂,美禮已成.房中祠樂,
高祖唐山,夫人所作.房中,至秦,
名曰壽人.凡樂也者,樂其所生,禮不忘本.
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孝惠二年,
使樂府令,夏侯寬備,簫管更名,曰安世樂.
高廟,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
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孝武,廟奏盛德,
文始四時,五行之舞.武德舞者,高祖四年,
作象天下,樂己行武,以除亂也.文始舞者,
曰本舜之,招舞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
示不相襲.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
十六年更,名曰五行.四時舞者,孝文所作,
以示天下,之安和蓋,樂己所作,明有制也;
樂先王樂,明有法也.孝景,武德舞以,
為昭德以,尊大宗廟.至孝宣采,昭德舞以,
為盛德以,尊世宗廟.諸帝廟皆,常奏文始,
四時五行,舞雲高祖,六年又作,昭容樂之,
禮容樂.昭容者猶,古昭夏主,出武德舞.
禮容,主出文始,五行舞也.舞人無樂,
將至至尊,之前不敢,以樂也故;出用樂言,
舞不失節,能以樂終.大氐皆因,秦舊事焉.
 【原文】  周道始缺,怨刺之詩起。王澤既竭,而詩不能作。王官失業,【雅】、【頌】相錯,孔子論而定之,故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是時,周室大壞,諸侯恣行,設兩觀,乘大路。陪臣管仲、季氏之屬,三歸【雍】徹,八佾舞廷。制度遂壞,陵夷而不反,桑間、濮上,鄭、衛、宋、趙之聲並出。內則致疾損壽,外則亂政傷民。巧偽因而飾之,以營亂富貴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國以相間。故秦穆遺戎而由余去,齊人饋魯而孔子行。至於六國,魏文侯最為好古,而謂子夏曰:『寡人聽古樂則欲寐,及聞鄭、衛,余不知倦焉。』子夏辭而辨之,終不見納,自此禮樂喪矣。【譯文】
周朝開始無道的時候,怨恨諷刺的詩開始興起。帝王的恩澤枯竭後,詩就不能再寫了。帝王的官員失去職位,【雅】、【頌】就出現混雜現象,孔子加以研究然後進行確定,所以他說: 『我從衛國回到魯國後,音樂被糾正了,【雅】和【頌】有了各自原有的用途。』這時候,周王朝嚴重衰敗,諸侯肆意橫行,設立了兩觀,坐天子的車。諸侯的臣子管仲、季氏之流,娶了三個女人,還在撤鱔時演奏【雍】樂,在室內舞蹈八佾。制度於是被敗壞,逐漸衰落下去,桑間、濮上、鄭、衛、宋、趙的樂聲一同出現,對內則造成疾病減少壽命,對外就擾亂政治傷害百姓。奸巧虛假用它來修飾,以擾亂富貴人的耳目。平民百姓用來求取利益,各諸侯國用來互相離間。所以秦穆公把女樂給西戎後由余就離開了,齊人賞給魯國女樂孔子就走了。到了六國的時候,魏文侯最好古,但他對子夏說: 『寡人聽古樂就想打瞌睡,等到聽鄭、衛之音的時候,我就不知道疲倦了。』子夏責讓他並且加以辯論,但最終不被接受,從此以後禮樂就失掉了。
   【原文】  漢興,樂家有制氏,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大樂官,但能紀其鏗槍鼓舞,而不能言其義。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大祝迎神於廟門,奏【嘉至】,猶古降神之樂也。皇帝入廟門,奏【永至】,以為行步之節,猶古【采薺】、【肆夏】也。干豆上,奏【登歌】,獨上歌,不以管弦亂人聲,欲在位者遍聞之,猶古【清廟】之歌也。【登歌】再終,下奏【休成】之樂,美神明既饗也。皇帝就酒東廂,坐定,奏【永安】之樂,美禮已成也。又有【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樂】,至秦名曰【壽人】。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曰【安世樂】。
 高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孝武廟奏【盛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樂己行武以除亂也。【文始舞】者,曰本舜【招舞】也,高祖六年更名曰【文始】,以示不相襲也。【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時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蓋樂己所自作,明有制也;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孝景采【武德舞】以為【昭德】,以尊大宗廟。至孝宣,采【昭德舞】為【盛德】,以尊世宗廟。諸帝廟皆常奏【文始】、【四時】、【五行舞】云。高祖六年又作【昭容樂】、【禮容樂】。【昭容】者,猶古之【昭夏】也,主出【武德舞】。【禮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舞人無樂者,將至至尊之前不敢以樂也;出用樂者,言舞不失節,能以樂終也。大氐皆因秦舊事焉。【譯文】
漢朝建立後,樂家有制氏,因為知道郊廟朝會的正樂和五聲六律而世代任大樂官,但衹能記下它的節奏,而不能說出它的含義。高祖的時候,叔孫通依靠秦朝的樂人製作宗廟的音樂。
  祝在廟門迎接神靈,演奏【嘉至】樂,就像古代使神降臨的音樂。皇帝進入廟門,演奏【永至】樂,作為行走的節奏,就像古代的【采薺】、【肆夏】樂。獻上干豆,演奏【登歌】,衹有上一人歌唱,不用管弦擾亂人的聲音,希望當官的都能聽到,就像古代的【清廟】之歌。【登歌】演奏兩遍後,再奏【休成】樂,讚美神明已經享受了祭祀。皇帝到束廂去飲酒,坐好後,演奏【永安】樂,讚美祭禮已完成。又有【房中祠樂】,是漢高祖的唐山夫人所創作的。周朝有【房中樂】,到秦叫【壽人】。凡音樂,喜歡它所創作的,禮是不要忘記根本。高祖喜歡楚國的音樂,所以【房中樂】有楚國音樂的旋律。孝惠二年,讓樂府令夏侯寬備齊簫管,就改名為【安世樂】。
高廟裹演奏的是【武德】、【文始】、【五行】的舞蹈音樂;孝文廟裹演奏的是【昭德】、 【文始】、【四時】、【五行】的舞蹈音樂;孝武廟裡演奏的是【盛德】、【文始】、【四時】、【五行】的舞蹈音樂。【武德舞】,是高祖四年時創作的,用來象徵天下人喜歡自己用武力來平息動亂。【文始舞】,是說原本是舜帝時的【韶舞】,高祖六年時改名為【文始】,表示不互相沿襲。 【五行舞】,本來是周朝的舞,秦始皇二十六年改名為【五行】,【四時舞】,是孝文帝所創作的,用來表示天下的安詳平和。音樂是自己所創作的,表明音樂是有規律可循的;喜歡先王的音樂,表明音樂是有法則可依的。孝景帝採用【武德舞】製成【昭德舞】,是為了尊崇大宗廟。到孝宣帝時,採用【昭德舞】製成【盛德舞】,用來尊崇世宗。
  各帝廟都經常演奏【文始】、【四時】、【五行舞】等。高祖六年時又製作了【昭容樂】、【禮容樂】。【昭容樂】,就像古代的【昭夏樂】,主要出自【武德舞】。【禮容樂】,主要出自【文始】、【五行舞】。舞蹈的人沒有音樂,是表明將到最為尊敬的人面前時不敢用音樂;使用音樂,是表示舞蹈不失去節奏,能合着音樂結束。造大抵都是照着秦朝的舊事而來的。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3-28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禮樂志】疏義第五:周室禮壞樂崩與漢初宗廟樂制考

周室衰微之際,雅道陵遲,怨刺之詩勃興。及至王澤竭涸,詩道遂寢。太師失其官守,雅頌淆亂,孔子週遊返魯,乃正樂章,使【雅】【頌】各安其位。然此時周室已大壞,諸侯僭越,管仲三歸,季氏八佾,制度崩頹。鄭衛新聲盛行於桑間濮上,內傷性命,外害政教。巧偽之徒飾邪說以惑視聽,列國交爭以利相傾。秦穆公贈女樂而使由余去國,齊人饋歌伎致孔子去魯。魏文侯雖號好古,然聞古樂則寐,聽鄭聲則醒,子夏雖力辯其非,終不能挽狂瀾於既倒。

漢興之初,制氏世掌大樂,僅能記鏗鏘鼓舞之節,而不能明其義理。高祖命叔孫通采秦樂人遺制,創宗廟之樂:大祝迎神奏【嘉至】,取法古之降神;皇帝入廟奏【永至】,擬【采薺】【肆夏】為節;登歌獨詠不雜管弦,效【清廟】遺意;終獻奏【休成】,以頌神明。此雖因秦制而作,實存三代遺響。

按:班固此篇揭示禮樂衰變之跡,周室之壞始於制度僭越,成於人心逐利。漢初制樂雖粗具規模,然已失"樂以象德"之本,惟存儀節之用。叔孫通所定廟樂,表面承古制,實則雜秦聲,此即"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之延續。禮樂之重,不在聲容之盛,而在教化之本,此理千古同慨。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4-11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禮樂志】第五段經義闡微

周室衰微之際,禮樂崩壞之象已現端倪。班固此段所述,實為三代禮樂制度嬗變之關鍵節點,其文脈可分三重義理:

一、周禮崩壞之徵
周道既缺,呈現"內聖外王"雙重危機。內則【鄭】【衛】新聲流行,致"疾損壽",此樂失其和也;外則諸侯僭越禮制,如管仲"三歸"、季氏"八佾",此禮失其序也。子夏與魏文侯"古樂新聲"之辯,恰如【樂記】所云"鄭音好濫淫志",揭示"德音之謂樂"的禮樂本質已被解構。孔子"自衛反魯"而正樂,正是以【雅】【頌】定位重建禮樂秩序,然終不能挽周室傾頹之勢。

二、漢制因革之道
叔孫通制宗廟樂,實為"因損益"的禮樂重建。其制分五重儀軌:迎神奏【嘉至】(類【九夏】)、入廟奏【永至】(擬【采薺】)、登歌仿【清廟】、終獻用【休成】、禮成奏【永安】,皆暗合【周禮·大司樂】"分樂而序"之法。尤重"登歌不以管弦亂人聲",正得【尚書】"聲依永"之旨。至若【房中樂】由楚聲改造,既存"樂其所生"之本,又合"以樂德教國子"之訓,可謂"禮從宜,樂從俗"的典範。

三、舞樂象徵體系
漢代廟樂體系建構尤具深意:【武德舞】取"止戈為武"之義,【文始舞】承【韶】樂揖讓之德,【五行舞】應五德終始之說,【四時舞】法陰陽調和之道。孝景改【昭德】、孝宣易【盛德】,皆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禮制原則。班固特筆"舞人無樂"之制,實本【禮記】"樂由天作,禮以地制"的天地秩序觀,強調"樂者所以象德"的政教功能。

要而論之,此段揭示禮樂制度三重辯證:其一,禮樂隨王權興替而損益,然"百王之變不離其宗";其二,漢承秦制而注入儒家義理,完成"霸王道雜之"的文化整合;其三,廟樂體系建構體現"樂與政通"的治理智慧。班固之述,非僅史筆實錄,實為漢代禮樂重建提供"通古今之變"的範式思考。讀者當於此窺見禮樂文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生生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