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是不是神秘不可捉摸,難以理解呢?它是否可代替全部診察方法呢?
首先我們肯定把脈並不是什麼神秘、難以理解的一件事。一個正常的人,他的脈搏每分鐘該跳幾次,它的壓力大小,它衝激脈管壁的幅度和強度等等,都有它一定的規律,一定的"常數",如果全身或某一部分發生病變時,這種規律,就會遭到擾亂或破壞,這是可以理解的。古人根據無數的臨床實踐,把病理性的脈搏歸納為二十多種,雖然其中有一些確有"心中了了,指下雖明"的情況,但基本精神則在於掌握脈的"至數"(即每分鐘跳多少次),脈位的高、低,脈狀的大、小、長、短、曲、直,脈勢的有力、無力、流利、不流利這幾點。
從至數方面說,一般以一呼一吸四至為"平脈"(即平常無病的脈)。如果超過此數,則稱為"數脈"(數音速),不足此數則稱為"遲脈"。數脈一般應屬於"熱證",表示全身或局部機能的亢進,遲脈-般應屬於"寒證",表示全身或局部機能的衰退,這是很合理的。
從脈位高低說,中醫以輕輕下指.脈搏卻躍然指上的情況為"浮脈"。以重按才可能摸到的情況為"沉脈"。浮脈一般認為病理生理的傾向集中在體表,屬於"表證"。沉脈-般則認為病理生理的傾向集中在體內,屬於"裡證"。這也沒有什麼不可解之處。
從脈狀大小方面說,脈波在指頭下幅度大,即稱為大脈,幅度小即為脈小或細脈。一般認為前者屬"氣虛",後者屬於"血虛"。
從脈勢的有力無力方面說,有力的即屬於"實證",無力的即屬於"虛證",至於怎樣是氣虛、血虛、實證、虛證,以後我們還要談到,這裡暫不多提。
總起來說,中醫的脈名雖多,都可以歸納在以上幾個範疇之內。如芤、滑、洪脈可歸到浮脈類,伏脈、濡脈可歸到沉脈類,緩、微、濡脈可歸到遲脈類,弦、緊、實脈可歸到數脈類等。
而脈的形狀又須和脈勢相結合,同一脈形,有力、無力所反映的病態,是有很大出入的。如浮脈有力主風,無力主虛。沉脈有力主食積,無力主氣。遲脈有力主疼痛,無力主冷。數脈有力主熱,無力主瘡等。
當然,具體的病人脈象,大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二種或二種以上脈形同時發現的。這種情況中醫稱為"相兼",更能說明病症的性質。
在把脈裡面有兩個問題是使人懷疑的:第一個問題是以脈的部位分配臟腑的問題,如所謂“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這是中醫脈學最受人攻擊的地方。古代也有部分名醫對這個問題提出異議,但畢竟同意的人占多數。第二個問題是專以某種脈形來推斷所患系何種疾病問題。比較合理的說法是以脈象來觀察疾病的性質、傾向性,如前面所說的“浮脈主表、沉脈主理、數脈主熱、遲脈主寒”等等,這是古今中醫所-致公認的,也是相當正確的。
摘自新浪博客莱芜下江南,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