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視角下的國家起源研究述要】
近二十載,中國學界於國家起源之探究,承乾繼坤,融貫中西,既賡續古史辨派之實證精神,復汲考古新獲之養分,蔚為大觀。筆者觀常懷穎先生【述評】一文,其梳理脈絡精當,今試以國學維度補益之。
一、經史互證之新詮 昔王國維倡"二重證據法",今學者更以甲骨金文佐證【尚書】【禮記】所載"協和萬邦""天下為共"等觀念,揭示夏商之際"家國同構"之制。如對陶寺遺址圭表測日遺蹟之考釋,正與【堯典】"曆象日月星辰"相契,彰顯王權與天象觀測之關聯,此即【易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之實證。
二、禮制文明的考古呈現 良渚、石峁等遺址所見玉禮器體系與宮城布局,恰合【周禮】"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之說。考古所見"重器唯葬"現象,印證【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治理邏輯。此間研究尤重"器以藏禮"(【禮記·樂記】)的物質文化闡釋,使三代禮制研究突破文獻窠臼。
三、道統與政統之辨 當代學者重新審視【孟子·萬章】"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之論,結合龍山時代聚落層級化研究,提出"禪讓制"或為部落聯盟向國家過渡的治理模式。郭店楚簡【唐虞之道】與考古發現的早期權力更迭痕跡互為表里,凸顯先秦儒家"天下為公"理想的歷史根基。
四、未來研究之展望 建議加強金文族徽與【世本·氏姓篇】的譜系對照,深化【禹貢】九州與考古學文化區的空間疊合研究。當以【大學】"物有本末"之訓,平衡物質遺存與精神建構之關係,方得國家起源之全貌。
要之,今日國家起源研究,實乃傳統考據學與現代考古學的和鳴。學者當效太史公"究天人之際"的胸懷,使地下之材料與紙上之遺文共證中華文明之本源。(計4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