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慎〖说文〗:『牙,牡齿也(牡据段玉裁当为壮,壮齿即大齿)。象上下相错之形。
,古文牙。』
王筠〖文字蒙求〗:牙,当口上下齿谓之齿,在颐内者谓之牙。虎牙亦曰牙。牙形平,故象其上下相切之形。
牙,指位于口中两侧的臼齿,形状平缓,主要用来磨碎食物,所以又称为磨牙。由于臼齿可以咬合地非常紧密,所以造字时便用上下相错相合的两个牙齿表示。牙字甲骨文笔者未见,金文第一、三例是上下相错之形,第二例则是侧转牙齿,左右之形。战国文字第一例承袭金文第二例,不过下部拉长,与后来篆文隶书与楷书一脉相承。战国文字第二例与〖说文〗古文相近,乃是在牙字下面加了一个齿字,成为牙声符,齿义符的形声字。
牙与齿是有区分的。牙是两侧的臼齿,形状平。而齿则是中间的门齿、犬齿,形状尖且不能臼和,即『当口上下齿谓之齿,在颐内者谓之牙』。成语『咬牙切齿』就很能形象地说明两者的区别。因为牙可以咬合在一起,所以说咬,齿则用切。又〖诗经〗『谁谓雀无角,谁谓鼠无牙』,雀本来没有角,鼠本来没有牙(臼齿),却有门牙(即齿)。在诗中,因为雀和鼠可以穿屋穿墙,似有角牙,所以用了反问句。从此句诗可以看出,牙齿当时既有区别,也有混用的趋向。后来牙齿逐渐不分混用。
齿字造形,表示口里面漏出的牙,后来上面加止表示声音,成为止声符齿义符的形声字。
整理:勇精-独立者
编辑:张子鸾
图片来源:小学堂、中华语文知识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