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32|回復: 1

[音韵学] 七夕怎么过最完美·一份来自宋代的过节指南

[複製鏈接]
中州音 發表於 2017-8-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马上七夕了,一定很多人在找七夕攻略吧。现在的七夕,总是太单调。要以史为鉴,就要参考史上最有文化的七夕。

北宋汴京人怎么过七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981c36ea9aa072ea7b3470059254b13e.png

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内,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朩彩装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直數千者。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又以黄䗶鑄為鳬鴈、鴛鴦、鸂鶒、龜魚之類,彩畫金縷,謂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苖,置小茅屋花朩,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榖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様,謂之「花瓜」。又以油麫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様」,竒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若買一斤數内有一對被介胄者,如門神之像,盖自来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将軍」。又以菉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綵縷束之,謂之「種生」。皆於街心綵幕帳設出絡貨賣。

3c1b42ccceca9189f7e4e5d891c61d29.png

和网上购物相比,去现场才有氛围。所以一定要逛瓦子。瓦子也叫瓦肆、勾栏,是城市里的商业娱乐区。人来如瓦合,人去如瓦解,所以叫瓦子。

七夕的汴京商业街区,磨喝乐是热卖。磨喝乐是个俗称,它是个音译词,是从国外传来的,也叫『摩㬋罗』。从皇宫贵族的VIP玩家,到平民百姓,时人都追这种手办。雕木彩装,红纱碧笼,还有金、珠、牙、翠高配款。

37a5a7e36dae4bcbc9ea3ce619df15b0.jpg

当然了,高配款价值上千块,有钱倒可以『磨喝乐』,没钱只怕会『磨喝哭』。1000块钱还能买些啥?用吃的做个比较吧。当时在开封的饭店里,用『一等琉璃浅棱碗』这种精致餐具盛的特色小吃,一碗也就卖10块钱。

除了磨喝乐,还有水上浮。用黄蜡做的凫雁、鸳鸯、鸂鶒、龟鱼彩绘造型,放在水里可以浮起来玩。

还有在小木板上种的田家小屋生态微景观,和水培小绿植,这不就是某宝上卖的吗,原来1000年前的宋人早就玩过了,当时叫做谷板和种生。

0f0f81be8bc5ac64aec58c2aa0ce5de8.jpg

‍淘宝上的生态微景观盆栽,类似宋人七夕的谷板

宋人玩的这些还有西方的文化渊源。学者刘宗迪认为,这种风俗与阿多尼斯园圃有关。

1cad17ac52dfa13d57bc3d6ddbf11eb5.jpg

阿多尼斯为希腊神话植物神,爱神阿弗洛狄忒的恋人,他春生秋死,一年一见。希腊神话的阿多尼斯和阿弗洛狄忒,即巴比伦神话的塔穆兹和伊什塔尔。秋收之时,人们用小神像和小绿植纪念他。西亚的塔穆兹祭,经过中亚的哭神儿节,与中国的七夕节相互关联。图为英国画家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作品〖唤醒阿多尼斯〗

七夕的文化消费,离不开吃的。果食花样才是中国风的巧克力。

fcc2846c8611dbe4bcdf24b636452314.jpg

今人制作的巧馃,起源于宋人的果食花样

d46b3215adfe5f24cb6f3ec45d3dc8fa.png

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㩦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児須買新荷葉執之,葢効顰磨喝樂。兒童輩特地新粧,競誇鮮麗。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里巷與妓館,往往列之門首,争以侈靡相向。

17d0e2cab7d3f79aaf13c4b2a2995535.png

你以为七夕只热闹一天吗?其实提前好几天就开始了。首都人会玩,双头莲不好找,自己接个假的双头莲。

42b52d9fabf21ceebd9ef71753c85b1d.jpg

双头莲,也叫并蒂莲。摄影 / 登山翁

摩喝乐是成人玩的,小孩也就只能玩玩荷叶了。

七月六日、七日夜晚是乞巧的日子。磨喝樂、花瓜这时要拿出来了,除了展示精巧之外,也是对东方阿多尼斯和阿弗洛狄忒——牛郎和织女的祝愿。除了作诗写字、穿针引线这些比巧的游戏之外,还有用小蜘蛛结网比巧的。虽然小蜘蛛只知道可以网吃的,但是万一网住个男朋友呢?

文 丨 丹淅

欢迎个人转发,点赞

谢绝抄袭。转载请注明来源本公众号及本文作者,并附微信原文链接

野外翻跟头 發表於 2025-4-18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七夕雅集考:宋代节俗的文明镜像与当代启示》

七夕将至,今人常苦节俗单薄,殊不知北宋汴京之七夕,实为华夏岁时文化之巅峰。《东京梦华录》所载七夕盛况,非惟市井欢娱,更暗藏文明交融之密码。今试析其三重境界,以启当世。

一、器物之美见文明互鉴
"磨喝乐"之盛行,实为丝路文明的活化石。此物本出佛经"摩㬋罗",经西域传入中土,至宋时已成七夕标志。考《梦华录》所记"雕木彩装栏座""金珠牙翠"者,恰与敦煌文书S.1366《年代不明归义军衙内面油破用历》记载的"摩睺罗"制作工艺相印证。宋人将异域神像转化为节令玩具,更以"一等琉璃浅棱碗"盛之,此中可见宋瓷工艺与外来文化的完美融合。今人追慕手办文化,岂知千年前汴京瓦舍中,早有跨国IP的限量版收藏。

二、自然之道显天人哲学
"水上浮""谷板""种生"诸戏,表面观之似寻常玩物,实则暗合《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的农事智慧。宋人以黄蜡铸水禽、以木板造微景、以豆麦育青苗,正是将《月令七十二候》的物候观察,转化为可游可赏的"微型自然"。尤值注意的是,"种生"习俗要求"红蓝彩缕束之",此中红蓝二色恰对应《周礼·考工记》"青与赤谓之文"的色彩规制,将农耕文明的生命观,通过色谱仪轨具象呈现。

三、神话基因证文明同源
刘宗迪教授揭示的阿多尼斯园圃线索,实为重大发现。宋人"谷板"与希腊"阿多尼斯园"形神俱似,非偶然雷同。考《荆楚岁时记》已有"七夕贮庭中露水"的记载,与两河流域塔穆兹祭的圣水仪式遥相呼应。这种跨文明的仪式同构性,恰如《礼记·月令》郑玄注所云:"四时之气,天地同流"。北宋七夕习俗,实为欧亚大陆"植物神崇拜"文化链的重要环节。

今人过七夕,不必泥古仿宋,但当悟其精神:其一,节俗载体可随时代更易,然对自然生命的礼赞不可废;其二,文化交融非削弱传统,恰是文明活力的明证。建议当代七夕:可设"微型园圃"以续"种生"古意,制融汇东西方元素的手办以承"磨喝乐"遗韵,更当以科学精神重新解读星象,使古老乞巧智慧焕发新生。

《周易·贲卦》有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北宋七夕之盛,正在于能海纳百川而不失其本。今人 reconstruct 传统节日,亦当如是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