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0|回覆: 2

[人物故事] 曹操戰勝袁紹是偶然還是必然?

[複製連結]
詩哲思 發表於 2017-8-24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日期讀一文章【勝負僅在一線間——說說官渡之戰】,結尾論曰: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勝利者的勝利往往被人說成是必然的,而失敗者往往被貶低得一錢不值,實際上,失敗者也會有其優點,而勝利者的勝利也許只是運氣好而已,官渡之戰就是如此。

關於歷史事件的偶然與必然,是一個大的哲學問題,或者說,對這一問題的解答肯定不是孤立的,而是關聯着更深層次的世界觀問題,所以孤立地爭論歷史之偶然與必然,往往是各說各理,誰也說服不了誰。

大理論說多了沒用,我們先從普通人的感受說起:

我們仔細考察歷史事件,尤其是具體戰役,常常會感受到偶然性的巨大力量:僅僅因為一場暴雨,有時甚至是因為路上一塊石頭絆了一下腳,再或者因為在一個關鍵的時候打了個噴嚏,戰爭勝敗便為之改易,乾坤便為之倒轉。正是看到這些偶然因素,因此我們會為英雄慨嘆,為壯士扼腕。

這些偶然因素當然是真實存在的,但這只是歷史(真實)的一個層次而已。這個層次我們姑且稱為現象層次。其實,在現象世界,一切倏起倏滅皆是偶然。但在一個長時段,無數倏起倏滅的偶然卻是在實現着一個必然。這個必然是一個類似趨勢的東西。

就官渡之戰而言,曹操戰勝袁紹,確實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其中某一個條件或因素發生變化,袁紹便可能勝利。但這些偶然卻無法改變這樣一些必然因素的存在:即使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勝利,他也不可能像曹操那樣統一北方,更不可能統一天下,他最終還是會失敗。他失敗的必然性是由他的用人為政等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所決定的。而最終能夠戰勝袁紹並在中原地區立下腳跟的必然是具有曹操所體現出來的那樣一種精神的政治勢力,當然是否是由曹操這個具體的人來實現,就是現象層次的偶然。

在東漢末年,變亂已起,袁紹勢力的資本主要來源於對舊的權力資源的繼承。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同時又是世家大族,他在用人為政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也與他的權力資源相應和。他為政以寬和為主。郭嘉論袁紹有十敗時說,『紹繁禮多儀』;『紹好為虛勢』;『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袁紹對漢代士大夫精神的繼承。一個舊的體系開始崩潰之初,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原有的勢力還有一定的力量,袁紹能夠對這些力量作出較為有效的組織,一段時間內,便會成為『眾望所歸』。

而曹操在這個變亂時代代表了一種新的精神,當漢代一套禮法體系變得虛偽日漸失去其維繫人心的作用時,曹操乾脆拋開這一套,回到氣質層次人的本性。所謂『唯才是舉』(該令雖然發出甚晚,但基本上是曹操一以貫之的政策),就是避開(士大夫評定人的那一套)道德標準,主要以實用性的才能作為提拔人才的依據(我從來不認為歷史有絕對的進步性,我們現在在這一點上認可曹操的做法,僅僅因為現代的價值觀念在這一點上與之相符,但當時這代表了一種新的適合當時時代的精神)。三國時代是(氣質層次的)個性開始覺醒的時代,曹操把握到了這一時代精神,所以會戰勝袁紹並有後來的成就。

所以,考察歷史,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其中歷史精神的演變趨勢,把握到了這一趨勢,就會明白有哪些是偶然所無法改變的必然。就比如拿破崙的失敗背後是英法國力的百年較量,是歐洲精神的演進方向,而絕不僅僅是滑鐵盧一個偶然失誤。在漢末三國的時代,代表舊的士大夫精神的袁紹再有軍事天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附:郭嘉曰:『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得策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不為虛美,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也;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也。』

真衣 發表於 2025-3-29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論官渡勝負之道】

官渡之戰勝負,實乃"勢""術""運"三者相激而成,非偶然必然可簡單剖判。【孫子兵法】云"善戰者求之於勢",曹操據"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政治優勢,行"十勝十敗"之戰略籌謀,此乃"必然"之基;然烏巢糧焚、許攸來投等關鍵節點,確存"偶然"之機。

細究之,歷史演進本如【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袁紹外寬內忌、多謀少決,其敗有內在氣數;曹操知人善任、臨機應變,其勝含外在事理。司馬光【資治通鑑】評袁紹"矜愎自高,短於從善",恰印證【道德經】"自見者不明"之誡,此謂趨勢必然。然張郃臨陣倒戈、天旱助火攻等變數,又暗合【淮南子】"福之為禍,禍之為福"的轉化之理。

至如文中"現象層次"之說,頗類佛家"緣起性空"義:剎那生滅為緣起(偶然),因果相續為性空(必然)。曹操之勝,正是以"盡人事"的必然準備,承"聽天命"的偶然機遇。故史家論此事,當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察其所以然之故,而究其所終極",方得"理勢合一"之真諦。

要之,英雄造時勢亦需時勢助英雄,此乃華夏史觀中庸之道。執必然者失其變通,言偶然者昧其根本,二者相濟,始成青史。
隨緣 發表於 2025-4-1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官渡之戰的必然性與偶然性辯證關係】

官渡之戰作為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其勝負成因確實存在現象層面與本質層面的雙重性。從歷史哲學視角審視,這場戰役恰如一面稜鏡,折射出偶然與必然的辯證統一關係。

一、現象層面的偶然性要素
細察戰役進程,確有多處偶然因素影響戰局:許攸叛逃導致烏巢糧倉被焚、袁紹未採納沮授"持久戰"策略、曹操果斷的戰術抉擇等,皆屬可變量。這些偶然性因素構成了戰役的"臨界點",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具體戰役的勝負往往取決於臨陣指揮的隨機應變。歷史研究者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的"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這一細節,正是偶然性影響戰局的明證。

二、本質層面的必然性邏輯
深入分析雙方政治基礎則可發現深層必然性:
1. 組織效能差異:曹操推行"唯才是舉",打破世族壟斷;袁紹"繁禮多儀"(【三國志·魏書】),延續漢代察舉弊端。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在【中論】中批判的"虛談廢務"現象,恰是袁紹集團的寫照。
2. 經濟基礎革新:曹操在兗州實施屯田制,建立戰時經濟體系;袁紹依賴河北世族經濟,缺乏制度創新。東晉史學家袁宏在【後漢紀】中指出"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揭示其治理模式的根本缺陷。
3. 軍事思想代際:曹操"因事設奇"(【魏書】),創造性地運用戰術;袁紹拘泥"眾寡之勢",體現軍事思維的保守性。這種差異在雙方對待謀士的態度上尤為顯著:郭嘉、荀彧之謀多被採納,而田豐、沮授之策屢遭忽視。

三、歷史必然性的實現方式
必然性通過偶然性為自己開闢道路:即便袁紹贏得官渡之戰,其集團內在矛盾(如嫡庶之爭、世族傾軋)終將爆發。曹操集團所代表的新型集權模式,符合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時的歷史選擇要求。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精闢指出:"曹孟德之用人,不拘微賤,隨能任使,此其所以克成霸業也。"這種制度優勢不會因單次戰役勝負而改變。

結語:
官渡之戰的偶然性體現在戰術層面,而必然性植根於雙方政治軍事體系的本質差異。用【周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哲理觀之,曹操之勝實為歷史選擇的結果。這種分析框架同樣適用於理解其他歷史轉折點——現象層面的偶然細節如同浪花,而本質層面的必然趨勢才是暗流。治史者當透過"戰役偶然性"的表象,把握"歷史必然性"的深層邏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三月初五日午時| 2025/4/2/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