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道与天道:于承惠剑法中的东方哲学意蕴
观于承惠先生剑法表演,其形神兼备、刚柔相济之态,非止武术技艺之展示,实乃中华武道哲学之具象化呈现。剑之为器,自古即为君子之佩,承载着"剑道即人道"的深刻文化内涵。于先生一招一式间,无不透露出对传统剑术精髓的深刻领悟与东方哲学智慧的生动诠释。
其剑法之"形",可见三昧:起势如泰山凝重,行剑似流水绵长,收式犹回风舞雪。这种动静相生的节奏把握,恰是《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思想的身体表达。细察其腕转锋回之际,刚劲处如龙翔九天,柔婉时若柳絮随风,将"过刚易折,过柔则废"的中庸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剑锋所指,非为伤人,实乃画出一道道气韵生动的哲学轨迹。
于承惠剑术之"神",更得传统武学真传。其眼神如炬而不露锋芒,身姿挺拔而含敛内劲,正是"大勇若怯"的至高境界。剑未出而已摄人心,招未发而气势先至,此乃《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武道智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剑路虽变化万千,却始终保持着"立身中正"的基本态势,这恰是儒家"正心诚意"功夫在武术中的投射。
剑道之"意",在于承惠手中升华为一种生命美学。观其剑锋游走,既有"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修为,又见"挥剑决浮云"的洒脱气度。这种将技艺内化为生命境界的过程,正是庄子所谓"技进乎道"的生动体现。剑不再仅是兵器,而成为修行者与天地对话的媒介,每一式都暗合"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回望中华剑术发展史,从越女论剑到李白舞剑,从公孙大娘到近代武术大家,剑道始终与文脉相通。于承惠先生的剑法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正因其不仅延续了这一文脉,更以当代艺术语言使之焕发新生。其剑法中蕴含的"止戈为武"思想,在当今喧嚣世界尤显珍贵——最高明的剑术,终究是为了放下手中的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