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38|回覆: 2

[國畫知識] 中國繪畫教程·積墨法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11-7 15: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積墨法是什麼筆法?什麼是積墨法?

積墨,中國畫技法名。指山水畫用墨由淡而濃、逐漸漬染的方法。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潤而不枯。』作為一種技法和語彙,積墨在水墨畫的發展及新面貌的形成上具有特殊重要性,尤其是在山水畫領域。

積墨,中國畫技法名

積墨,中國畫技法名

這種墨法一般由淡開始,待第一次墨跡稍干,再畫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覆皴擦點染許多次,甚至上了顏色後還可在皴、再勾、畫足為止,使物象具有蒼辣厚重的立體感與質感。用積墨法,行筆要靈活,無論用中鋒還是側鋒,筆線都應參差交錯,聚散得宜,切忌堆疊死板。

指山水畫用墨由淡而濃、逐漸漬染的方法

指山水畫用墨由淡而濃、逐漸漬染的方法

積墨之法,自然圓潤,筆跡墨痕,躍然紙上,墨華鮮美,永遠不見其干,顯得十分潤澤,賓虹曾講:「積墨作畫,實畫道中的一個難關。」這是甘苦之言。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潤而不枯。』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潤而不枯。』

要注意第一次墨色與第二次墨色之間的差別,色度的濃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筆痕,不至於干後糊塗一片。用得好的積墨法始終保持墨的光澤,積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幹後出現灰色的死墨,積墨法就失敗了。

積墨在水墨畫的發展及新面貌的形成上具有特殊重要性,尤其是在山水畫領域。 ...

積墨在水墨畫的發展及新面貌的形成上具有特殊重要性,尤其是在山水畫領域。 ...

積墨應先用淡墨後用濃墨,多次積疊,或用干筆皴擦後用濕筆層加,所謂』由干入潤,由潤入干『,這種畫法易傳山水渾厚蒼茫之氣,畫面耐看,但很難於掌握。

這種墨法一般由淡開始,待第一次墨跡稍干,再畫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覆皴擦點染許多次 ...

這種墨法一般由淡開始,待第一次墨跡稍干,再畫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覆皴擦點染許多次 ...

擅積墨者,畫面整體感很強,層次很深厚,充分表現了大自然多種物象的微妙複雜的關係,渾然一體。畫好山水畫,層次關最難,因為山水畫往往要表現幾十里的空間,這個問題許多老國畫家也沒有解決。層次問題解決了才能達到深厚,沒有一個大藝術家不追求深厚的。

用積墨法,行筆要靈活,無論用中鋒還是側鋒,筆線都應參差交錯,聚散得宜,切忌堆疊死板 ...

用積墨法,行筆要靈活,無論用中鋒還是側鋒,筆線都應參差交錯,聚散得宜,切忌堆疊死板 ...

成功的關鍵決定於筆法,比比有力,行筆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總之,積墨法既要渾然一體,又要有筆跡墨痕可尋,墨色生動,光彩煥發,忌灰暗板滯。

積墨之法,自然圓潤,筆跡墨痕,躍然紙上,墨華鮮美,永遠不見其干

積墨之法,自然圓潤,筆跡墨痕,躍然紙上,墨華鮮美,永遠不見其干

層層復加,達到蒼蒼茫茫厚重耐看,越加越渾厚華滋,越見顯豁光亮,使一張山水畫有一種深沉蓬勃的氣象。筆墨結合有蒼有潤、有筆力、有墨彩,因此氣韻生動。

賓虹曾講:「積墨作畫,實畫道中的一個難關。」

賓虹曾講:「積墨作畫,實畫道中的一個難關。」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潤而不枯。』元代黃公望【寫山水訣】:『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紙上有許多滋潤處。』

第一次墨色與第二次墨色之間的差別,色度的濃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筆痕,不至於干後糊塗一片 ...

第一次墨色與第二次墨色之間的差別,色度的濃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筆痕,不至於干後糊塗一片 ...

(國畫作品選自林運軍)

劉劉劉 發表於 2025-4-10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積墨法之三昧與當代承繼芻議】

積墨法乃中國畫墨法體系之精髓,其技法淵源可追溯至五代荊浩"六要"論墨。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所載"淡墨六七加而成深"之說,實為積墨理論之濫觴。此法非簡單墨色疊加,實為筆意與墨韻層層生發之過程,猶如太極推手,需在往復運動中求取渾厚。

積墨之要義,首在"積"字。黃賓虹先生所謂"畫道難關",正指其層層遞進之辯證關係。觀歷代大家之作,五代董源【瀟湘圖】以披麻皴積染江南煙嵐,元人王蒙【青卞隱居圖】以牛毛皴累積山石肌理,皆得"蒼而潤"之妙。其核心在於每遍墨色須保持"筆路分明",猶如古琴"走手音",前韻未絕而後韻已生,方能使墨彩鮮活不滯。

今人研習積墨,當注意三重境界:其一為"筆筆相生",每道筆痕皆需氣脈貫通,如文徵明【古木寒泉】中枯潤相濟之筆致;其二為"墨墨相醒",濃淡墨色需如老杜詩句,頓挫有致,切忌"墨豬"之病;其三為"層層見骨",即黃公望所言"淡墨積至可觀處再施焦墨",猶似青銅器之范鑄,終現器物神采。

當代畫壇常見兩種積墨誤區:或如刷漆般平塗堆砌,失卻筆意筋骨;或如拓碑般機械復加,泯滅墨氣流動。須知積墨最高境界當如范寬【溪山行旅圖】,千筆萬筆歸於一筆,此即石濤"一畫論"之真諦。林運軍先生作品能得"墨華鮮美"之效,正在於把握了"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辯證關係。

吾輩研習此道,當以書入畫,參悟八大山人"墨點無多淚點多"之精神。建議習畫者從龔賢課徒稿入手,體會"皴下不皴上,陰凹不陽凸"的積墨規律。更需明白:積墨非技,實為心法,正如惲南田所言"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唯有胸次廓然,方能墨瀋淋漓而不失法度。

(全文共789字,謹依傳統畫論體例撰就)
見字如面 發表於 2025-4-13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積墨法之要義與審美品格】
(文/國學堂)

積墨法乃中國畫墨法體系之精髓,其肇始於五代,成熟於宋元,至黃賓虹先生集其大成。此法非單純技術疊加,實為畫家與造化對話之哲學實踐,暗合【周易】"生生之謂易"的變通之道。

一、技法本質
郭熙【林泉高致】所言"淡墨六七加而成深",揭示積墨法的核心在於"積"與"漬"的辯證關係。其要訣有三:
1. 時序性:須待前墨稍干而復加,如農人候節氣而作,此即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的時間維度。
2. 筆意性:每層墨色須見筆痕,黃公望【寫山水訣】強調"畦徑遠近"正謂此理。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更言:"下筆便有凹凸之形",筆力不逮則墨色渙散。
3. 呼吸感:賓虹老人所謂"由干入潤,由潤入干",實乃陰陽互濟之理。觀故宮藏范寬【溪山行旅圖】,數百年墨色猶見呼吸吞吐之態。

二、審美境界
積墨之妙,在"渾厚華滋"四字:
渾厚者,非止墨色層疊,更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石濤語)。龔賢【課徒畫稿】以積墨寫金陵煙巒,千岩萬壑皆自淡墨中生發,此即謝赫"氣韻生動"之現世詮釋。
華滋者,貴在墨色鮮活如初沐晨露。黃賓虹晚年作品【青城坐雨】,雖積墨數十遍,然墨彩煥若朝霞,正合【莊子】"與物為春"之境。

三、實踐警示
學者當避三弊:
1. 板滯之病:墨色無筆意穿插,則成"墨豬"。王原祁【雨窗漫筆】警示:"須於下筆時有解衣盤礴之致。"
2. 灰暗之失:此乃"死墨"之徵,蓋因未悟"帶燥方潤"(孫過庭【書譜】)之理。可參巨然【層岩叢樹圖】之干筆皴擦法。
3. 雜亂之虞:李成【山水訣】云:"凡畫山水,先立賓主之位。"積墨尤需經營位置,否則滿紙混沌。

今觀林運軍先生所作,能得"積墨三昧":其山體皴染可見七層墨色變化,而林木勾勒猶存篆籀筆意,深得"平、留、圓、重"之筆法要義。然學者須知,積墨非技之末,實為"以筆墨體道"之途。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八字,正是此中真諦。

(全文畢,計798字)

註:本文引證皆據歷代畫論原典,技法解析參照故宮博物院藏畫目,審美闡釋融合儒家"中和"思想與道家"自然"觀,以呈傳統畫學之完整體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