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理論出發建立情志病證防治體系
; [% R7 K+ [1 \7 [ e5 l' `
z' b- x9 H9 K5 ] 編者按:為了繼承和創新中醫情志理論,探討中醫藥干預情志病的方法,在日前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基礎理論分會及山東中醫藥大學承辦的“情緒與健康和疾病及其中醫藥干預”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圍繞情緒與健康和疾病及其中醫藥干預的理論研究、實驗和臨床研究等進行了學術交流,國內外知名情緒與疾病研究專家、情緒心理生理研究專家等做了大會學術報告。這是一次研討情緒與健康、疾病以及中醫藥干預的盛會,反映了情緒表達與調控機制及其方法研究、情緒刺激與疾病發病關係及其機制研究、引發情志致病的社會事件及其方法學研究、情志致病病因學方法研究、情志致病發病機制研究與評價、情志病證動物模型及其評價研究、情志病證有效干預基礎與臨床研究等方面領域的最新動態,代表學科新進展和新水準。現摘編部分專家的觀點。 % R5 i% E: h5 p7 \* g0 e
' k! R1 R+ `# G6 @$ [ T
成都中醫藥大學王米渠教授:認識七情時空觀3 z, m0 k C; F$ J" F
七情總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中蘊釀、發生、發展、消退、消失的。七情時空觀有時十分突出,如怒則氣上與恐則氣下的空間活動,悲與憂的時間推移變化,思為七情時空之合等。這可從三個方面認識。
6 D5 Q1 |2 L; s: t! f3 C- l 1.七情時間觀 情志的發生、發展有三個時段:過去時以悲為代表,事情已經發生,無可奈何,是消極情緒;現在時以喜、怒、驚、恐等激情情緒為主;將來時以憂為代表,對前景悲觀失望,取負面的情緒體驗。
: v! G1 m- s- f/ h3 k( l 2.七情空間觀 可從外(天地社會)、內(人體小天地)環境的大(自然界的生存)、小(個體氣化氣機)空間兩方面認識。“百病始於氣”,七情的異常變化影響到氣化與氣機,突出表現為病機的空間兩極性。如怒則氣上、恐則氣下、喜則氣緩、驚則氣亂就是典型的幾對兩極病機。從七情疾病的治療上看,怒則氣上,治宜疏泄行氣,降逆安沖,鎮肝潛陽,可用鎮肝熄風湯之類使上壅之氣下行;憂則氣聚,可用疏泄的藥物以散之;悲則氣消,當溫振其消散沮喪之氣,用甘麥大棗湯之類;恐則氣下,治宜升其氣,強其志,用升陷湯之類;驚則氣亂,治宜重鎮虛怯,收斂已亂之正氣而平驚,選用金石、介類之品。中醫治療病還重視人的生存空間與疾病的關係,反映了中醫的空間治療觀的一個方面。關於七情保健,“治未病”是預防醫學之上策。七情亦然,養心調神、情志致病、心理衛生是中醫心理學理論所強調的重要組成部分。" b, R. h+ o% a$ A
3.思為七情時空之合 從藏象而言,“脾藏意”,為中土,主四時、四方;從心理學看,思維為認知中心,有決定情緒的關健作用;從病理而論,“思則氣結”太過,影響到氣機的升降出入,表現為空間氣化運動障礙。思是諸種情志生理、心理、病理、診治、保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它貫穿於七情的時空之中。
2 s7 g" m0 r+ [9 f/ }9 V& j2 X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劉洋博士、潘桂娟研究員:情志成為中醫學病因的理論依據與致病形式
P" v/ e9 Q( |1 B& q 情志致病是中醫學中具有鮮明特色的病因學思想,也是中醫學具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證據之一。其中情志病因致發疾病,成為後世醫家關注的重點。因此,形成了以《內經》為肇源的中醫情志病因學、病機學、疾病學、症狀學、情志病診斷學、情志病治療學、情志養生學等內容的中醫情志理論。分析情志成為中醫學病因的理論依據,情志從正常的情感與情緒向病因轉化的原因,以及作為病因致病的形式特點,對於現代防治與情志-心理應激相關的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當有所裨益。
M7 F- O1 w6 g5 p3 x; q4 \* K- C. Y7 ` 在中國人文傳統中,情志中和被推崇為與天下根本大道齊同的境界。情志違和,便可為害致病。這種認識奠定了中醫學中情志病因思想的人文基礎。《內經》繼承了人文傳統中的情志病因思想,從醫學角度系統觀察了情志作為病理性因素,在人體疾病發生發展和預後中的作用,其中的情志病因學地位尤為突出。至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七情總為內因,明確了內傷情志作為病因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 u8 Y! N1 b. r, H! z! y W 導致情志成為病因的主要原因,一是情志不節,二是情志太過。七情轉變為致病因素,常與情志反應過於強烈或突然、消極的情感活動持續過久以及情志的正、負性有關,還與個體的體質、人格及調節耐受能力有關。. ^ F9 |: X6 ?; V6 {# E* H
情志病因具有泛病因學和指向性病因兩種表現形式。情志的泛病因學理論形態,通過把情志作為致病病因與百病的發生相聯繫,體現中醫學一貫重視情志作為致病病因之一的經典認識,更主要是蘊涵了“和喜怒,戒嗔恚”等對預防疾病發生以及達到養生長壽目的具有重要意義。指向性病因致病又可分為單一情志病因、複合情志病因、內傷複合病因、情志六淫合邪等多種情況。系統研究中醫情志病因致病的各種情況,根據審證求因、審因論治的原則,對於確立臨床治則、選擇治療手段以及處方用藥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q3 ^& t7 W" D0 b* F# L7 U0 \
6 ]! k$ L9 j1 k( D% r0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趙志付主任醫師:心身疾病的剛柔辨證
5 W* d* @5 r7 u; ]% Q 中醫心身醫學的理論基礎,源於《內經》的“形神合一論”、“天人合一論”、“臟腑相關論”、“陰陽五行學說”。《內經》指出:“人之有生也,有陰有陽,有短有長,有柔有剛”。因此中醫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陰陽剛柔對立統一的特點,應將其歸納為“中醫剛柔心身論”,並逐漸形成心身疾病剛柔辨證論治假說。心身疾病首先傷肝。根據人氣質的陽剛和陰柔屬性不同,導致肝疏泄不及或太過。素體陽剛,七情過極,則出現疏泄太過的陽亢陰虛的肝旺證候,稱之為剛證;素體陰柔,七情過極則出現疏泄不及,肝鬱氣滯,血瘀濕困的肝鬱證候,稱之為柔證。臨床發現心身疾病病機主要為肝疏泄太過與不及引起機體剛柔的不能相濟,表現為氣血陰陽失調。病機演化為“情志刺激,首先傷肝,剛者及心,柔及脾肺,終必及腎。”治療應柔以制剛,剛以制柔。採用剛柔辨證論治方法。具體為肝疏泄太過而致剛證者用柔肝法,抑制其疏泄:肝疏瀉不及而致柔證者,用剛法以疏肝,增強其疏泄,即《內經》所說:“用辛補之,用酸瀉之。”關於剛柔證候的治療方藥,根據《素向•陰陽應象大論》所說: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H K7 p* S: d% ?' M
7 d* [# S4 f9 R0 u- l. u
遼寧中醫藥大學孫松輝教授:情志傷髒規律具有五行模式和非五行模型# T: \$ L6 r* v- n2 @- ]
《內經》將五志與五行配屬,產生了情志傷髒的五行模式。五行框架中五志對應五臟的內涵是:生理上,一髒主一志;病理上,一志傷一髒;五志之間具有五行相勝關係。《內經》中同時存在情志傷髒的非五行模式。情志傷髒並非拘泥於五行模式,並非一種情志固定傷害某髒,而是呈現多種情志均可傷及一髒,一種情志可以傷及多髒的複雜情況。情志傷髒的五行模式與非五行模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前者強調程式化,後者注重隨機性。在臨床應用中,應該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詳加辨證,對於符合五行原則的,按五行之理;不符合五行原則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0 ^- z4 K% F0 H7 X/ g5 C8 C
) A8 ~/ `3 t+ ?- L5 @0 n" W 天津中醫藥大學張麗萍教授:情志病研究應步入科學化、規範化軌道
9 v9 Y- o1 y' ` 近年在情志病的理論、實驗等研究方面均已取得一定進展,個別工作獲得了創新性研究成果,但從整體研究現狀來看,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 K. ^( j; j: Z5 u3 u; }1 i6 Q- x 就理論研究而言,對情志的概念、情志病證的內涵認識至今尚不統一,這一點是研究情志病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否則,情志病辨證及其規範化、量化等系統研究工作就無法科學、有序地進行。實驗研究有三點不足:一是目前情志致病研究所採用的急、慢性應激模型多為單一應激源刺激模型,與人類複合多因素應激反應致病的現實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以藥探理的研究,由於模型選擇不一致,即使屬於同類作用方藥的研究,也難以比較,不利於對其進行科學評價及優勝劣汰;三是情志致病與多因素刺激的時間、性質、強度及個體差異有密切相關性,但目前對於情志致病條件的量化研究鮮見。此外,以中醫學固有單一情志傷及特定臟腑的理論研究情志致病機理究竟是否科學?單一情志刺激是否同時傷及他髒?目前尚未見實驗證論;在單一或複合性應激源刺激時髒象的生理病理尚不清楚的情況下,研究中醫藥深層次的機理,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盲目性,系統性及整體性調節機制也難以闡明;中醫藥相關研究多集中在肝,涉及其它臟腑的研究明顯不足等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G- |4 Z8 U$ D- n
今後在理論研究方面,當務之急是中醫學界需依據、借鑒古今相關研究文獻,並經專家研討明確界定情志的概念、情志病證的內涵;對現存質疑的原有理論,經科學論證後予以揚棄,提出創新的科學假說,並在臨床和實驗研究中加以檢驗、昇華、確立。在實驗研究方面,動物模型問題,既可對現有公認的單一應激源模型、慢性複合性應激模型進行比較研究,篩選出模擬人類情志致病(單情、多情交織)最為理想的模型,也可病證結合製備模型,並建立量化評價標準,通過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整體研究,分別探討各模型傷髒的生理病理特徵及規律,發現新問題,探求新規律,以實現情志致病理論科學研究的突破與創新;對於情志致病機理及中醫藥干預研究,應在模型研究基礎上,融合中醫學、現代醫學、心理學等多學科方法,從行為特徵、髒象結構、機能及代謝等方面,在整體、組織、細胞及分子多層次、多環節進行綜合探討;有效方藥的研究應首重藥效,經篩選研究後,再進行機理探討、新藥開發研究。要使情志病的中醫藥防治研究真正步入科學化、規範化軌道,最終形成集診斷、治療、預防於一體的情志醫學體系,還有大量、艱巨的工作期待綜合多學科知識和技術來完成。- X+ u' X4 u- }
7 D3 J1 M. z* b 福建中醫學院李奕祺博士:抑鬱症是“因思致病”4 r/ \0 d9 t0 Z; [! b4 n/ V) }( B
抑鬱症是以情緒低落、思維遲緩並伴有興趣減低、主動性下降等精神運動性遲滯症狀為主要表現的一類心境障礙綜合征,情志因素是抑鬱症發病的誘因。抑鬱症發病與七情中“思”關係最為密切,是“因思致病”。“思則氣結”,思慮太過,氣行交阻,可致氣機鬱滯,升降失常。脾在志為思,生理上表現為思慮太過等心理活動,又會出現“因病致思”。“因思致病”,“因病致思”,兩者交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是抑鬱症患者臨床症狀反復發作的一個重要根結所在。對於“思則氣結”,從生理病理角度的理解,將其解釋為思慮過度,肝脾氣機鬱結無疑是正確的,但從心理角度看,“認知固著”恰是一種“思則氣結”狀態。臨床上,需要醫生耐心傾聽,通過正確的引導,引導患者正確地思,通過思來治病。抑鬱症治療大法是疏肝健脾理氣,健脾為主,疏肝為輔。臨床上對於抑鬱症患者只要表現為食欲減退,納呆,失眠者,不可拘於抑鬱之“鬱”者而一味疏肝,應先健脾益氣為主, 臨床上常用歸脾東加減治療。2 Y$ x$ Y; |+ Q( X. a
& D& u s b/ u' E. |* y! ? 山東中醫藥大學張安玲教授:情志因素生痰致病臨床常見4 v) B; j) S, U! |
情志失常是生痰的臨床常見病因;臟腑損傷,氣化失常是情志因素生痰的主要機理,而氣滯痰阻血瘀是情志生痰的常見病機變化;情志因素生痰與飲食不節生痰的發生機理不同,情志因素生痰起於五臟,以不可見之痰多見,而且易於化熱,痰熱常見;飲食不節生痰起於六腑,特別是胃腸,往往以可見之痰為主,痰濕、痰濁為主。因此,情志因素生痰致病臨床常見,往往以神志、情志、精神疾病為主,日久則痰瘀互結,也可導致局部有形邪結之病。情志失常能夠進行人為干預,因此,情志因素生痰可以預防。臨床對情志因素生痰致病,其治療重在調暢情志,疏暢氣機,和調五臟,調氣化痰;調氣化痰切勿傷正。(海霞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