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28|回覆: 5

從廣韻探求中古音|廣韻的產生及體例|聲母與韻母

[複製連結]
延章 發表於 2010-7-26 22: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重點講授【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據【廣韻】探求中古音、【廣韻】的聲母和韻母、中古音的聲韻調
6 R! t0 U. m0 E9 l7 N  T: r
文章摘自網絡,若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聯繫以更正

- r2 B/ y! @' }3 G6 ?( |: e$ ~一、【廣韻】的產生及其體例
! w7 p' c1 d, S1 m% `5 \' V' z. M& z( H8 ^+ O7 s" J& u
(一)        【廣韻】的產生$ P! i! `. Y  g: K7 X( l

! ^  [- t1 ~7 m" g" w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於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於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廣韻】雖距【切韻】成書時間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為增加,計有26194字,比【切韻】的字數(11000餘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釋也較詳細,共用了191692字。此外,【廣韻】分韻為二○六韻,比【切韻】多出13韻,這是分韻粗細寬嚴的問題,並非語音系統有什麼變化。這十三韻是:
  }" M( j. ]  E) q' i& `7 q: F: X- `& N  a
(平)          (上)                (去)                (入)
8 x* e8 I8 o; T  \) k; `1 o; R儼                釅
0 }9 z+ _9 X' x+ K3 D諄                准                稕                術/ m; I8 D- ?) W/ l- V) `. [
桓                緩                換                末
8 Z# G' v5 U. U3 {/ R戈                果                過+ e# l/ ]! e3 ?' g) K  z1 v9 U
其中上聲儼韻、去聲釅韻是依據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的成例增添的。其餘11韻的多出是由於將【切韻】某些韻中所含開、合韻母分開獨立城韻的結果。下面是其對應情形:
; [5 S' Z4 g; F
5 t- O2 d: X' z; H- I* q0 p, K

0 ^) `9 J' [# f/ |6 N; e' Q+ b! g9 g& C6 J  t2 K, X
【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反而逐漸銷聲匿跡了。直到清代末年以前,人們始終未見到【切韻】。由於【廣韻】未着明撰者,且書前有陸法言的【切韻•序】及唐孫愐的【唐韻•序】,致使一些學者誤以為【廣韻】就是【切韻】或【唐韻】,如顧炎武【音學五書】中【唐韻正】的定名就反映了這個問題
5 k1 `) i  c$ |; p% ]- e( v; x6 O7 B5 e! x! i) o2 g
【廣韻】雖非【切韻】,但由於未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韻】未被發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不僅如此,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需要根據【廣韻】上推下演。在音韻學史上,【廣韻】一直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就象【說文解字】在漢字研究史上所起的作用那樣重要。 * g8 B  d7 r- d% ?  a/ j6 w" {
, Q0 r) Y0 J# O! S  }
(二) 【廣韻】的體例
/ \7 D, l& ?0 L, k; r) I0 ]0 T
' h7 m$ d: t1 c5 @【廣韻】的編寫體例可歸納為以下幾項:
) N$ V3 w  t7 C* Y
# W7 e: J  U+ G' S0 T一、【廣韻】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屬於二○六韻。此二○六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置於五卷之中。其中平聲57韻,置於第一、二卷;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分別置於第三、四、五卷。平聲韻獨居兩卷完全是由於所屬字多的緣故,並無其他用意。其居於第一卷者28韻,稱作上平聲;居於第二卷者29韻,稱作下平聲。) C: s" W% F- k! i3 f$ K

( z( G% ~0 U4 B2 `4 K& l3 t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韻用一個代表字作為名稱, 叫做『韻目』。韻的排列順序用序數加上韻目表示,如一東、二冬、三鍾等。$ u) B, v1 z) ?$ o  N+ u
% m" S  @$ D1 @/ Z8 m: ~
三、一韻之中所含各字按聲母的不同分別排列。同聲母的字唐人稱之為『小韻』, 小韻也稱作『紐』,小韻所含各字均屬同音字。小韻與小韻之間用『○』相隔。: P9 Q3 z, S- {' j7 f

  v3 I+ k# |% ?# M四、小韻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釋字義,然後是反切注音,最後用數字標明該小韻所含字數。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6 22:55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根據【廣韻】探求中古音0 X% A3 |9 }/ ~# @
  O/ }7 B  X7 g; ?9 K' ~6 J
【廣韻】是一部韻書, 它只向我們展示了中古音的韻部和聲調,而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要想了解中古聲韻的實際情況,還得另闢蹊徑。【廣韻】 雖然沒有直接展示中古的聲母和韻母,但它所收的每個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類聲母和韻母自然就都包含在這些反切上下字中。在介紹聲類和韻類時我們已經指出, 代表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反切上、下字都不止一個,【廣韻】中共有反切上字452個,反切下字1195個。要得知中古有多少聲母和韻母,通過一定的方法將這452個切上字和1195個切下字中表示同一聲母或韻母的字進行歸類即可達到目的。
, a) w" `% c4 s6 U) I# m& H9 b1 O
" C# S5 Y6 E) c7 R6 H1 ^9 @: g由於語音的發展變化,今音已不同於古音。有些反切用字在今天看來是不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相同的;在今天看來是相同的,在古代則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歸納反切上下字並不象依照今音對漢字進行歸類那麼容易。清人陳澧第一個找到了歸納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聯法,他的【切韻考】就是使用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系聯法的基本依據就是反切的原理, 即反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必然相同, 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及聲調必然相同。其系聯的條例共有三項:一般稱之為基本條例、分析條例和補充條例。! g6 m) s  Z+ _! _, P/ i' U. n
- Q3 n  R  d" j8 ~+ h3 e
(一)關於反切上字的系聯; {# @! T5 k8 x" @+ j
1、基本條例
6 A( W  g  n) r9 K因為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上字,其聲母必屬同一聲類(推論)。5 X8 U# L( G" H1 @4 t. P
(1)同用例  切上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反切上字,則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
5 M+ q+ \: f2 q! D, I  o0 w冬    都宗切        當    都郎切; h5 I- F7 b% X6 D' G2 r. Z6 k
冬、當這兩個切上字均用『都』作其反切上字,所以它們的聲母屬於同類。
$ w; w: v/ r5 a9 L# j(2)互用例  兩個切上字如果相互作為對方的反切上字,則此兩個切上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 i: ?. K  q- L5 q  ?; @* C
當    都郎切        都    當孤切
2 F7 r1 [$ J6 E3 c  a( z2 j. Y( J『當』用『都』作切上字,『都』又以『當』作切上字,互相為用,所以當、都的聲母屬於同類。0 B$ X6 a& L( y' C
$ k" z6 {3 i/ u- N
(3)遞用例  甲切上字以乙字作為切上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為切上字,則甲乙丙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例如:5 s0 X6 i1 F1 W+ q3 B* U& I
冬    都宗切        都    當孤切
+ V' ^7 C& w6 G4 m『冬』以『都』作為切上字,『都』又以『當』作為切上字, 遞相為用,所以冬、都,當三字的聲母屬於同類。下面舉一組系聯的實例:
  B- {* B0 `5 B/ p  p3 g8 X
; F: n% R+ Q6 A$ b# Y) H- {布、補、伯、百、北五字都用『博』作切上字,此為同用;『補』用『博』作切上字, 『博』又用『補』作切上字,此為互用;『邊』用『布』作切上字,『布』又用『博』作切上字,『巴』用『伯』作切上字,『伯』又用『博』作切上字,此皆為遞用。通過如此系聯,證明邊、布、 補、伯、百、北、博、巴八個切上字的聲母同屬一類。
3 ~6 m/ [0 D) }% m. m4 h! j5 _: u( B2 B4 ]/ c  }" X
2、分析條例
( D5 h9 c* x) j6 L/ p【廣韻】共含有3875個小韻(即同音字組), 每個小韻用了一個反切,各個反切的讀音都不會是相同的,據此推斷,兩個反切的下字如屬同類,則其上字必不同類。反切上字不同類屬的確定,在理論上即根據於此。例如:
2 K8 g5 j# y% _: v7 ]: m. V9 {紅    戶公切        烘    呼東切% E; {; k, b. s; Z1 _/ K
根據系聯,『公』、『東』二字的韻母屬於同類(同屬東韻一等),據此可以肯定『戶』、『呼』二字的聲母一定不同。『戶』屬『胡』類(匣紐),『呼』屬『呼』類(曉紐)。1 G5 d" B) i1 B5 P2 o
8 o) s1 Z1 H- K5 _, n# j! |
3、補充條例$ R8 u5 w) L" V
這是一種根據『又音』將兩類反切上字系聯起來的方法。【廣韻】對多音之字一般都互注切語,如涷字有平去兩讀,【廣韻】於東韻涷字所在小韻的第一字下注『德紅切』,又在涷字下注『又都貢切』;於送韻涷字下注『多貢切,又音東』。據陳氏考證,『都貢』、『多貢』這種又音中用字不同的反切其讀音是相同的,由此推論,『都』與『多』實為一類。【廣韻】中有些反切上字聲本同類,但兩兩互切,無法系聯在一起,例如:: o3 T. [& F; c! m0 E

( ~" k8 G  v+ O% \, ]多    得何切            得    多則切! O( w0 ^( j; B; e1 M' n
都    當孤切            當    都郎切% t4 u! B6 ?8 x
多與得、都與當兩兩互切,無法系聯,根據上述方法的證明,都、多實為一類,這樣多、得與都、當就可以系聯為一類。
  F& G. r* |" e+ Y  B
$ O$ t& P- {7 \0 K(二)關於反切下字的系聯* m  c! S' C/ z
1、基本條例
) O9 K+ }; D6 \因為反切下字與被切字韻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遞用的切下字, 其韻母必屬同一韻類(推論)。
: H2 O' s6 [% m- v1 W(1)同用例  切下字如果用同一個字作為反切下字,則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 ~" k+ b0 e' p
東    德紅切。    公    古紅切。+ K8 k$ E8 [; w& Y) D
東、公這兩個切下字都用『紅』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們的韻母屬於同類。6 Q- K2 X8 v9 r6 x

9 Y2 R; M- N- H- w9 T* K' `(2)互用例  兩個切下字如果相互作為對方的反切下字,則此兩個切下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 m- i% N8 U* j4 _  J
公    古紅切        紅    戶公切
! W- g% Z" _4 _『公』用『紅』作切下字,『紅』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紅的韻母屬於同類。
7 F4 g. U4 F1 V, T  q& A$ G(3)遞用例  甲切下字以乙字作為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為切下字,則甲乙丙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例如:0 R, g1 X2 W9 q) g
東    德紅切        紅    戶公切
& y! F1 F% }6 f: j+ O) r『東』以『紅』作切下字,『紅』又以『公 』作切下字,遞相為用,所以東、紅、公三字的韻母屬於同類。下面同樣舉一組系聯的實例:& g& B# Y9 n/ A) G

) w7 a' Z3 q* c: m9 I3 d3 p, `& d% n

( [5 B  ^( O, ~$ r5 z- a! V! ]8 I% \+ f9 M; y2 u
『魚』韻出現了24個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魚、居、諸、余、菹五字。其中居、諸、菹三字都用『魚』作反切下 字,此為同用;『余』用『諸』作切下字,『諸』又用『魚』作切下字,此為遞用。 經過如此系聯,證明魚、居等五字的韻母屬於同類。3 Z6 J6 X3 [4 k. `

- }7 J9 N, V/ V1 V$ A  F& l2、分析條例
: f# V: p; s; l/ P1 A& A如上面所指出的,在【廣韻】中各個小韻反切的讀音是不會相同的。如果兩個反切的上字屬於同類,則其下字必不同類。【廣韻】的同一韻中,反切下字有時會分成二類三類甚至四類,在理論上即根據於此。例如:
7 ?# K1 s; }7 Q1 r1 v) G公    古紅切        弓    居戎切
- g( _0 m6 b- N( V# e" y# X根據系聯,『古』、『居』的聲母屬於同類(同屬見紐),由此可以推斷, 『紅』、『戎』的韻母必不同類。『紅』屬『紅』類(東韻一等),『戎』屬『弓』類(東韻三等)。2 o0 f! C2 f: n3 W6 n8 q2 z1 S
7 ?/ G8 _0 t) }8 B( l
3、補充條例$ k# e  k; c: f- g/ ?3 z, U: v: e
這是一種根據四聲相承的規律確定韻類的方法。同一韻部中的韻母在四聲的分佈中有這樣的規律:一種調類中有幾類韻母,在其他相承的調類中一般也有幾類韻母。根據這一規律,某一調類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聯不起來, 便可根據相承調類中韻類的分合情況確定其分合,或者合為一類,或者分為幾類。如:
" S- S7 r% H9 ?: h) k6 Y朱    章俱切。        俱    舉朱切。
: F5 `* Q0 a- I7 p$ P" g: N5 @4 V無    武夫切。        夫    甫無切。
2 U1 s8 j1 L) ^; ?' D& t& F; m朱、俱、無、夫四字均屬平聲『虞』韻字, 其中『朱』與『俱』,『無』與『夫』,兩兩互為切下字,只能系聯為兩類。朱、俱與無、夫是否為一類,因系聯不起來,不得而知;另查,『虞』韻上聲『麌』韻中的切下字矩、庾、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聯的結果為一類,去聲『遇』韻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聯的結果也為一類;據此可以斷定,朱、俱與無、夫的韻母肯定也屬一類。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6 22:57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廣韻】的聲母和韻母
! a% [+ Y( E, ]: ]2 B
" o5 n9 r9 n6 x9 D, o' I4 m(一) 【廣韻】的聲母
& g8 H4 ~: n+ F1、【廣韻】的聲類
1 {8 v- R5 V1 w8 G陳澧【切韻考】將【廣韻】452個切上字歸納為四十類。這四十類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照、穿、床、審、喻五紐中各多出一類,微紐併入明紐,又少了一類,故成了四十類。陳澧認為這四十類即反映了【切韻】的聲紐狀況,但是後來的學者認為陳澧沒有嚴格遵守自己所定的原則。有時他用補充條例將基本條例無法系聯的兩類系聯為一類, 例如將『文、美、望、無、巫、明、彌、亡、眉、綿、武、靡』同『莫、慕、模、謨、摸、母』歸為一類的情況就是這樣。有時他卻沒有使用補充條例將那些可以系聯在一起的兩類歸為一類,例如『博』類與『方』類的情況就是這樣。
) e- o0 ?$ M6 G" d7 F3 t) w0 f& o# y: M* w
他對補充條例的使用隨意性很強,正像羅常培先生指出的那樣:『以今考之,其為例猶未能盡純也。蓋因變例以求其合,則為類當不滿四十;舍變例而求其分,則為類當逾乎四十。陳氏於其所欲合者,則用變例以聯之,於其所欲分者,則用正例以別之,未免自亂其例矣!』因此,陳澧的四十類沒有反映出【廣韻】聲類的真實面貌。 繼陳澧之後,張煊、黃侃、錢玄同、高本漢、白滌洲、黃粹伯、曾運乾、陸志韋、周祖謨等學者先後對【廣韻】的聲類進行了考察。張煊同時使用基本條例和補充條例進行系聯,得出的結果是三十三類。黃侃、錢玄同考察的結果是四十一類。高本漢、白滌洲、黃粹伯考察的結果是四十七類。曾運乾、陸志韋、周祖謨考察的結果是五十一類。" U4 U) B' U4 U

- r& U" v. ]. r7 j6 A2、【廣韻】的聲母4 n1 P5 c* ?: j: y, g! N$ c& F; @
聲類是根據系聯法或統計法對反切上字歸納的結果,聲類的不同,並不意味着聲母也一定不同,因為表示同一聲母的反切上字根據系聯或統計可能會分成兩類,例如代表來紐[l]的反切上字根據系聯、統計被分成了盧、力兩類。
1 \' z1 H% G3 ?, U" \& Z. H根據前人的研究,【廣韻】五十一聲類所含的聲母只有三十六個,此外李榮先生在他的【切韻音系】中又考出一個『俟』母,又稱作『禪二』,現在已得到學術界不少人的承認。如果加上俟母,【廣母】的聲母就是37個。此將37聲母與五十一聲類的關係對照如下:
! A8 u2 o3 u  C+ c
" r( A) v  H* S  J  d
0 j) x1 w6 D1 v- b* J2 d" h  \, v3 M' y
! H( ]+ j! b: m. t" ^
(二) 【廣韻】的韻母+ k, A; f; [, W" `# `, V! y
1、【廣韻】的韻類
; d, j- {/ B" K陳澧用系聯法對【廣韻】每一韻中的反切下字進行系聯,結果發現有些韻只含有一個韻類,有些則含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韻類,二○六韻中共含有311個韻類。繼陳澧之後,高本漢、白滌洲、黃侃、周祖謨、李榮及邵榮芬等人也先後對【廣韻】的韻類作了較系統的研究,所得的結果有相同者,也有不盡相同者。其中高本漢研究的結果是290類,白滌洲使用統計法研究的結果也是290類,黃侃研究的結果是335類,周祖謨的研究結果是324類,李榮的研究結果是334類,邵榮芬的研究結果是326類。王力在他的【漢語音韻學】及【漢語史稿】中基本採用的是高本漢和白滌州的分類。董同龢則基本上堅持的是陳澧的分類。目前學術界有不少人採用的是290類的說法。
9 M+ _. I0 @( u( D6 p, g) w1 M& z1 w3 {
2、【廣韻】的韻母
7 K8 B" b. D* z0 Z! S6 |【廣韻】的290個韻類是按聲調計算的,即韻類的聲調不同即算不同的韻類;如果不計聲調,即使平上去三聲相承的韻類或平上去入四聲相承的韻類算一類,則290類只有90類之多。王力在【漢語史稿】中於戈韻和昔韻中分別增添了[](戈開三)、[](昔合三)兩音。按照【史稿】的這種分類,【廣韻】的韻類總數便成了292類,不計聲調為92類。這92類所含的不同韻母共有142個,其中陰聲韻40個,陽聲韻51個,入聲韻51個。我們採用【史稿】的說法,將【廣韻】韻母確定為142個。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26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中古音的聲、韻、調" j1 M) }5 j' E, T4 U. M& r  W3 e6 ~
) Z6 m6 `7 a* u+ h- f1 `
(一) 中古音的聲母, w7 ~! N& u, V4 O( y4 ]5 b) ?
【廣韻】的聲母有三十七個,【韻鏡】的聲母有三十八個,二者的差別只在於,【廣韻】的喉音中有影、曉、匣、以(喻四)四母,【韻鏡】的喉音中則有影、曉、匣、雲(喻三)、以五母,所以【韻鏡】比【廣韻】多出一母。就【韻鏡】的情況來看,『雲』母已從『匣』母中分化出來,但尚未同『以』母合流,這種現象說明【韻鏡】所確定的聲母要晚於【切韻】(【廣韻】的聲母即代表【切韻】的聲母),但不會晚於守溫製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時期,因為在守溫的三十字母中雲、以已合流為喻。本書將中古聲母確定為三十七個,亦即【廣韻】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讓『雲』歸『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時期漢語聲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聲母表及其擬音(擬音均為國際音標)。+ @2 d) K  v3 z3 L: t& H( z

8 X0 _! n0 ~. q0 K% w" [

% J4 V- |: O7 W; y. V" S) [. M! [" |9 }0 h
表中的三十七聲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個,正齒音中多了五個,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數目沒有增減。
7 b. a/ K" M2 ]' \) m' p9 Y  J
(二) 中古音的韻母8 K: b5 q  n0 w" C) m% c4 b% o, _
【廣韻】的韻類共有292類(王力【漢語史稿】的分類或王力【漢語音韻學】中的290類再加上戈開三和昔合三)。如果不計聲調,則為92類,其中所含韻母計有142類。【韻鏡】的韻類共有291類(比【廣韻】少一個戈開三),如果不計聲調,則為90類,其中所含韻母共有139類。兩相比較,【廣韻】比【韻鏡】只多出真合三、質合三及戈開三三個韻母。由此可以看出,【廣韻】切下字系聯的結果和【韻鏡】所列的韻類數是極其接近的,這說明了系聯結果的可靠性。我們把【廣韻】的142個韻母確定為中古的韻母,下面是這142個韻母的名稱及擬音,序次按92類的形式排列,其中平聲韻的擬音代表平、上、去三聲。
" Y  {$ H0 i' y# c9 [6 i$ X9 t( K4 D* J
1 B9 u, U! \: @; h
2 n" [% S9 T: r: b( B9 Y4 m0 S( R1 x$ S
71.耕開二            麥開二
' U7 N# }( ~! c. @72.耕合二                    麥合二0 q: k/ _6 |8 B3 l
73.清開三                    昔開三5 I  v: Y0 K8 z+ L6 g1 F
74.清合三           昔合三" D: z0 f1 z7 v$ T* y- k: W
75.青開四                    錫開四- e: T8 E. h' }8 g9 H
76.青合四                    錫合四' F3 l- ^5 v5 _! ^/ B
77.蒸開三                    職開三# Z8 c; U. t/ U
78.職合三( v. w% F: ~& }0 x- b0 x+ U
79.登開一                    德開一$ \( r# c4 m8 S6 c
80.登合一                    德合一5 e9 ]+ r/ I& K) w" D) _2 u& H
81.尤開三
82.侯開一
8 o1 f2 P# O9 k2 k* K  j+ j83.幽開三
% J3 S- u* d1 Q7 D# f  k6 a/ ?, w84.侵開三                   緝開三6 H- w  \) S9 S+ N& s
85.覃開一                   合開一
. z$ e% E8 {7 u! c86.談開一                   盍開一
+ q& c1 O6 P9 n: ]9 W8 ^87.鹽開三           葉開三
3 c( M  ]7 K) X) p88.添開四            帖開四
3 j1 M8 O: ]- L( B89.咸開二                    洽開二: H7 [7 D1 g$ C' o( C, L7 H
90.銜開二                    狎開二3 V+ }& ^. X0 s8 t6 [8 w2 k+ x
91.嚴開三                    業開三
; X2 ?4 j2 I- f. J" G1 j/ N92.凡合三           乏合三

3 ]/ G- u6 {: v+ ~5 z) p+ Q) p% q$ j6 C
(三) 中古音的聲調) B4 R5 E6 S; P
中古的調類共有四個,即平上去入四聲。這在【切韻】【廣韻】【韻鏡】【七音略】等韻書和等韻書中都記載的很清楚。關於中古四個調類的調值現在則無從得知,但是我們從古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大致的情況。下面是古人關於四聲調值的幾種描述。
6 S% V( g/ T, I+ ^/ }隋劉善經在【四聲論】中說:『昔周孔所以不論四聲者,正以春為陽中,德澤不偏,即平聲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熾如火,即上聲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離本,即去聲之象;冬,天地閉藏,萬物盡收,即入聲之象。』
; M1 c9 D% C" X  a4 k2 d# Q$ `; M4 o
1 Z6 d8 w/ d# `( J6 u+ o% o" g唐陽寧公南陽釋處忠【元和韻譜】中說:『平聲者哀而安,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 n& @5 f9 e4 a1 c% {
唐時日本沙門安然在【悉曇藏】中描寫表(或疑表為袁之誤)信公所傳日譯漢音的聲調說:『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
& K9 ?) {' |; s+ N6 E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道遠,入聲短促急收藏。』1 E& u: @1 V3 [

& G, I  B4 {% n0 J0 H/ d以上幾種描寫雖用語不盡相同,但描寫的特點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從中可以大體知道平聲的調子是平直的,上聲是上揚的,去聲是下滑的,入聲是短促的。我們根據平上去入四字也可以知道四聲調值的大概,因為此四字本身就是對當時四聲調值的描寫。
  R5 R$ y+ K; K由於中古四聲到今音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人很難把握現代四聲在中古時的調屬。為了便於初學,前人王鑑曾作【四聲纂句】,旨在將漢字按中古四聲輯成四字成語,以助記認。逐條讀之,合調成趣。今仿其例編成中古四聲歌訣如下,以供讀者參考。
: z5 g1 h, i* |5 x  J+ @/ S3 D& i& i! e2 H
中古四聲歌訣
% N; R2 s9 q; _7 ]2 M/ U0 r* x河海未測    官場勢惡    朝野俱寂    明捧暗克
  d& K' O$ J# {* G: j依草附木    鈎腿斗角    垂死掙扎    無可救藥2 m- g! L: T- @3 v: b0 [+ r
仁美睡覺    忠保禦敵    兄弟怒目    相翦太急
1 S8 N: s* e* j# M9 W揮手告別    趨本背末    無禍自福    為善最樂8 D6 U+ Q8 j' w& _: A2 H
蘭紫桂白    梅有傲骨    人品正直    堯禹帝嚳" T# E. J$ w+ k
相忍為國    懲忿去隙    君子意篤    模範事跡
# D3 ?2 Z& w. R+ T重返教育    夫子聖哲    書好字黑    人手二冊% y4 f  o8 i/ {3 L
王冕善笛    回也好學    秦女弄玉    天狗望月
: p) b0 M4 l5 s3 D歡飲坐席    民喜瑞雪    勤勉度日    雖苦快活; ^8 P+ y+ Z# O4 x8 H
車馬炮卒    中午對弈    拿土換錫    如此妙極
夜鶯 發表於 2010-8-4 11:56 | 顯示全部樓層
很認真的學習,謝謝延章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8-5 07:21 | 顯示全部樓層
相互學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