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轉載自:論語筆記之七:以德報怨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這幾句話,曉暢如話,不用翻譯。三年前我在本專欄的第一篇文章【囚徒困境與仁者無敵】中,曾介紹過Robert Alexlrod【合作的進化】一書中討論的在重複囚徒困境博弈中收益最大化的一報還一報戰略的四大特徵:善良(不首先背叛),寬容(如果對方背叛,只懲罰對方一次),不嫉妒(每次博弈得分不比對方多),但也公正(以合作回報對方的合作,以背叛回報對方上次的背叛),用孔子的話來說,這個一報還一報戰略應該是以直報怨吧。
但以直報怨一定是最優的戰略嗎?【合作的進化】一書的中文版譯者中國科學院的吳忠堅博士1995年在密歇根大學訪問期間,與Alexlrod合作寫了【如何在重複囚徒困境應付隨機干擾】一文,就從對【合作的進化】的著名結論進行了細化。他們考慮到現實中存在的各種隨機干擾,人們有可能會因為誤會而開始相互背叛的情況,在模型中加入了兩個一報還一報戰略的變種,一個是『寬大的一報還一報』,即以一定的概率不報復對方的背叛,再給對方一次機會;另一個戰略是『悔過的一報還一報』戰略,即在自己不小心主動背叛對方後(好人也有犯錯誤的時候),給對方背叛自己一次的機會。結果是,這兩種戰略都有更強的應付隨機干擾的能力,最終在競爭中勝出。如果說『一報還一報』還是以直報怨的概念的話,『寬大的一報還一報』和『悔過的一報還一報』,卻隱約有些以德報怨的意思了。 Alexlrod關於這個問題的新結果已匯集為【合作的複雜性】一書,1997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同前一本書一樣,頗為同行矚目。
以德報怨屬宗教性私德、高調道德,目的在於律己;以直報怨屬社會性公德、底線道德,用於律人,兩者其實是可以並行不悖的。世界上所有偉大宗教的核心中都能找到以德報怨的思想。佛經講以身飼虎,基督講愛敵如友,不要以惡報惡,要以善勝惡,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西方對重複的囚徒困境博弈的研究同時也發展出現代倫理學中饒有意味一支『實證倫理學』,按照各種倫理思想的闡述的原則,設計出他們在重複的囚徒困境博弈中的戰略,從自我主義,功利主義,到康德主義等等,非常有清楚,比一般哲學系裏開的空洞倫理學要有意思得多。其中基督教倫理的戰略選擇是合作、合作、合作,任何情況下都不背叛!
曾經有一位商界的朋友讀了我的文章後,認為我的『仁者無敵』的說法『象童話』,這其實大概已經是他當面客氣的說法了,如果是背後議論,大概是要說象夢話或象鬼話吧。他要是看到Alexlrod他們這個更新的研究結果,不知該怎麼說?強調一遍,這個結果是建立在純粹的數理邏輯基礎之上,用電腦程式模擬得出來的結果,與研究者個人的信念、價值觀沒有任何關係。但是,為什麼我的朋友讀後回有這樣的感覺呢?而且,相信這也是很多其他讀者朋友的共同的直覺。也許是我們受中國幾千年的權謀文化浸染的結果?也許是我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的獨特性?
舉個例子。蒙牛乳業這兩年通過成功的事件營銷,行業地位逐漸建立起來了。但當年牛根生和同事們創立的過程卻是九死一生,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各種困難,而且,其中大多數困難還是競爭對手人為製造出來的。所以,在採取什麼競爭哲學這個問題上,牛根生應該是很有發言權的。他在闡述『小勝憑智,大勝靠德』的座右銘時,講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話:
『其實就是」與自己較勁」!發生任何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改變自己容易,改變別人難。假使矛盾雙方的責任各佔50%,那麼,你先從改變自己開始。當你主動改變後,你會發現,對方也會跟着改變,而且這種改變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變10%後,他會改變30%,真所謂」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萬一你改變了50%以後,對方還是一點不變,怎麼辦呢?你還是要堅持」與自己較勁」.因為95%的情形不是這樣的。當你無數次地」與自己較勁」後,回頭再看,大數定律的效能就顯現出來了:你通過改變自己而改變了世界!』(【人力資本】)
這不僅僅是不主動做壞事,而且是主動讓步,近於主動做好事了,牛根生這個說法,其實是對以直報怨/以德抱怨戰略的最好註解。每天抱怨自己的經營環境惡劣,以至於無法讓他們在經營中保持基本的誠信原則的人潛心讀一讀蒙牛創業的歷史,應該會有所啟示。
持一報還一報戰略的合作者在生態系統中勝出的一個關鍵機制是合作者之間通過持續地相互合作,取得較大的收益,從而把採取其他掠奪性、欺騙性或機會主義戰略的非合作者競爭下去,合作者之間抱團,形成滾雪球效應,逐漸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佔據主導地位。這種機制要順利運轉的一個關鍵條件之一是的合作者之間的互相識別機制。生物學家們研究,人為什麼發展出難於置信的強大的辨認人臉的能力,就是這種增強識別機制的一個結果。現代信用制度,是在此基礎上,對這種身份識別能力的進一步加強。所以,中國在信用制度方面的缺失,是我們建立社會性的底線道德的一個重大障礙。與此同時,在底線道德遭到普遍破壞的情況下,宗教性私德的發揚當然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