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转摘自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及时联系处理 " ^0 `0 m5 h& I$ d$ O) u4 l
近代音指元明清時代以北方中原話為基礎的漢語共同語語音系統(延章注:近代音与南方语音无关)。反映近代音的韻書主要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和明代蘭茂的《韻略易通》。此外,元代無名氏的《蒙古字韻》、卓從之的《中州音韻》、熊忠的《古今韻會舉要》、八思巴的《八思巴字》和明代樂韶鳳等的《洪武正韻》、畢拱宸的《韻略匯通》以及清人樊騰鳳的《五方母音》、李光地、王蘭生的《音韻闡微》等也都是研究近代音的重要材料。
; Z7 V% z; c; r f: O1 m4 X( P# t# }0 F0 J# s
《中原音韻》與《韻略易通》, X5 v9 F$ A5 a5 x
一、《中原音韻》: a: Y! i, B8 [2 a
《中原音韻》是為指導元曲製作而編寫的一部韻書。成書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著者周德清,字挺齋,高安(今江西高安縣)人。此書改革了歷來韻書撰作的宗旨和體制,不受《廣韻》一系韻書的束縛,而以元代北方官話的實際語音為依據[43],直接為當時的詞曲製作服務,因此一向不受重視,被排斥在正統韻書之外。由於該書依據的是元代的實際語音,所以對於考察當時的語音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該書的體例如下:! m j" t! P9 x P
韻書部分& s! Q- Y, A' o" |1 D/ B
1.全書共收5866字(一說5869字),分十九韻,十九韻的韻目各用兩個代表字表示:
6 K% @8 _' i) S一東鐘 二江陽 三支思 四齊微9 R4 n6 X. q( n
五魚模 六皆來 七真文 八寒山
0 n- e" I9 l: M' h! K九桓歡 十先天 十一蕭豪 十二歌戈 _2 t- i4 h! o* u: l
十三家麻 十四車遮 十五庚青 十六尤侯
% K, R" B! ^0 M3 f十七侵尋 十八監鹹 十九廉纖& h2 {5 Y& f4 r* t, i; X! v
2.分部不論聲調。一部之中包括平、上、去聲韻字,其中平聲分為陰、陽兩類。中古的入聲字被分別附于平、上、去聲字之後,稱作“入派三聲”。例如:5 b- D& v& t- ~' E+ H
東鐘
- S( {' s" t! A' i/ [6 l平聲) x: l( t% w) D: U
陰 東冬○鍾鐘中忠衷終○通蓪○……
! K; |3 T+ V! b" {陽 同筒銅桐峒童僮曈瞳朣潼鼕○戎茙……9 m5 \' P+ O4 C4 i: r, y% N
上聲( l, _# S3 k' s
董懂○腫踵種塚○孔恐○桶統○……# |1 x# m/ |# ~
去聲0 _/ K% `2 ]2 M; T5 g8 O- g' b0 [7 L
洞動棟凍蝀○鳳奉諷縫○貢共供○……
9 f7 C9 D. d: N" b2 x" i" K. x魚模# [2 \, e/ Q4 n/ J. {
平聲( K' e! E; c9 y, S: E: x+ Q
陰 居裾琚鶋車駒拘俱○諸豬……5 a d3 j4 J: \& n3 R- a
陽 廬閭驢臚蔞○如茹……
# ^' @8 `3 ?. O$ Z& p入聲作平聲4 t( P+ B1 U5 @3 U
獨讀牘瀆犢毒突纛○復複佛伏……8 f0 Z- q& i# C0 o9 K2 l
上聲
( U1 j' ]1 z! H- I. C \# _/ m語雨與圄圉齬敔禦愈羽宇禹庾○呂侶旅膂縷僂○……- ~# x/ A3 X/ h- |3 \
入聲作上聲( H: W/ {' ^+ b9 P8 {- [+ ^
穀榖轂骨○蔌縮謖速○……) p9 H2 D: |. e; B* [
去聲
$ J6 _. Z1 g, }# @. \禦馭遇嫗裕諭芋譽預豫○慮濾屢○……; n/ N7 @$ P9 g. c
入聲作去聲0 s# ]9 U! w5 N8 ^) i% A
祿鹿漉麓○木沐穆睦沒牧目鶩○……7 F* Z& h! a' d! E4 }, J
3.各部中的同音字之間用○隔開,例見上。1 f M0 L( _+ G" s/ |6 }
《中原音韻》作詞起例
2 b2 p( y4 m0 w% `這部分討論作曲的方法和押韻等問題。
6 T! a1 [( J( Q6 f4 a3 Q; G7 ]+ r6 t! P5 Q- \3 X
二、《韻略易通》
+ a$ e' @* S6 B# ~& j《韻略易通》成書于明英宗正統七年(西元1442年),作者蘭茂,字挺秀,號止庵、和光道人,雲南楊林人。蘭茂著書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初學寫詩的人用韻,故書中不收繁難異僻字,只收常用便俗字。所依據的方言是當時通行于雲南一帶的官話。雲南官話和當時的北方話為近親關係,故《韻略易通》對於研究《中原音韻》有重要的參證作用。該書的特點主要如下:' r7 E4 H9 L {& {1 J. U
(一)分韻20部,各部韻目的用字及次序與《中原音韻》稍異。這些韻目是:7 g% }3 ?1 Q& Z( x
一東紅 二江陽 三真文 四山寒: \4 Q5 G& E4 j/ d' w. [
五端桓 六先全 七庚晴 八侵尋" x( O2 S5 @' _1 i8 }
九緘咸 十廉纖 十一支辭 十二西微- k# J! r4 J# X9 W1 B
十三居魚 十四呼模 十五皆來 十六蕭豪* `* C& P$ w/ j, f" N
十七戈何 十八家麻 十九遮蛇 二十幽樓/ ?. X C$ r1 M& R; h
這20部比《中原音韻》多出了一個“居魚”部。% Y7 L9 d1 B/ R+ u2 E7 F9 E
(二)聲調為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聲沒有分陰陽,入聲與陽聲韻相配(即與前十部相配)。這一特點與《中原音韻》大不相同,大概當時雲南官話的實際情況如此。
9 R( X1 ^3 y# E0 C(三)分部不論聲調。同一部中包括平、上、去、入四聲之字或平、上、去三聲之字。3 r# O4 K5 [( F2 g
(四)明確將聲母確定為20類,用“早梅詩”一首表示。詩中每一字的聲母各代表當時雲南官話的一個聲母,其詩如下:
& L0 ^' W3 s. Y) y# P k0 h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枝開,冰雪無人見,春從天上來。9 ~( l, a/ @5 i0 ?2 ]" e
9 ~( e/ k* [( A4 E( m
近代音的聲、韻、調
3 s2 X# l- k$ u! S% T$ Q9 k5 u元代時,近代音的基礎已經形成。元代以後,近代音雖有所發展,但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中原音韻》是以元代中原實際語音為依據的一部韻書,因此,它所包含的聲、韻、調大體上反映了近代音的面貌。
/ i+ f9 O9 r+ {$ A& V4 t( |% Q$ Y4 J6 }. ]
一、近代音的聲母% V, w; r |" U( z, p/ u
《中原音韻》沒有明確顯示其聲母是多少,但是它在每部之中將同音字排在一起,中間用○號隔開,據此,只要對各同音字組進行研究,即可得知《中原音韻》所包含的聲母。根據羅常培先生的研究,《中原音韻》共含有20個聲母[44],這20個聲母正好與蘭茂“早梅詩”所代表的聲母相同。下麵是這20個聲母與三十六字母的對照表[45]:
8 P7 Q: O9 b R早梅詩與三十六字母對照表! g7 _7 J) ~* n! }6 P. J" n, T
冰[p] 破[pÁ] 梅[m] 風[f]
. l- {/ T0 Y( W! r& L6 @! s(幫並仄) (滂並平) (明) (非敷奉)
8 U) r u4 k. D+ G: e/ v$ s無[v] 東[t] 天[tÁ] 暖[n]
; h3 ?! |0 O2 b5 i2 i3 t' j(微) (端定仄) (透定平) (泥娘)
# a* Z* ^4 \, E; C( ~+ f來[l] 見[k] 開[kÁ] 向[x]
- A; g; y, i8 ^; W' j/ T(來) (見群仄) (溪群平) (曉匣)# L) p1 ]2 `, g- X
枝[t§] 春[t§Á] 上[§] 人[½]
7 t/ B% d9 t4 K+ _5 c(知照澄仄床仄) (徹穿澄平床平禪平) (審床平仄禪平仄) (日)% j$ |0 H% L- w/ s
早[ts] 從[tsÁ] 雪[ s ] 一[o]
. n4 P! X/ \& J0 M7 G q(精從仄) (清從平邪平) (心邪平仄) (影喻疑)
8 _- ]: h6 e7 t2 w8 d2 F這個聲母系統和中古聲母相比,消失了全濁聲母及疑母。和北京話相比,已非常接近,只是比北京話多了微[v]這一聲母,少了[tþ][tþÁ][þ]三個聲母。
$ T! H: Z, Y0 O6 I" g! q( O繼羅常培之後,趙蔭棠在《中原音韻研究》中將《中原音韻》的聲母確定為25類[46],陸志韋、王力分別在《釋中原音韻》和《漢語史稿》中確定為24類[47],楊耐思、寧繼福分別在《中原音韻音系》和《中原音韻表稿》中確定為21類[48]。以上五人的擬音與本書所用音的對比情況詳見下表。
: X0 P- A4 D% n, k1 W# W( ~3 d$ c2 g. A4 s* C6 \1 g' h
《中原音韻》聲母各家分類比較表
, k8 W3 v7 \ W3 [# t+ N2 p4 j2 h羅常培 趙蔭棠 陸志韋 王 力 楊耐思 寧繼福 本書用音* J3 ?" i, n+ i5 {) {
p p p p p p p
7 a* X5 _( ?4 h0 U5 l' @pÁ pÁ pÁ pÁ pÁ pÁ pÁ
/ C7 j; G+ t x }4 g3 mm m m m m m m7 }* ?, _: M+ b2 i) o! x
f f f f f f f
% [( _, \7 U" ~7 c8 Ov v w v v v v
Y7 @% J$ G X& |7 Xt t t t t t t
% N D0 `/ t$ Q. T CtÁ tÁ tÁ tÁ tÁ tÁ tÁ0 w% _% Q# s, T8 J; E# }- ]1 U0 y
n n n n n n n
0 J/ Q3 L0 C; A/ J7 p" a( Al l l l l l l. s4 A, c$ |6 F [$ L
ts ts ts ts ts ts ts" R% g2 I- V& m; `! S
tsÁ tsÁ tsÁ tsÁ tsÁ tsÁ tsÁ
. o+ d, J# a- i! P5 w! Xs s s s s s s
6 @+ E& `% v/ c7 X2 | E( |( a- }- StS t§ t§、tþ tS、t§ tS t§ t§: I3 k8 M' q% S' ~4 X+ F; A- j/ e
tSÁ t§Á t§Á、tþÁ tSÁ、t§Á tSÁ t§Á t§Á
# P M3 \% q# C& M* ^+ O: M& }S § §、þ S、§ S § §
7 s( o9 K' O" H/ HZ ½ ½ Z、½ Z } ½
/ y3 u; _2 l3 s& k- g1 Z0 ^, Mk k、tþ k k k k k8 |. E( P5 u/ Y$ o
kÁ kÁ、tþÁ kÁ kÁ kÁ kÁ kÁ. t) @7 _/ U1 d! Y2 r$ \* b
(o) N、ø N (o) N N (o)( w, l7 @ z1 }/ b1 I) P
x x、C x x x x x
2 t) \) I: B9 R+ T/ b9 H9 x5 Xo o o o o o o
F7 v1 R: G6 n5 r8 H8 q; N從表中可以看出,各家確定的聲母總體上是比較接近的,但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j3 G! W% U" [( t4 R( s4 ?7 `
6 G& x- r. _) M7 }0 q- h* v. F9 K
二、代近音的韻母+ b3 g" ^9 B5 U: M/ ^ {- `
要確定《中的音韻》十九個韻部中包含有多少韻母,主要方法也是通過對每一部中的同音字組進行研究。不同的小韻(即用○號隔開的同音字組)必不同音。在聲母相同的情況下,小韻的韻母必不相同,這就是歸納法。使用歸納法進行研究,再參照其他材料即可考訂出《中原音韻》的韻母系統。趙蔭棠、陸志韋、楊耐思、邵榮芬、寧繼福等人都對《中原音韻》的韻母作過研究[49],其中楊耐思、寧繼福的研究比較系統深入。楊耐思參照《古今韻會舉要》、《蒙古字韻》、《八思巴字》等材料將《中原音韻》的韻母確定為46個,寧繼福在“歸納法”的基礎上又使用“內部分析法”(分析各音位間的相互關係)將《中原音韻》的韻母也確定為46個。兩人的擬音也基本相同,差別僅表現在“桓歡”、“蕭豪”、“歌戈”三部上。我們採用46韻母的說法[50],此將這46類韻母及其擬音列表如下[51]:0 F# H [' ~3 k' h' c- F
《中原音韻》韻母表
; T: k- j; T+ u) t3 H東鐘 uN iuN
4 y- D( r9 g0 j4 A0 |) n. @江陽 aN iaN uaN
4 g1 E8 a# }: n2 |1 p支思 ?2 a% L% v: z9 U
齊微 ei i uei
( q' a( n. Z$ ?6 S9 C6 `. n魚模 u iu3 o( p3 x$ [$ D+ k9 W
皆來 ai iai uai
# ?) C! J H4 F! \" M' N8 q4 b真文 «n i«n u«n iu«n2 p9 `+ @2 a9 o+ G) e$ P7 x
寒山 an ian uan1 h3 g! X2 |3 X& p* ?
桓歡 u?n' ] K1 A- c7 K0 O# B
先天 iEn iuEn4 Q! Q& |0 a5 T) H* q0 B9 F
蕭豪 au iau
* E: v; D4 ?6 P6 R m# ?3 Y0 wiEu
% R2 G4 \9 D% G0 M1 O/ u5 j歌戈 ? i? u?% L% ?7 p U9 Q# j* J! c& O$ U
家麻 a ia ua
/ f$ @7 `! r0 B0 ]( L車遮 iE iuE; C" S( @/ ]( v2 s% p4 J6 s/ l- C
庚青 «N i«N u«N iu«N' K- N0 H: v# v
尤侯 «u i«u5 M9 c$ ^0 D1 c, W7 R' g6 t- d
侵尋 «m i«m3 |3 ?: G6 @" w
監鹹 am iam
0 C) ^+ S! ?. \) N; Y廉纖 iEm! r/ k/ N/ n$ c
' a! J6 S4 O/ D; V" I
三、近代音的聲調 i9 f; t9 o- g) D" ~5 \
近代音的聲調,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已明確列出,即陰平、陽平(周氏於平聲中分陰、陽二類)、上聲、去聲,它與今天北京話的四聲完全一致,只是具體的歸字有所不同而已。關於中古的入聲字,周氏將它們分別附在平(陰平、陽平)、上、去三聲之後,而未獨立為之立類。這種情況表明中古的入聲到元代官話裡已經消失,學術界多數人都持這種看法。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入聲到元代時仍然存在,陸志韋、楊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這種看法。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中說道:“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為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這句話是“入聲存在說”的主要依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