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13|回復: 0

中國古代韻書綜述

[複製鏈接]
延章 發表於 2010-8-1 11: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中國國學網

$ O+ }+ t& q; J古代韻書是古代按韻編排的字典。本文著重介紹了韻書的產生及歷代韻書代表之作,從中可管窺中國古代韻書發展的軌跡及其在文化史上所發揮的作用。
8 i, V! p4 w6 E1 L3 k, I
# K. R* H: b: m  F- ^' [. Q中國古代的韻書,是按照聲、韻、調的關係將漢字組織起來的字典。因為著重劃分韻部,簡言之,又可以說成是分韻編排的字典。中國古代韻書,對於探索我國歷史上某些時期的漢語語音系統,研究漢語語音發展的歷史和規律,瞭解古人寫詩填詞制曲和韻書的關係,都有一定幫助。古代韻書,有的保存了不少古字古義,有的則集中了不同時期的異體字、通俗字。這一切對於閱讀古代文獻,研究漢字演變的歷史,都有一定參考價值。所以說,韻書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個方面,批判地加以繼承,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我國古代韻書如同其他事物一樣,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歷史源遠流長。古代韻書的編制體例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先按照漢字聲調分類,再在每一聲調下分韻部,然後在每一韻部內按同聲字分類排列,《廣韻》就是如此。第二類是先分韻部,每一韻內再按聲調分開,然後在每一聲調內按同聲字分類排列,如《中原音韻》即如此。第三類是先分韻部,每一韻內再按聲母分類,然後再在同聲字內按聲調分開排列,《韻略易通》就屬此類。總之,不管怎樣分類編排,都與漢字的聲、韻、調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不言而喻,漢字的聲、韻、調就是韻書構成的基礎。
( h  N" b3 Y8 |7 S
$ [1 h& m* q1 Y- l: z據文獻記載,我國古代最早的一種韻書是三國時期魏人李登編的《聲類》。《聲類》一書今已不傳,有關李登生平情況亦不祥。《隋書•經籍志》著錄《聲類》為10卷,按我國古代音樂上用的術語,即“宮、商、角、徵、羽”五音編排,不分韻部。《聲類》收字11520個,比許慎的《說文解字》多2167個字。它在訓詁方面有著一定的貢獻。如《說文解字》以“吹”解釋“噓”,以“噓”解釋“吹”,似乎“吹”和“噓”是一回事。而《聲類》中指出兩者是有區別的:“出氣緩曰噓,出氣急曰吹。”這種解釋就十分合理恰當。
& D4 O9 i+ g& b# `3 Y9 z7 U4 J: H$ T: b$ w  P4 h
繼李登《聲類》之後,任過安夏令的晉人呂靜仿《聲類》而作,編有《韻集》6卷。《韻集》的編制體例按五音編排,不分韻部,略不同的是在每篇中將同音字都歸納在一起,同音字的羅列主要是根據傳統的讀書音,也兼雜方音。因《韻集》的命運如同《聲類》一樣,早已亡佚,更多的詳細情況不得而知。1 ]: c& P- F. }3 {
. q3 z6 @& K8 G- x/ S* a+ e
我國現存最早的韻書是隋代陸法言編撰的《切韻》。據《切韻•序》介紹,《切韻》成書于隋仁壽元年(西元601年),是在參考古今字書以及呂靜《韻集》、夏侯該《韻略》、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譜》、杜台卿《韻略》等著作的基礎上寫成的。《切韻》計5卷,它的編輯體例是用平、上、去、入聲分韻,共193韻;按反切的發聲分音;在每一韻目前都有一個數字標明韻目次序;韻字的注釋簡單,一般不注出處,有的根本沒有解釋,這是該書最大的缺點。《切韻》收字12158個,比《說文解字》多出2806個。在《切韻》問世之初,許多人針對《切韻》的不足為之加字、補訓、增注。工作做得較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是王仁煦。他編寫的《刊謬補缺切韻》指出,《切韻》“時俗共重,以為典規,然若字少,複闕字義”,此言很有見地。《切韻》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韻書的基礎上編寫而成,所以說它是前代韻書的繼承和總結,是這一系列韻書的定型之作,也可以說是韻書史上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切韻》最大的價值是在漢語語音史研究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可惜這部書也早已散佚。 ' g3 |, p* s4 F& F% F
; e0 P5 I) q. v
唐代開元年間,唐人孫愐著成《唐韻》一書。該書共分5卷,平聲分上、下,平聲上26韻,平聲下28韻;上聲52韻;去聲57韻;入聲32韻,總數為195韻,比陸法言《切韻》多出上聲1韻,去聲1韻。全書收字26194個。《唐韻》很注意正字形,所以,“字體偏旁,點畫意義,從木從才,著彳著亻,並悉具言。”辨正形體主要是依據《說文解字》和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等古代字書。《唐韻》的出現使韻書日臻完善,也使韻書更具有字典的性質,這是一大發展。《唐韻》一書在唐代影響很大,宋許顴在《東齊記事》中說:“自孫愐集為《唐韻》,諸書遂廢”,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8 }. h. l& G) i
8 r1 Z! n3 N3 F2 l  b- ]1 e0 i
在我國古代韻書史上,宋代的《廣韻》和《集韻》算得上是兩部重要的韻書了。《廣韻》是宋代的官韻著述,即皇帝命令陳彭年、丘雍等人集體整理編修。《廣韻》一名是增廣《切韻》的意思,全名稱為《大宋重修廣韻》,成書于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西元1011年)。《廣韻》是我國第一部官修及現存最完整的韻書,同時也是《切韻》和《唐韻》的繼承,是前代韻書的集大成著作。《廣韻》歷來版本較多,有繁注本和簡注本兩種。周祖謨以張氏澤存堂刊本作了精細的校勘,定名《廣韻校本》,是現今最好的本子。中華書局曾于1960年重印出版。《廣韻》計5卷,全書收字26194個,注文191692字,按平上去入四聲分206個韻部。書中的每個字都依韻歸部,先釋義,後注音,並把同音的字全排在這一字頭之下,作為一組。字音有異讀的,個別注明;字形有異體的,則附於本字之下。如平聲“之”韻的“之”字,在這一組中,“之”是字頭,下麵釋義注音,標出反切,後列“  ”“芝”等字。讀音皆同,就只釋義,不再注音。由此可見,《廣韻》等於一部同音字典,我們可以從其中一個字的讀音而推知一組字的讀音,這和現在按中文拼音收同音字的字典作用相同。《廣韻》的重要價值首先在於保存魏晉唐宋間的大量反切,其次是它的解說,為我們研究古代文字訓詁,匯輯了豐富的資料,無論在韻書或字典方面來說都不失為一部重要的著作。
+ ~- D, E8 R  |( G/ B3 }
; }0 y+ m4 D7 M, V/ z7 q' H《廣韻》頒行後31年,即宋景祐4年(西元1037年),宋祁、鄭戩等認為《廣韻》“多用舊文,繁略失當”,建議重修。於是,宋仁宗命北宋文字訓詁學家丁度和宋祁等人重修《廣韻》,到宋英宗治平4年(西元1067年)終於重修完畢。皇帝賜名為《集韻》,頒行於天下。《集韻》不同於《廣韻》之處主要有以下六點。第一增加了卷次,由原來的5卷增至10卷。第二調整了韻部,精簡注釋。《廣韻》的注釋一般比較繁多,而《集韻》則適當作了刪減。第三增加了字數,《集韻》的收字原則是“務從該廣”,一個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寫法,也不管是所謂的正體、古體、俗體……只要有根據,都一一收集起來。《集韻》共收53525字,比《廣韻》多出27331字,它是我國現存收字最多的韻書。第四糾正和補充字義,增多了古籀和異體。第五改變了音注順序,即先注字音,後釋字義。第六引證古書保存了若干可貴的原文與本義,這是《集韻》最大的成就和功績。《集韻》現存較早的有宋刊本及影宋抄本若干種,其中以汲古閣影宋抄本最為有名。《集韻》編好以後,流傳並不廣泛,尤其元、明兩代,不為人們所重視。直到清代才被文人學者所垂青。此書在研究語音(指宋代音)、詞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C. c" A& _5 c7 ^3 k! Q
( a+ v7 e! m( Z' O0 C2 ~2 ^2 L! _! l  {
至元29年(西元1292年),元人黃公紹編了一部《古今韻會》。此書收集的資料豐富,上涉《說文》中的籀體古文,下極隸體俗文,以及律書方技、樂府方言、經史子集,無所不容。而與黃公紹同時期的文人熊忠,卻嫌《古今韻會》“卷帙浩繁”,恐“四方學士不能遍覽”,於是刪繁舉要,補收闕遺,于大德元年(西元1297年)改編成一部《古今韻會舉要》,全書30卷。《古今韻會舉要》的編制在形式上承用了傳統的分韻,而在實際劃分韻類和聲類時卻照顧到了當時的實際語音,這對漢語語音史的研究有不小貢獻。另外,該書引古代典籍,大量說明以前文字通假的情況,糾正了《說文》中的不少錯誤,為研究古代文字形、音、義的關係提供了不少可貴的證據。《古今韻會舉要》現存元、明刻本極少見,最容易看到的是清光緒9年淮南書局的重刻本。
8 k, F; i# X% h  b; j; N; Y
  B+ k1 Z/ C3 b1 K; U- }《古今韻會舉要》之後,完全擺脫正統韻書的束縛而根據實際語音另創編排體例編成的韻書是《中原音韻》。《中原音韻》系元人周德清根據當時戲劇家,如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等人的戲曲作品用韻字編輯而成的。初稿完成于元泰定元年(西元1324年),曾抄寫了幾十本在外流傳。到了元元統元年(西元1333年),才加以修改,寫成定本,並正式刻印出來。今天所能看到的,就只有刻印出來的那個寫定本。《中原音韻》的編排,體例簡明而合乎實用,和以前的韻書迥然不同。全書分19韻,四聲不分立,這和元曲四聲通押有關,韻目都用兩個字標出。平聲分陰、陽,把入聲分別派入平、上、去。所以,它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舊有的平、上、去、入是兩回事。周德清的這種徹底改革,如果不是正視當時的語音實際,重視戲曲用韻的實際需要,當然辦不到。《韻會舉要》等韻書主要依據的是當時的官話和讀書音;而《中原音韻》卻是反映當時的口語,是說話音。一般說來,讀書音多少有一些因襲守舊和人為的色彩,甚至還有一些兼顧方言的味道。忠實地反映了這種讀書音的系統,對於研究官話的形成和發展,不能不說有一定貢獻。但對於瞭解當時活的語言在聲音方面的系統,對於研究某些語音現象的演變規律,就很不足。從這種意義上講,《中原音韻》更顯出它的不可比擬的價值。
$ ]+ x% T; _$ W3 U. U1 d/ k
3 ]) s; W) L! S; m3 t# c到了明代,樂韶風、宋濂等人奉敕於洪武8年(西元1375年)編成一部官韻——《洪武正韻》。該書的編撰原則是“壹以中原雅音為定”,它先後被修改6次才定稿。《洪武正韻》的平聲、上聲、去聲各22部,入聲10部,共分韻76部。它與《古今韻會舉要》不同,沒有在每一韻下明白注出聲類。學者劉文錦根據反切系聯,作《洪武正韻聲類考》,歸納出31類。 , s7 V) @  Y" \, M' W

; w9 |; T3 o% G明正統7年(西元1442年),蘭茂(字廷秀,雲南人)又完成一部韻書,名為《韻略易通》。該書分20韻。前10韻平、上、去、入四聲俱全,後10韻無入聲。在聲類方面,此書有明確的劃分,共20類。作者用了一首《早梅詩》來概括:“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枝開/冰雪無人見/春從天上來。”其中每一個字都代表聲母相同的一類字,如“東”字,它就代表和東字聲母相同的多、當、冬、丁、得、地等等。蘭茂認為以往的字書、韻書,對於學者雖很方便,但書中“古文”、“籀文”等奇書異體,又有“形同音異”、“形異音同”之別;且訓解繁複瑣碎,全書往往多至“數十萬言”,一般讀者就“難於周覽”。為了初學識字的人“便於認識”,所以他編此書只收入“應用便俗字樣”,“其音義同而字形異者,止收其一”。以上是就字形、字義而言。就語音研究角度來看,《韻略易通》劃分的20聲類是它的最大貢獻,尤對考定《中原音韻》的聲類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 {" E3 i0 c+ F! l. ~; J8 A/ a
清代問世的韻書,首推李光地等人奉詔編纂的《音韻闡徵》。該書成書于清雍正4年(西元1726年),計18卷,其韻目按106韻分部,各韻部中的字按“開、齊、合、撮”四呼和36字母排列。根據當時北方官話的語音來定音切。其反切:上字用“支”、“徵”、“魚”、“虞”、“歌”、“麻”韻的字;下文取其能收本韻的字,清音用“影”母字,濁音用“喻”母字。此外,有音無字的,則另立變例。該書對字義的解釋較簡略。《音韻闡徵》最大的特色及成就是對反切所進行的改革。它改革舊韻書的拼切,使反切變得簡便、順暢、易讀,克服原來“用法繁而取音難”的缺點。該書是研究近代讀音演變的重要資料,在音韻學史上佔有較重要的地位。直到現在,《辭源》、《辭海》等重要辭典仍採用《音韻闡微》的反切給單字注音。
' B0 I8 R( r$ _# O8 Y# U3 A
6 X& `% c1 b, ?9 v/ ]綜上所述,我們可看出中國古代韻書產生和發展的軌跡,瞭解其體例、特點、作用及影響。這些對我們研究字書、韻書的歷史無疑會有極大的幫助。 " F7 |) B; S0 r  n

* a9 t0 U6 A& ?; F4 c參考文獻
$ \* k5 o/ Y: R% l: C. ]2 ^+ K2 x$ C3 o% Y9 |% t( L3 Z
1 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北京:中華書局,1992
6 q0 T: t, o7 S$ ^
, Z! D; F" k+ y4 Y- M5 ]2 趙  誠.中國古代韻書.北京:中華書局,1991 ) z% d/ T% C) ^
6 I3 T$ D. ]) N! n* H0 a* |
3 林玉山.中國辭書編纂史略.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 V8 G0 C; P* X, Q. @4 ~) R
" P5 \+ z& c" _& \作者:李峰(河南省圖書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