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6|回復: 0

[汉语词典] 神秘文字比甲骨文早八百年 怪字符无人能辨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0-8-29 17: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北京晨报
11.jpg

  今天,400多件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将在首博集中露面。其中将近七成文物,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昨天,首博展厅已经布展完毕。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件扁壶残片静静地躺在玻璃柜中。专家介绍说,扁壶上的毛笔朱书,将是此次展出的焦点。据当年毛笔朱书的发掘见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炜介绍,这件文物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标本,它的发现将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将近800年。

  忆发掘

  神秘文字从灰坑中出土

  1984年,一种类似甲骨文的神秘文字——扁壶毛笔朱书,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发现。经专家认定,这是早于甲骨文的成熟文字系统,距今4000年左右。昨天,年逾古稀的高炜先生,谈起当年的发掘过程,仍掩饰不住兴奋。

  高老回忆说,他当时在原中科院考古所山西工作队任职,主持襄汾陶寺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一天中午,他的两位同事高天麟、李健民先生,在编号H3403的灰坑中发现一个残破的陶制扁壶。扁壶一面鼓起,一面平直。在鼓起的一面,高天麟发现了红色的印迹。刷去表面浮土,赫然现出一个类似甲骨文中“文”字的符号。随后,二人又在扁壶平直的一面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符号。高天麟立即叫来高炜作为见证,几位专家现场确认,这是一种早期文字。

  发现这么重要的文物,几个人都非常兴奋。中午饭也没吃好,又跑回灰坑继续寻找。然而几人把灰坑里的土过了一遍筛子,也没有再发现新的字迹。

  但是,这几个字符,已足以对古文字研究产生巨大的震动。

  叹奇迹

  甲骨文前已有较成熟文字

  高炜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山西一位考古工作者便提出,襄汾陶寺地区可能埋藏有夏朝时期的文化遗址。

  1978年至1985年,原中科院考古所对陶寺遗址进行第一期发掘。最初发掘陶寺遗址是为了研究夏朝文化。但随着发掘的推进,考古工作者发现,陶寺早中期的文化特征与夏文化明显不同,晚期才与夏文化相近。陶寺扁壶毛笔朱书,正是属于陶寺晚期物品。因此可以推断,毛笔朱书比商代的甲骨文早至少七八百年。

  高炜表示,虽然只有几个字符,但它与甲骨文已经非常接近,说明当时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陶寺毛笔朱书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本。”高炜说,在发现毛笔朱书文字之前,人们只知道早于甲骨文的文字雏形,是那些象形符号。陶寺毛笔朱书文字的出现,填补了两者之间的一段空白。

  后来,考古工作者在不同的遗址,分别发现与毛笔朱书同一时期的文字,这也证明,早在甲骨文之前,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曝争议

  一字之谜至今未解

  据高老介绍,对于陶寺扁壶上的文字,鼓起一面的字符已经确认是“文”字。而另一面的奇怪字符至今仍争论不休,甚至究竟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都没法确认。

  记者在高老提供的复制图上看到,这个奇怪的字符上面是一个不圆不方的符号,下面一横底下仿佛一个中断的问号。这个字符,确实给考古界留下了一个难解的问号。

  高老介绍说,对这个文字有三种推测。一是认为这个字读 ,同“阳”。二是认为这个字就是“尧”。一些人曾推测陶寺地区为尧的都城。三是认为这个字为“邑”。扁壶前后“文”“邑”两字,正好组成一个古代地名。

  对这三种推测质疑的也不少。高老表示,关于陶寺毛笔朱书,可能会一直争论下去,也许根本就不会有结果。但毛笔朱书本身的价值不会磨灭。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则表示,把这个在学界争论已久的字符向公众展示,就是希望引起更大范围的讨论,让更多对古文字感兴趣的人一起来破解这个谜团。

  晨报记者 王歧丰/文 李木易/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