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46|回復: 5

理學與啟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學研究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4: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內容簡介:

筆者關於本書特點的淺見,是受本書啟發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往哲學界有一個不成文看法,以為女性擅長于形象思惟,男性善于邏輯思惟。作為邏輯思惟的哲學,又要進行窮一生之力都不能讀完中外哲學家一少部分著作的中國哲學研究,不僅被男性視為畏途,而且為女性所不敢碰的難題。但隨著時代的生生不息,特別是我了解了魏義霞教授的著作以後,這種思惟定勢必將被突破。我認為以女性細微的“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的觀察能力和深刻的“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邏輯體認能力的融合,便具有明顯的優勢。她不僅為女性在哲學領域的翱翔開辟了廣大的天空,而且定能為振興中華民族自己的哲學做出卓越的新貢獻。

作者簡介:

魏義霞,1983年考入黑龍江大學哲學系,1990年獲碩士學位。1997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5-2007年為中國民眾大學博士后。現為黑龍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道統哲學與文化、比較哲學和中國近代哲學研究

圖書目錄:

上編 宋明時期道德哲學研究
 宋明時期的社會與道德
  一、宗法社會的鼎盛與中央集權的加強
  二、理學被定于一尊
  三、道統倫理學說的體系化
  四、宗法道德的全面加強
 道德教化的全面加強和普及
  一、道德教化的全面加強和普及
  二、理學家的道德修養工夫論
 德法並舉的治國理念及其尚刑重法
  一、德法並舉的治國理念
  二、兩宋思想家對德刑關係的論證
  三、德刑並用中尚刑而重法
  四、理學家對德刑合理性的論證及其對刑法的側重
 知行觀與道德教化的加強
  一、二程──“行難知亦難”
  二、朱熹──“知在先”與“行為重”
  三、王守仁──“知行合一”
  四、以知為先、為本與知行觀的道德內涵和倫理維度
  五、知行與格物、致知
  六、知行觀與“去人欲,存天理”
 三綱五常的進一步神聖化、規範化及其社會影響
  一、三綱五常被視為“天理”、“良知”
  二、對五常的進一步闡釋和排序
  三、“民胞物與”說和“天下一家”說
 理與欲、義與利、公與私和價值觀的衝突與歸一
  一、理學家理欲觀的禁慾主義色彩
  二、功利主義學人的“足欲”、“節慾”主張
  三、理學家義利觀的尚義傾向
  四、功利主義學人對利的肯定
  五、殊途同歸的尚公主張
中篇 明清之際道德哲學研究
 明清之際的社會與道德
  一、明清之際的社會狀況與商品經濟的萌芽
  二、早期啟蒙思潮的出現
  三、道統道德受到初步衝擊
 正統的顛覆——對理學的批判與重建
  一、眾口一詞——對理學一致而全面的否定
  二、荒謬不經•顛覆理學的哲學根基
  三、盲目順從•張揚和推崇個性
  四、慘無人道•宣導人性一元論
  五、清談無用•推崇經世致用
 形上反思——對理學哲學根基的顛覆
  一、理氣觀——理先氣後•理依於氣
  二、道器觀——道本器末•道寓於器
  三、有無觀——以無為本•以實藥空
  四、動靜觀——靜主動客•靜者靜動
  五、心物觀——心外無物•由物而心
  六、知行觀——吾心之知•知源於行
  七、形上顛覆——早期啟蒙思想家批判理學的根基處
 人之自然本性的還原和道德的重新定位——人性理論及其意義
  一、以理殺人——對理學的定性和譴責
  二、人性一元論——對理學人性哲學的批判和顛覆
  三、對人之自然本性的還原——欲、利、私是人之本性
  四、對道德的重新定位和理解——價值觀念的變遷
  五、理不再殺人——人性哲學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知源於行——知行觀及其對理學的批判
  一、“未嘗離行以為知”——王夫之的知行觀
  二、習行哲學——顏元的知行觀
  三、從以知廢行到知源於行——早期啟蒙思想家與理學家的對壘
  四、知行觀之爭的現實透視
 對三綱的批判與啟蒙思想家的平等意識
  一、君權受到初步批判
  二、關於男女平等的微弱呼聲
  三、樸素的平等觀念與早期啟蒙思想的局限
 重欲、貴利、尚私——明清之際價值觀的新動向
  一、批判“去人欲,存天理”的說教,伸張欲的正當性
  二、重功利的義利觀
  三、少數人對私的肯定
  四、明清之際價值觀的總體透視
 明清之際社會道德面面觀一
  一、新觀念的社會影響
  二、明末社會道德的進一步墮落
  三、傳統道德依然強大
下篇 宋元明清道德哲學個案研究
 “命在義中”——二程性命之學研究
  一、天命論——似曾相識的儒家學脈
  二、天、理、道、性、命、心為一——本體一人性一道德哲學的三位一體
  三、“命在義中”——儒家道德主義的變奏及宋明印記
  四、“以義安命”——性命之學的道德旨歸和修養功夫
 理氣雙重的審視維度和價值取向——朱熹性命之學研究
  一、理本論與理氣觀——性命之學的形上背景和思維框架
  二、“命有兩種”——理命論與氣命論
  三、人性雙重一一天理之善與氣質有惡
  四、存心、格物、致知——去欲存理的性命觀
 個性•獨立人格•平等意識——李贄啟蒙思想的靈魂
  一、異端與狂者
  二、對個性、獨立人格的崇拜和張揚
  三、以男女平等為核心的平等思想
  四、基於人格獨立和平等的功利主義
 “以實藥其空”——顏元哲學的創建機制及其意義
  一、揭露理學的殺人本質和內在危機——思想建構從批判理學開始
  二、天理之虛與氣質之實——人性一元論
  三、“以動濟其靜”——習行哲學
  四、習行的目的是為了功利——功利主義的價值追求
  五、誦讀之虛與習行之實——對讀書的看法
 氣的提升與理的祛魅——戴震哲學的建構與理學的終結
  一、氣與理的較量——以訓詁的方式對宇宙本體的回答
  二、“血氣心知,性之實體”——人性之氣與人性之理
  三、天理與人欲——對理學以理殺人的揭露和批判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4:56 | 顯示全部樓層
  序言
  魏義霞教授才情似海,好學深思。她孜孜求學,始終不懈。她視“學問之於身心,猶饑寒之於衣食”;她以“人之不學,猶谷未成粟,米未成飯也”。在這種思想的激勵下,她取得了中國哲學同齡人中突出的學術成果。32歲評為教授,不久成為博士生導師。即使如此,她仍爭取到博士後學習的機會,認為“魚離水則鱗枯,心離書則神索”,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今日她的《理學與啟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學研究》大著付梓,索序于餘,樂於接受。閱讀其稿,深有感觸。大體而言,其特點有:邏輯的有序性、價值的合理性、話題的顯明性、思維的互滲性、啟蒙的批判性,構成了該書道德哲學的整體性。
  第一,邏輯的有序性。宋元明清道德哲學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是現實社會的需求。它不是人的虛擬和杜撰,而是理學家對人與自然(宇宙)、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之間的融突及其互相交往活動的協調、和合的體認。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4:57 | 顯示全部樓層
  文摘
  既然內患比外憂更可怕,那麼,治國的關鍵和重心自然應該定位在防內患上。為了嚴防內患,宋代最高統治者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重視對臣民的思想控制,迫切要求從哲理上論證宗法制度、倫理綱常的神聖性和永恆性。這不僅呼喚倫理道德重建,而且決定了從此開始中國的倫理思想擁有了越來越濃郁的形上意蘊,並在禮法並重中被制度化和法制化。
  經濟上,農民對地主人身依附關係的削弱使宗法統治者更加重視對人的道德教化和思想控制。宋朝改變了唐代以來貴族官僚等級世襲佔有土地的制度,確立了以契約為紐帶的宗法土地租賃制度,國家編戶的個體農民的出現減少了他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這在提高個體農民的法律地位和生產積極性的同時,也疏離了地主對農民的控制。為了加緊對農民的身心控制,宋明時期的道德教化明顯強化和普及。
  思想文化上,唐代風俗的胡化尤其是“五代十國”對傳統道德的踐踏使倫理道德千瘡百孔,亟待文化和道德重建。唐代的胡風極其嚴重,唐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高度胡化,甚至連皇室成員也不例外。唐代盛行的胡風、胡化無疑對三綱五常形成了重大衝擊和破壞。更為嚴重的是,在宋代之前的“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大混亂中,最高統治集團內部不時上演著臣弑君、子弑父的醜劇,骨肉自相殘殺的惡行時有發生;犯上作亂的亂臣賊子層出不窮,朝秦暮楚的無恥官僚比比皆是。這種局面嚴重滌蕩著宗法倫常,忠、孝、節、義等被破壞無遺,君臣一綱一倫遭受的蹂躪尤其嚴重。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4:57 | 顯示全部樓層
  後記
  宋元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鼎盛期,因而成為中國哲學和傳統文化研究中不可逾越且至關重要的一環。然而,這一時期,大家層出不窮,資料卷帙浩繁,無疑給這一領域的研究增加了難度。對此,我一直以來不敢問津。2001年,事情有了轉機。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張錫勤教授獲得教育部《中國道德變遷史》立項,我作為課題組成員承擔其中的宋元明清部分。該課題是道德變遷研究,側重經驗、事實層面的道德現象。做課題需要關注宋、元、明、清的倫理思想變遷,促使我思考這一時期的道德哲學。這便是本書的緣起。
  宋、元、明、清時期,中國古代道德哲學臻於完備和系統,理學代表了古代道德形而上學的最高成就。在這一時期的道德哲學的建構中,北宋二程創立的理學被南宋朱熹發揚光大,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程朱理學;南宋陸九淵的心學思路被明代王守仁所發揮,致使心學在明代中期煊赫一時。這些構成了宋明道德哲學的主流,成為宗法社會後期的官方意識形態。伴隨著明代後期王守仁心學的衰微,理學儘管依然是倫理道德的主流,早期啟蒙思潮異軍突起,在思想界與理學分庭抗禮。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9-3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好书啊,有电子版的吗?
偷月 發表於 2010-9-13 21:14 | 顯示全部樓層
上編 宋明時期道德哲學研究
 宋明時期的社會與道德
  一、宗法社會的鼎盛與中央集權的加強
  二、理學被定于一尊
  三、道統倫理學說的體系化
  四、宗法道德的全面加強

不知道作者对以上的主题是怎么论述的?看上去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